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联合国负责气候事务的头头西蒙・斯蒂尔最近说了句大实话:这么多年气候问题之所以解决不了,就是因为专家们把简单事儿搞复杂了,满嘴都是普通人听不懂的缩写词,压根没说清楚这事儿跟你家的电表、菜篮子到底有啥关系。
这两年夏天,出门五分钟汗透三件衣,往年罕见的暴雨说下就下,菜市场的青菜价格动不动就因为“极端天气导致减产”涨一波。
下个月要在巴西贝伦开的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可跟咱们的日子绑在一起了。
因为联合国负责气候事务的头头西蒙・斯蒂尔最近说了句大实话:这么多年气候问题之所以解决不了,就是因为专家们把简单事儿搞复杂了,满嘴都是普通人听不懂的缩写词,压根没说清楚这事儿跟你家的电表、菜篮子到底有啥关系。
斯蒂尔这人不是那种坐在空调房里拍脑袋的官员,他老家在加勒比海的格林纳达,一个巴掌大的小岛国。
2024年那场毁灭性的飓风,直接把他祖母的房子和整个社区夷为平地,这种眼睁睁看着家没了的痛,让他比谁都清楚气候变化不是遥远的科学概念,是真能砸掉普通人饭碗的灾难。
也正因为这份经历,他2022年当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执行秘书后,没少跟同行“唱反调”,最近接受采访时干脆公开自我批评:“我们把气候辩论搞得太技术化了,老百姓听都听不懂,怎么可能跟着行动?”
这话戳中了要害,咱们平时刷到气候新闻,不是“COP29达成巴库气候团结契约”就是“国家自主贡献(NDC)需强化”,再不然就是“全球温升控制在1.5℃以内”,这些词堆在一起跟天书似的。
但斯蒂尔把话拆穿了:所谓1.5℃的警戒线,根本不是温度计上那点数字变化,而是你家楼下的路会不会被洪水淹、你上班的工厂会不会被台风掀顶、你买的大米会不会因为干旱涨价——这些才是气候变化最实在的样子。
而即将召开的COP30,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天书”翻译成大白话,让科学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聊到气候合作,绕不开签了快十年的《巴黎协定》,网上总有人说这协定是“空架子”,花钱不办事,但斯蒂尔拿出的数据挺有说服力。
这十年里,全球投在清洁能源上的钱已经达到2万亿美元,是投给化石燃料的两倍,更关键的是,全球碳排放的增长曲线真的被压下去了——要是没有这份协定,现在地球可能正朝着升温5℃的方向狂奔,极端天气只会比现在疯狂十倍。
不过斯蒂尔没藏着掖着,直言“速度远远不够”,2024年世界气象组织已经确认,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高了1.55℃,首次突破了《巴黎协定》设定的1.5℃警戒线。
虽然专家说偶尔超一次不算失败,但照目前的速度,2030年左右全球温升可能就会稳定超过1.5℃,2048年左右甚至会突破2℃。
这时候就看得出来,中国这些年的动作有多关键,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2.06亿千瓦,提前六年多实现了2030年的目标,而且还靠着强大的产业规模把太阳能板、电动车的价格压了下来,让更多国家用得起清洁能源。
要是没有这些实在的行动,光靠开会签字,碳排放曲线根本压不下来,但钱的问题始终是块硬骨头。
早在2009年,富裕国家就承诺每年给发展中国家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结果直到2022年才兑现,而且这点钱连塞牙缝都不够。
上届COP29总算把目标提到了每年3000亿美元,但斯蒂尔强调这只是起点,巴西和阿塞拜疆正在推动的1.3万亿美元目标才勉强够看。
更让人揪心的是,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每年光是应对气候的需求就高达2.4万亿美元,现在的投资额连零头都不到。
最容易被误解的是,很多人觉得这是富裕国家在“扶贫”,斯蒂尔急着纠正这种看法:“这根本不是慈善,是给未来的投资。”
你想啊,那些小岛国和非洲国家,本身没排多少温室气体,却最先遭洪水、干旱的罪,要是他们的农田淹了,全球粮食就得涨价;要是他们的工厂毁了,咱们买的手机、衣服也会变贵。
投钱帮他们建防洪堤、种耐干的庄稼,其实是在保护全球的供应链,保护咱们自己的钱包。
更何况这些国家大多背着天文数字的债务,融资成本高得吓人,根本没钱自己搞建设,只能靠捐赠和低息贷款救命。
现在大家最担心的,莫过于特朗普刚重新当上美国总统,就宣布要再次退出《巴黎协定》。
这已经是美国第二次干这事儿了,2017年退过一次,2021年又加回来,如今又要走老路。
但斯蒂尔倒没那么慌,他说《巴黎协定》当初就没把大门焊死,而且现在的形势跟以前不一样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比化石能源低了90%,这已经不是“环保不环保”的选择,而是“赚钱不赚钱”的生意。
美国要是真退群,吃亏的是自己,别的不说,中国、欧洲这些国家早就把新能源产业铺开了,美国不搞清洁能源,等于把万亿级的市场和无数就业岗位拱手让人。
更实在的是,美国老百姓得掏更多钱交电费、买粮食,因为化石能源又贵又不稳定,斯蒂尔说得挺实在:“市场的力量比政治口号管用,就算政府想倒车,企业和民众也不答应。”
事实上,就算美国政府不参与,不少美国企业还在偷偷跟国际社会合作搞新能源项目,毕竟没人跟钱过不去。
有人说现在各国承诺的减排目标(也就是“国家自主贡献”)还是太保守,斯蒂尔倒觉得不用太纠结目标数字,关键看行动。
这些目标背后的投资规模大得吓人,足够把全球经济重新洗牌,比如投钱搞新能源,不光能减排,还能催生出新的技术,把成本降得更低,最后受益的是全世界。
就像巴西总统卢拉说要“做得更好”,这就给更快行动留了空间,中国其实已经证明了这条路行得通,搞绿色发展不光没拖经济后腿,还造出了全球最划算的新能源产品,赚了钱也护了环境。
最让人费解的是,明明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还是有人说“气候变化是骗局”,斯蒂尔说这不能怪老百姓,得怪专家们“不会说话”。
你整天跟人说“全球变暖1.5摄氏度”,普通人哪有概念?但要是换成“你家的房子可能被洪水冲了,菜价会涨三成,电费每月多交五十块”,谁还会觉得这事儿跟自己没关系?
