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场景里的新时代及其文艺表达”是本届论坛的主题,旨在深入探究立足现实实践、弘扬时代精神、讲好新时代故事的文艺创作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进一步增进评创结合,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雯
2025年10月15日上午,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西湖论坛)回到“故乡”杭州,于杭州白马湖建国饭店拉开了第十届的大幕。
“场景里的新时代及其文艺表达”是本届论坛的主题,旨在深入探究立足现实实践、弘扬时代精神、讲好新时代故事的文艺创作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进一步增进评创结合,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
2015年,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西湖论坛)正是从杭州起步,走到宁波、海宁、温州、新疆天山之畔。十年来,作为服务青年文艺评论人才成长、助力新时代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它从专注戏剧单一艺术门类评论,到立于网络文艺潮头“论剑”,研讨AI写作文艺评论,直至舞台艺术、影视艺术、造型艺术评论等多学科多门类并举。
10月15日上午开幕式结束后,随之进行的主论坛,以及下午的造型艺术评论、舞台艺术评论、影视与网络文艺评论、动漫创作与评论4个平行分论坛,将有40余位深耕文艺评论和创作的大咖与20余位从论坛主题征文活动中脱颖而出的青年代表发言,共计130余位嘉宾现场见证。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与时代共振、与时代偕行、为人民而鸣、为人民大众美好生活需要鼓与呼的独特作用。
第十届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西湖论坛)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共杭州市滨江区委宣传部承办,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杭州市滨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
金秋,金句。第十届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西湖论坛)现场,思想火花迸发,而且,很多专家学者的观点案例中,提到了不少作品,都产生于浙江,甚至,跟着大家的观点,可以综合出一份优秀的文艺作品名单。
以下文字摘取主论坛上的大咖发言,与大家共读。
罗怀臻:“场景”非常能够说明中国戏剧的现状
演讲主题:《戏剧场景与新演艺时代》
又是一个时代到来了,我们从漫长的唱戏时代,到持续了100年的演戏时代。随着大剧院出现、小剧场出现、文旅戏剧出现、沉浸式戏剧出现,我们进入了一个演艺时代。但是在演艺新空间诞生的同时,我们曾为了应对疫情,很多演出变成了线上的演出,线上的演出原来是被动的,后来是主动的,再后来,就像我去横店,陪我的那个老总说,我们要改名字了,要改成“竖店”了,就是短视频、微短剧已经是这里拍摄的主体了。
像王朔这样的作家一天看11小时的短视频了,我算清高,每天也不会少于5小时。我一边骂它浅薄,一边被它“勾引”。我自己是一个写戏的,不去剧场看戏,每天在这里看短视频,就是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比如陈丽君《我的大观园》,我们看到的是线下,她是在新演艺时代大剧院演出,你不会说陈丽君这个戏在长安大戏院演出,在上海逸夫舞台演出,在北京人民剧场演出,不可能,一定是在大剧院。这个场景变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我们可能也会有一些经典,有一些力作会在镜框式舞台里边诞生,但是它不会赢得当下的年轻人,真正赢得当下的年轻人是这样一些作品。包括像王潮歌从“印象”系列到“只有”系列,到今天,她的“只有河南”“只有《红楼梦》”已经完全是戏剧在不同场景当中的演出了。
很多人在说戏剧危机,这个危机是传统的镜框式舞台会演戏剧的危机,可是现在真正的戏剧已经迎来了它的新演艺时代的繁荣景象。所以我觉得“场景”这两个字非常能够说明中国戏剧的现状。就像宋词已经出现了,你以唐诗的观点看宋词,那它啥也不是,完全不规范,完全欺师灭祖,但是它已经不是唐诗了。所以场景这个概念,这个新的理论范畴,可能会对中国戏剧厘清自己的背景、更新自己的观念,包括直接影响了创作和演出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意义。
冷凇:微短剧的底层逻辑是“正能量的叛逆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第19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总撰稿)
演讲主题:《媒体融合与新大众文艺影响下的视听内容创新发展趋势——场景里的新时代影视文艺创作》
