摘要:1926年1月2日,金国的东路统帅完颜宗望在今北京密云附近击败宋军,大宋的整个北线防御全线崩溃,估计是完颜宗望也不会想到,在这个月底31日就能包围大宋的东京汴梁城。
1926年1月2日,金国的东路统帅完颜宗望在今北京密云附近击败宋军,大宋的整个北线防御全线崩溃,估计是完颜宗望也不会想到,在这个月底31日就能包围大宋的东京汴梁城。
其实,只要完颜宗望攻破中山(今河北定州),到达东京汴梁不过就是10天的路程。
在开封围城战未果之后,完颜宗望只能率领大军撤退,然而由于宋金之间谈判崩溃,1926年秋天金兵再次伐宋。
11月20日,完颜宗望从真定出发,于12月10日到达东京汴梁,相比于上一次29天的行军路线,这一次明显是“轻车熟路”,仅仅用了20天的时间。
这一次,大宋王朝就没有上一次的好运了,金兵俘虏了徽钦二宗,在抢劫一空后,大摇大摆地北上而归。
可以说,北宋定都开封是一个极为错误的定都行为,在北方丧失幽云十六州的情况下,开封北面没有任何天险,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如入无人之境。
那么,北宋又为何要定都开封呢?而不去定都更有军事战略价值的长安和洛阳呢?
相比于北宋都城开封,长安、洛阳地理位置有哪些优势?
中国古代著名的都城,其实就那么几个,长安、洛阳、南京、北京,而北京是在元朝之后才开始定都,在元朝之前,北京是一个很偏僻的地方。
南京虽然被称为六朝古都,其实地理位置很偏僻,没有产生过一个大一统的朝代,相比之下,开封作为八朝古都,也没有产生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在开封定都扎堆是在五代时期,平均每个朝代的寿命只有十几年时间。
主要原因就是,开封地理位置太差,由于开封地处黄河以南,而黄河又不具备防守,一旦北方的游牧民族突破燕山防线,就可以直奔开封。
然而,对于北宋来说,最大的悲剧就是,没有收复幽云十六州,北方缺乏天然屏障,在靖康之耻之前,大宋与辽国的多次军事冲突都能看得出开封不足守。
仁宗时期,枢密副使富弼在总结宋朝对西夏作战屡战屡败的时候,就提出建都开封是拖累的论断,认为开封“所谓八面受敌,乃自古一战场耳”,北宋灭亡后,很多人史学家都认为靖康之耻的发生,就是因为北宋定都在开封。
当时很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这个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建议,北宋名臣范仲淹曾经说过:“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秦观也曾经表示:“臣闻世之议者 ,皆以谓天下之形势莫如雍(长安),其次莫如周(洛阳),至于梁(开封),则天下之冲而已,非形势之地也。”
可以说,长安、洛阳都是上千年的古都,长安建都1200年,是秦朝、汉朝、唐朝等大一统政权安身立命之本。长安之所以盛产大一统政权,自然与长安所在关中地区有很大关系。
关中地区较为封闭,想出容易,想进困难,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奈何不了秦国,从军事角度来说,主要就是很难打进关中。
洛阳号称建都1500年,地理位置也是得天独厚,“洛阳坐拥山川之险,四周群山环绕,东有成皋,西有崤函,北通幽燕,南对伊阙;同时又有黄河天险,足以抵御北方的威胁”。
可以说,长安、洛阳都是经过历史验证的,可以长期定都的王都,为何北宋没有定都这里呢?
北宋为何没有学习汉、唐,将都城定在长安和洛阳?
中国古代历史,按照时间段可以划分为上古史和中古史,以及近古史,其中中古史就是秦朝建立之后到宋朝建立之前。
这段时间恰恰大多数王朝都以长安、洛阳为都城,这表现了中国古代的东西政治走向,也就是当时的朝代统一,大多数都是自西向东完成统一,因此,长安、洛阳的地理位置很好。
然而,这种政治生态在唐朝时期发现了变化。
以长安来说,主要是依靠关中地区千里之地的土地来作为给养,在隋唐之前尚可,因为人口较少,关中平原的粮食就够用。
然而从唐朝开始,长安的人口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从关东向关内运送粮食,在魏晋南北朝后,随着生产工具的南迁,南方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全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因此,从江南地区向关中运输粮食,已经成为常态,然而在交通工具并不发达的古代,运粮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即使是大唐盛世也很难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早在隋炀帝时期就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并且修建运河,使得洛阳可以与大运河相通,为的就是运粮方便,降低成本。
来源:史论纵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