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有个艺术村,太美太有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5 18:10 2

摘要:秋日的黄海湿地,天高云淡,鸥鹭翔集。在这片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生态沃土上,黄尖镇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蓝色经济协同发展。潮间带艺术村作为黄尖镇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载体,不仅实现了从“边缘地带”到

秋日的黄海湿地,天高云淡,鸥鹭翔集。在这片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生态沃土上,黄尖镇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蓝色经济协同发展。潮间带艺术村作为黄尖镇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载体,不仅实现了从“边缘地带”到“生态标杆”的跨越,更探索出一条融合生态保护、艺术创作、乡村振兴与绿色金融的蓝色经济实践新路径,让古老湿地焕发出时代生机。

01生态筑基,打造零碳艺术景区

潮间带艺术村地处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毗邻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立足“鹤、海、盐、林”四大核心资源,以碳中和为目标,推动生态建设与艺术创意深度融合。

经过数年建设,艺术村成功实现从“发展边缘”到“生态标杆”的跨越,兴农村创成全国文明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筑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尊重湿地肌理,以莫比乌斯环为灵感设计的自然艺术中心,既融入环境,又象征生态与人文的永续循环,成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鲜活案例。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年减少碳排放超过20吨,并通过93亩候鸟友好水稻田、公益碳汇林等项目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实现有机垃圾全量资源化利用。2025年6月,艺术村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SGS认证,成为全国首个“零碳艺术景区”,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可量化、可复制的样板。

02文旅融合,激活生态资源价值

潮间带艺术村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理念,通过市场化运营让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收益,让群众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搭建高端艺术平台,引入陆庆龙、吉狄马加等艺术名家设立工作室,举办“墨彩凝晖”书画展、“湿地之尖”文学论坛、国际壶艺双年展等50余场高品质活动,推动艺术村成为“全国生态文学采风创作实践点”和“江苏省文艺家采风基地”,不断提升“世界遗产地,与美共栖息”的品牌影响力。创新群众参与机制,通过画展、诗会、非遗手作、环保艺术装置等互动活动,吸引游客消费,带动村民增收。组建当地妇女成立慧心手工坊,开展手工编织、剪纸、直播带货,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农民画培训、潮间陶研社等课程帮助村民掌握新技能,油画村民宿项目更带动50余个固定岗位和300多个临时就业岗位,真正让生态保护成为群众认可的“幸福产业”。

在国庆黄金周期间,潮间带艺术村文旅融合效应凸显,国际油画村民宿集群表现亮眼,出现“一房难求”的火爆场面。梵高民宿连续6天满房,每日收入稳定在600元以上;两棵杨树民宿作为“巾帼民宿标杆”,每日住宿收入达800元,民宿总营收达2.38万元,形成了“家家有特色、户户有故事”的民宿经济发展模式。东锦龙堂、单向空间内的国画展、楹联展与植物展雅韵十足;传统民俗表演彰显文化魅力。艺术村日均客流量稳定在3000人次,客房连续三天实现满房,整体平均入住率达87%。自助餐区域翻台率日均达7次/桌,文创产品单日最高销售额突破6500元,充分验证了“生态惠民”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03艺术赋能,凝聚绿色发展合力

通过“对内联动+对外合作”双轮驱动,汇聚艺术资源助力生态发展。

对外合作注重高端化与国际化,与中书协、中美协、荣宝斋画院、波兰波兹南美术学院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采用“留鸟+候鸟+栖飞”模式,吸引180余名中外艺术家驻点创作。艺术家以湿地、丹顶鹤等为题材,用艺术语言讲述黄尖生态故事,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同时拓展“艺术+”业态,与单向空间等品牌合作打造文化综合体,使艺术村兼具生态展示与生活体验功能。对内强化与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协同,在兴农村规划建设丹顶鹤友好农业示范基地,既为候鸟提供栖息环境,也通过生态稻米种植为村民开辟增收新路,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作为凝聚绿色发展合力的直观体现,艺术村对生态要素进行艺术化转化,金秋的向日葵花田与独具匠心的稻草艺术装置巧妙融合,在构筑热门打卡点的同时,更彰显了生态资源的多元价值,成为提升区域绿色品牌、汇聚内外发展共识的美丽媒介。

04金融创新,打通“两山”转化路径

绿色金融是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支撑。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模式,去年成功获批全国首批“绿色普惠农业碳汇贷”1160万元,为艺术村环保设施、节能改造等项目注入资金活力。同时探索将湿地碳汇、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等生态资产进行量化评估,研究生态价值核算与抵押融资路径,推动“无形生态资源”转化为“有形发展资本”。未来将深化生态资产核算研究,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拓展生态资产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全球蓝色经济先进经验,推动生态价值转化迈向更高水平。

潮间带艺术村的实践表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共生共荣。以艺术为媒介提升生态品牌价值,以社区参与保障保护行动的可持续性,以绿色金融打通资源转化路径,最终让保护者、建设者、当地群众都能共享生态红利,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基层智慧与实践样本。

来源:射阳市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