青年人喜欢看的微短剧有一个底层逻辑,我们不定向地研究了两三百部微短剧,发现它最核心的底层逻辑叫“正能量的叛逆精神”,实际上《长安三万里》,再到《哪吒》这些,都是符合“三不”的,就是不服输、不放弃和不好惹。只要有这“三不”人物,它的传播就会好。当然,如果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中的艺术加工可能更好。所以叛逆感的个性人物,这类爆款的文艺作品中,在微短剧里面绽放的是最多的。
所以就出现了反转式的原生人物设计:不会武功的大侠、不懂生意的创业者;《狂飙》的高启强就是不想干黑社会的老大,他是个卖鱼的,后来被裹挟下场;出现了弱小无助的霸总和受气委屈的基层警察。
反转式原生人物之下,微短剧也出现了一个“七反”。我们且不评论它是不是套路化,或者是不是有问题。但人物的反差、关系的反制、场景的反顾、契约的反叛、金句的反思、价值的反观和结局的反转成为微短剧最主要的趋势。为什么我把金句的反思标红了呢?因为没有这个的话,微短剧就真走向低俗和通俗了。好在每个微短剧中还能有一个金句,让大家能够明白一点哪怕是浅显的道理,这还能让微短剧在一个边缘中,有一部分算文艺精品。契约的反叛,每一集都有反叛,所以有一种背叛,才有不断的冲突感。
我们这一届评协副主席胡智锋先生提出一个观点,叫温暖现实主义。我个人感受很深,就是让奋斗的励志有回响;让合法的创业有回报;让真挚的情感有回应;让好人赢一次;让老实人不吃亏。不管一个微短剧多狗血、多夸张、多脱离现实,最后如果能拉回温暖现实主义中,总觉得跟公序良俗还是有巨大关系的。
彭锋:新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文艺家
演讲主题:《文艺与美好生活》
如果生产就是消费,如果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模糊了,文艺所发挥的作用就更大了。因为以前跟经济没有关系,但如果经济基础变软了,变成软件,它生产意义了,不完全生产物质了,物质需要现在特别容易满足,我们都产业过剩了。这个时候文艺就变得很重要,它不再是经济搭台、文艺唱戏,文艺既搭台,还要唱戏。好多年之前我发表过一篇文章,叫《文化产业与无限生产》,它是无限的,可以无限生产。我们的全部能力、能量和我们的诉求,都可以通过这个生产实现,但是这个生产本身就是消费,我们在生产的时候同时也是消费。就像我们画家在画一幅画的时候,你说他具体是生产还是消费?比如歌手演唱一首歌的时候,是生产还是消费?既是生产又是消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意识到这样一个时代特征,文艺的重要性就能得到凸显。如果我们说文艺为什么服务,可能它的价值还没有被完全发掘出来。
所以这些年我在这方面做了一点考虑,把文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完全是一种针对作品的文艺观,它可能针对一种生产方式的文艺观,从今天新时代文艺角度来讲,人人都可以是文艺家,在于我们怎么样看待自己的生活。如果你找到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比如我就愿意在北大当保安,不愿意当教授,当教授压力太大。当保安一日三餐无忧,还可以享受特别好的风景,你可以把你的生活变成艺术作品对待。所以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
王廷信:文艺家要以大势审视当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
演讲主题:《新时代·新场景·新生活及其文艺表达》
相对于自然场景和历史场景而言,当代场景与文艺家们距离太近,相伴相随,同频共振。但是如何把当代场景中国人的新生活、新精神引入到文艺作品创作的视野当中来是一个难题。如果说自然场景、历史场景与文艺家们还有某种距离感的话,当代场景则缺少这种距离感,这就需要文艺家们从历史的纵深感和未来发展的大势当中去审视当下。我们当下可能认为重要的东西,从历史的长河当中一比较,不觉得重要。当下感觉到非常欣慰的东西,可能再过十年、二十年就灰飞烟灭了。所以需要我们文艺家能够以大势审视当下,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瞄得准、写得深。
对于当代场景的表现,首先要关注当代中国人对自己所处时代取得辉煌成就的深层心理感受,需要以细腻的笔触书写当代场景里国人发自内心的成就感、自豪感和幸福感,无论是生活观念的变化而引发的情感纠葛,还是因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引发的富有意味的世界,都需要文艺家们认真提倡,细腻表达。而要避免图解化、浅表化、同质化的表现。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观察当代文艺创作当中图解化的、浅表化的、同质化的表现非常多,这都是没有深入体察当下老百姓是怎样生活的,都是根据概念化的东西来图解的,许许多多的英雄我感觉到是空洞的。
尹鸿:中国故事的核心是中国人的故事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演讲主题:《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新景观》
