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十月,静宁县38万亩玉米迎来丰收季。层层梯田间,饱满的玉米棒压弯秸秆,大型收割机轰鸣穿梭,金黄的玉米粒如瀑布般倾泻入仓,农户的笑脸与秋阳交相辉映,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的丰收画卷。
金秋十月,静宁县38万亩玉米迎来丰收季。层层梯田间,饱满的玉米棒压弯秸秆,大型收割机轰鸣穿梭,金黄的玉米粒如瀑布般倾泻入仓,农户的笑脸与秋阳交相辉映,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的丰收画卷。
科技赋能:五良融合筑牢丰产根基
今年,静宁县以“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为核心,打造旱作农业高产样板。全县大力推广“京科968”“先玉335”等优质玉米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指导覆膜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助力85万亩旱作农作物稳产增效。在界石铺镇,荣原农业合作社的120亩粮饲兼用玉米通过机械化收割直接加工为青贮饲料,大幅提升效益。“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亩产超1800斤!”种植户李永永轻抚颗粒饱满的玉米棒,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粮饲联动:小玉米撬动大产业
静宁创新“以种促养”模式,将玉米产业与红牛养殖深度融合。全县20万亩粮饲兼用玉米中,灵芝乡独占1.8万亩,预计产出青贮饲草6.3万吨。在杨渠村犇牧合作社,负责人闫建龙指着满载青贮饲料的卡车介绍:“我承包320亩专供饲草,采用全株青贮技术让营养转化率提升30%,养殖成本降低15%,这286头肉牛的越冬‘口粮’妥妥的了!”订单农业模式有力保障了农户收益,县供销社以每吨380元保底价收购,带动种植户亩均增收超15%。
生态循环:绿叶子变成“钱袋子”
全株青贮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有效破解了秸秆焚烧难题,更串联起一条绿色生态产业链。三合乡建成660亩集水滴灌示范点,巧妙利用引洮工程尾水,为干旱土地注入勃勃生机。全县构建起“种植-青贮-养殖-有机肥还田”的闭环循环体系,年消化玉米秸秆20万吨,带动3.6万农户增收致富。望着发酵池中储备的饲料,养殖户张号号笑道:“玉米饲料让牛壮了,牛粪还田又让地肥了,循环利用,增收环保两不误,这就是我们振兴乡村的底气。”
秋收之际,广袤的田野,随处可见金灿灿的玉米堆满粮仓,这扎扎实实的“金棒子”,不仅是静宁县富民强县的“黄金产业”,也是葫芦河畔最美的秋色。
来源:静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