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林永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精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在影视圈内激起不小水花。这位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直指行业乱象,批评部分顶流演员自带编剧团队随意修改剧本,使作品沦为“明星定制款”。
一双小眼睛,藏着对艺术的大执着。
2025年10月,林永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精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在影视圈内激起不小水花。这位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直指行业乱象,批评部分顶流演员自带编剧团队随意修改剧本,使作品沦为“明星定制款”。
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批评,而是呼吁创作者“俯下身子接地气通民心”,让作品真正成为“时代与百姓悲欢的载体”。
在公众视野中,林永健是春晚小品里一人分饰三角的“天津大姐”,是《喜耕田的故事》里憨厚朴实的农民,是《王贵与安娜》里接地气的大学教授。而荧屏之外,他的人生故事同样精彩——从青岛到广州再到北京,从跑龙套到国家一级演员,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力。
1986年的青岛,17岁的林永健对自己其貌不扬的长相并不自信。当看到青岛市话剧团招收学员的广告时,他犹豫不决。在姐姐的鼓励下,他最终决定试一试,没想到顺利考入了话剧团。
这个看似偶然的开端,却是他演艺生涯的起点。
在青岛话剧团的三年里,这个青岛小子并没有因为起点低而气馁。他潜心学习,默默耕耘,由他创作的小品竟然有三个被中央电视台《人与人》栏目选中并播出。对于一个刚入行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鼓舞。
然而就在即将转正的时候,林永健做出了一个让周围人不解的决定——放弃稳定的工作,南下广州,加入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这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在青岛积累的一点名气,到了广州无人知晓。
在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近十年的时间里,林永健都在演群众演员。
他曾在后来的采访中回忆那段时光:“我只能干点辅助性的工作,打灯光、当剧务、喷烟雾、弄道具什么的。”但他并没有抱怨,而是把这段经历视为磨练演技的机会。
“慢慢的我就从幕后开始跑龙套,当群众演员了。一开始上台了也是没有词的,就从舞台这头走到那头,你怎么走?或者你有一句词你怎么说才能让别人记住你?”从没有台词的匪兵甲,到有一两句台词的配角,林永健对每一个角色都倾注了全部热情。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在一次话剧演出中,原本的演员因故无法上场,作为替补的林永健抓住了这次机会。他的精彩表现被《和平年代》的导演看中,邀请他饰演了一个广东小老板的角色。
凭借这个角色,林永健获得了第17届“飞天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十年的坚持,终于迎来了曙光。
当人们在广州开始认识林永健的时候,他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北上。2000年,30岁的林永健从部队转业,成为一名“北漂”。
在北京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曾回忆那段时光,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后来他咬牙花了2000元制作了100份彩色简历,一一发放。
一位副导演被他的真诚打动,告诉他:“小伙子,你这个简历我就不要了,一看还挺贵,要不我拿手机把你照片拍下来,你把这个简历拿回去还可以投其他地方,能省就省点吧。”这份温暖,林永健至今铭记。
在北漂的日子里,他遇到了不少贵人。通过朋友介绍,他认识了张国立,并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出演了卢焯一角。之后又在《金婚》中有着出色表现,让观众印象深刻。
在空政话剧团,林永健结识了未来的妻子周冬齐,她也是团里的一名演员。两人最初只是普通的同事关系,一次小品合作让他们相识,但当时并没有擦出火花。
转变发生在林永健父亲病重后。老人希望在离去前能看到儿子成家,林永健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鼓起勇气向周冬齐提出了结婚的请求。
他半开玩笑地说:“冬齐,你吧,是个大龄女青年,我也是个大龄男青年,是吧。你是个困难户,我也是个困难户,干脆咱俩把这铺盖卷一卷,凑合凑合过得了。”
出乎意料的是,周冬齐认真地答应了。事后她回忆,之所以同意,是因为在之前的合作中,她觉得林永健是个有责任心、值得托付的人。
没有婚纱照,没有婚车,更没有婚房,两人在单位分配的30平米小房子里结婚了。刚结婚,林永健就把自己积攒的3万元交给了周冬齐,承诺道:“我现在有的并不多,但是我以后会坚持挣钱,以后的每一分钱都是你的,我一定会让你过上好日子的。”
婚后,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林永健更加努力地工作。2005年春晚,一个出场不到两分钟,台词不到十句的“天津大姐”让他一炮而红。
随后,他的片约越来越多,从《喜耕田的故事》到《王贵与安娜》,一个个鲜活的角色让林永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演员。
然而,事业的成功并不能弥补生活中的遗憾。在儿子林大竣出生之前,周冬齐曾怀过一个孩子,但由于当时经济条件不好,他们不得不放弃。
后来再次怀孕,孩子却在临盆前不幸夭折。这段经历成为了林永健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痛。
2010年,儿子林大竣出生,名字寓意“大功告成”。当时林永健正在拍摄《我叫王土地》,所以给孩子取小名为“小土地”。儿子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欢乐。
2015年,林永健带着儿子参加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让观众看到了他们荧屏之外的生活。在北京的家中,客厅的电视墙用了大理石装饰,墙上挂满了一家人的照片,记录着属于他们的美好回忆。
尽管如今已成为国家一级演员,并获得多个金鹰奖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男演员奖,林永健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来自哪里。
在《人民日报》的文章中,他不仅批评了行业乱象,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他强调角色匹配度应大于流量价值,演员需贴合角色的身份、性格及地域特征。
他以身作则,在《生万物》中饰演农民“封二”时,特意学习了鲁南方言,通过算计时的眼神等细节,塑造出鲜活的小人物形象。
从青岛到广州再到北京,从默默无闻到国家一级演员,林永健用他的经历诠释了什么是坚持。他曾在领取金鹰奖时动情地说:“谢谢导演的信任,让我有机会给自己证明,我长这么一张脸不仅可以演坏人,也可以演好人。”
他用一个个鲜活的角色诠释着演员这个职业的真谛。在他心中,戏比天大,唯有真诚和努力,才能对得起观众的期待。虽已成长为中国电视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却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敬畏与执着。
正如他在《人民日报》的文章中所说,好作品须扎根现实,方能承载时代重量。这或许就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后来者的期望。
来源:天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