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巩义黄冶窑是唐代著名的三彩窑场,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烧造唐青花的窑址。地点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站街镇大、小黄冶村附近的黄冶河两岸,西距巩义市区 5千米。巩义市黄冶窑时间是从隋朝到唐代晚期,总共分四期:
巩义市黄冶窑址位置示意图
巩义黄冶窑是唐代著名的三彩窑场,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烧造唐青花的窑址。地点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站街镇大、小黄冶村附近的黄冶河两岸,西距巩义市区 5千米。巩义市黄冶窑时间是从隋朝到唐代晚期,总共分四期:
第一期:由于这一时期是该窑址的初创阶段,遗存分布范围小,文化层堆积较薄,出土遗物不多。但本期出土的青釉四系壶和各种青瓷碗,胎体厚重,釉色青中泛黄,常见有垂釉现象,这些都是隋代瓷器的特点。大约在隋朝,公元581年到618年间。出土器物青釉碗三件,青釉壶一件。
第二期:该期以白釉、黑釉瓷为大宗,酱釉、青釉、茶叶末釉瓷不多,黄釉和三彩制品极少。
唐代早期,大约是在公元618年到684年。常见的器形有碗、高柄盘、四系壶、钵、杯等,以饼形底器为主。窑具不多,以筒形、喇叭形支烧具为主,三叉支烧极少。
出土的器物,三叉支烧,筒开支烧,喇叭支烧,代表器物有本期的代表性器物有盆、碗、盏、盅、三足炉、钵、瓶、水盂、唾盂和灯等,以饼形底和平底器为主,圈足者极少。
出土器物包括白釉盆 、白釉盆 、黑釉盆 、卷沿深腹碗 、折沿注碗 、折沿浅腹碗 、黑釉盆 、白釉杯、白釉盅、黑釉盆 、折沿深腹碗等。
巩义窑绞胎枕
第三期:是黄冶窑烧造的鼎盛时期,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大增,绝大多数器物与前期器物相对应,从整体看该期仍以白瓷为大宗,但三彩制品又明显多于白瓷,黑釉瓷趋于衰退,白釉蓝彩、绿釉、黄釉亦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装饰手法之一。时间大约在公元684年到840年,唐代中期。模具有宝相花洗模 、狮子模 和兽面模 等。窑具有拱形三叉支烧、三叉支烧和垫圈支烧。
出土器物包括白釉盆 、注碗 、酱釉杯、深腹碗 、浅腹碗 、绿釉盘 、白釉盘 、黄釉盏 、绿釉盏 、白釉蓝彩盏 、黑釉盆、三彩虎头枕、侍女俑、乐俑、猴头埙、骑马俑、鸽俑、白釉蓝彩罐 、三彩豆、白釉小口瓶 、蓝釉三足樽 、黄釉绿彩罐 、三彩盂 、白釉三足樽 、净瓶 、三彩水注、白釉敛口钵 、三彩敛口钵 、双系敛口钵 、白釉小口罐 、黑釉双系罐 、三彩双系敛口钵 、白釉贯耳瓶等。
巩义窑绿釉小壶
第四期:精美的白釉瓷和三彩制品相对减少,实用的小型器类和玩具占主导地位,器形的制作不甚讲究。大约在唐代晚期,即公元841年到907年。该期的窑具最丰富,有饼形支烧、三叉支烧和匣钵等。尤其是几种窑具组合在一起分层烧制,是本期的主要烧造工艺之一。如支柱、垫板和泥饼组合摞烧,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窑室的空间,烧制更多的产品。代表器物有碗、盘、杯、执壶、罐、水注、水盂、豆、枕和俑、车、象、兔等各种小型陶塑制品。
出土器物包括耳杯、黄釉绿彩执壶、绿釉高足杯、黄釉执壶、绿釉高足杯、绿釉执壶、酱釉洗、黄釉绿彩执壶、白釉绿彩执壶、黑釉执壶、三彩罐、黑釉罐、圈足豆、三彩罐形水注、高柄豆、碗形水注、童俑、乘车俑、抱童俑、兔俑、象俑、骑马俑、猴俑等。
在地层第 6 层,出土 1 件青花瓷罐和 1 件青花执壶残片,为青花瓷产地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黄冶窑址的发现:提供了唐青花的产地证据,证明了这种瓷器是在巩义黄冶窑烧制的,并且是其生产序列的一部分。这是从“源头”上解决了青花瓷的起源问题。黑石号沉船的发现:提供了唐青花的实物证据(完整器)、精确年代和外销证据,以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历史说服力的方式,让世人认识到唐青花的存在和价值。
绞胎三足炉
唐代青花
巩义窑青花花卉纹盘
这是在“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唐青花纹盘,目前没有在中国境内发现完整的唐青花完整的器物,只有残片,期待以后有发现这一抹淡淡的蓝。而扬州博物馆展示的唐青花瓷片胎质或粗松或细腻,施白釉,以钴料绘蓝彩纹饰,部分纹饰带有异域风格,如菱形几何纹、阿拉伯式散叶纹等。其钴料经分析多为低锰高铁的进口料,与西亚钴料特征一致,反映了唐代中外贸易与文化技术交流的繁荣。
唐青花的发现,将中国青花瓷的起源从元代提前至唐代,改写了陶瓷史认知。扬州出土的这些瓷片,与河南巩义窑(唐青花产地)的标本及唐代沉船 “黑石号” 出水的青花瓷盘胎釉特征一致,为研究唐青花的生产、流通及唐代制瓷工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关键实物依据,具有极高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元代青花
元 青花穿花凤纹执壶
明代青花
明宣德青花五彩鸳鸯莲池纹碗
清代青花
青花缠枝莲瓶
以上资料均来自网上,仅供参考
来源:何事秋风悲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