气候领域的人爱用缩写词,什么UNFCCC、NDC、COP,听得人头晕,自然就不想关心了。
斯蒂尔自己也反思,他们做的工作太脱离群众,忘了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普通人。
所以这次COP30特别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各国提交的气候计划必须说清楚:减排能给老百姓带来多少工作,适应灾害能保住多少房子,而不是光列一堆枯燥的数字。
还有个特别矛盾的事儿:现在灾害越来越多,但用来应对灾害的“适应”投资,缺口反而最大。
所谓“适应”,就是修防洪堤、种耐干的庄稼、建抗震的房子这些“保命的活儿”;而“减缓”是少烧煤、少放油这些“不让情况变糟的活儿”。
现在投资者都爱给“减缓”投钱,因为建太阳能电站能发电赚钱,看得见回报;但“适应”投资看着像“赔钱买卖”,没人愿意干。
这就太不公平了——那些最没本事污染环境的穷国,反而最先遭殃,斯蒂尔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加勒比海的小岛国,一场飓风就把几十年的发展成果毁了;非洲的农户,一场干旱就颗粒无收。
这些国家欠着一屁股债,根本没钱搞“适应”建设,只能眼睁睁看着灾难发生,斯蒂尔反复强调:“‘适应’投资不是可有可无的,是救命钱。而且这笔钱必须是捐赠或者低息贷款,不能让穷国再背新债了。”
否则所谓的“气候正义”就是句空话,现在的世界不太平,打仗的、加关税的、极右翼上台的,这些事儿看着跟气候谈判没关系,其实影响大了去了。
斯蒂尔说气候谈判不是在真空里开的,跟各国的政治、经济绑得死死的,俄乌打仗让欧洲重启了煤电,碳排放一下就上去了;中美搞贸易战,不少新能源零件没法及时运货,项目都拖了进度。
但气候变化最狠的地方就在于,它不认国界——你这边排的二氧化碳,会飘到我这边让气温升高;我这边的森林被砍了,会影响全球的降雨,让你那儿干旱。
斯蒂尔说了句大实话:“人类就两条路可走,要么坐下来一起想办法,要么一起等着受灾,合作是唯一的出路,没有别的选择。”
有意思的是,以前总被忽视的“全球南方”国家,现在成了气候合作的主力,中国和巴西就是个好例子,不光自己搞绿色发展,还帮其他发展中国家建太阳能电站、修水利工程。
中国通过“非洲光带”项目给10个国家送了太阳能解决方案,惠及三万户家庭;巴西则在推动金砖国家央行一起搞气候融资。
斯蒂尔特别肯定中国的作用:“中国不光提供了技术和钱,更重要的是证明了发展中国家也能搞绿色转型,不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斯蒂尔在采访里翻来覆去说一句话:“要么合作,要么一起受苦。”这话听着糙,但真是大实话。
下个月的COP30,看着是各国官员在巴西开会,其实考验的是全世界能不能拧成一股绳。
从贝伦的酒店够不够住,到大国之间的矛盾能不能化解;从几万亿美元的投资缺口能不能补上,到专家能不能把“1.5摄氏度”翻译成老百姓能懂的话,每一件事都在试多边主义还顶不顶用。
这场大会不光是谈减多少排放,更重要的是要搭一条桥——一边是复杂的科学和政治,另一边是咱们普通人的日子。
要是这座桥搭好了,大家就知道减排能让菜价降下来,投资适应能让家更安全,合作能让大家都有钱赚;要是搭不好,科学还是科学,政治还是政治,咱们该受的灾、该涨的价,一样都少不了。
2024年全球已经摸过1.5℃的红线了,留给人类的时间真不多了,地球是咱们所有人的家,不管是大国总统,还是咱们小老百姓,谁都逃不掉。
COP30能不能把这事儿办明白,可能真的决定了咱们以后的日子能不能安稳过下去。
毕竟谁也不想以后跟孩子说:“以前夏天不用天天开空调,以前台风没这么吓人,以前青菜才两块钱一斤。”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