场景只是一个时空空间,如果对于一个文艺场景来讲,最重要的无非还是人物,人永远是这个场景当中的主角,场景只是为人物提供了一个舞台。
而一个人物要鲜活,还是经典的那句话:要有典型环境,要有典型细节,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三个方面看起来特别简单,但是要得到它特别不容易,因为你要了解一个时代才能够知道它的典型环境是什么,你要真的深入生活才知道它的典型细节是什么,你要真的跟一个人心心相印,你才知道这个人物该怎么样成为一个典型人物。所以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很难。
所以我最近一直提一个观点,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的核心是中国人的故事,人的故事是什么?马克思一句经典的话——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历史。其实在历史当中也是这样,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目的的时候构成了戏剧冲突,构成了戏剧矛盾,因而构成了文艺真正的戏剧性。而不是我们故意创造出来的戏剧性,而是每个人追求自己目的的时候,必然会形成的冲突和戏剧性。
我们讲场景的时候,包括打开这个新时代场景的时候,要特别避免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我们一定要让所有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和马克思、恩格斯讲的,莎士比亚讲的生动性、丰富性相接了,这一点是我们当前创作当中特别要面临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在现实主义创作当中,比如这几年我们做乡村振兴、大国重器,我们做了很多作品,戏剧、电影、电视剧,但是真的留下来的作品很少,为什么很少?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人作为自己的核心。
夏烈:精品出海,需要文艺评论家入场
中国评协理事、浙江省评协副主席、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演讲主题:《文化出海场景中网络文艺精品的崛起》
我在每个领域挑了一个作品。比如诞生在杭州的游戏作品《黑神话:悟空》,这个游戏毫无疑问获得了精品化的传播力和产业价值,带动了国内的游戏+文旅热和国际的“西游”热。
网络文学出海非常多的作品,我挑了一部《诡秘之主》,这是以网络小说的形式,或者说以奇幻小说的形式,吸引了广大海外粉丝,掀起了讨论热度的一部中国网络小说,它印证着网络小说有媲美西方奇幻名作的水平。我们熟悉的西方的奇幻名作,比如《魔戒》《哈利·波特》,比如《冰与火之歌》,改编成电视剧《权游》。也就是说,我们有了自主生产的代表作,事实上,它也获得了西方读者的喜欢,获得了入藏包括大英图书馆在内的很多殊荣。不光是在网络文学平台上有很多讨论,破圈的一个标志是在社交平台上有没有人讨论,《诡秘之主》真的有很多老外讨论,好像在微博、豆瓣都有人讨论这部作品。
回到网络剧领域,我们会发现,这几年尤其是它的生产方,阅文集团最爱举的例子是《庆余年2》,作为一个网络剧的类型如何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突破了中国网络剧仅止于在东南亚走红,在欧美市场也获得成功。
微短剧出海很热闹,但是我们在这个领域会有一些担心。有一部微短剧是我觉得相对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都反响很好,而且价值观比较正。《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这一类的类型短剧非常多,但是这一部突然爆了,或者说它的价值观,或者说引爆的感动人的点做得非常好。它对海外的微短剧传播做了一个策略性的办法,在国内版本的基础上,根据在地化作了不同的改编和剪辑,在东南亚有东南亚的版本,在韩国有韩国的版本,在英语世界有英语世界的版本,它让这个基本故事和人物不变,感动人、好玩、有反差,但是做了在地性处理。这样的微短剧处理我觉得很有心。
在短视频领域,毫无疑问,去年年底最大的一个事情,包括在座很多评论家也都看过,也都很欣赏,甚至很激赏,愿意写评论点赞的,就是2024年底李子柒的回归,她以一部非遗主题短视频《大漆》亮相,以手为笔,以漆为墨,在短视频一书中彰显了华夏美学及其人文肌理,激起了海内外受众一片掌声。
在这样一个大的宏观背景当中,我认为今天的网络文学出海已进入了一个精品化的可能阶段,甚至进入了一个精品化的阶段。我们为精品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方方面面的最大公约数或者最大交集,而文艺评论家在这里面起的作用非常巨大。网络文艺在海内外的传播是一个不可逆的事实,文艺评论家最终要入场,按照我们讲的要评创结合,你就应该在各种网络文艺创作生产的端口,甚至评论起到关键作用,就是选择精品、推扬精品,让网络文学精品在海内外,尤其是海外塑造中国形象,就是“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
(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