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767年的重阳节,夔州白帝城外,一位两鬓斑白、衣衫单薄的老人正独自登上一座高台。三峡方向吹来的秋风撕扯着他单薄的衣衫,崖岸边上传来猿猴的哀鸣声。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夔州白帝城外,一位两鬓斑白、衣衫单薄的老人正独自登上一座高台。三峡方向吹来的秋风撕扯着他单薄的衣衫,崖岸边上传来猿猴的哀鸣声。
五十六岁、重病缠身的杜甫,正极目远眺。只见长江挟带着枯枝断苇滚滚东去,两岸山峦在暮色中如同铁铸。此刻的他手中虽然无笔,心中却已酝酿出一首即将流传千古的诗篇——《登高》。
八百多年后,明代胡应麟编《诗薮》,将这首诗誉为“古今七律第一”。今日的国人,学生时代基本上都背过这首七言律诗。
不过在国人眼里,“秋风扫落叶”是一个固定的诗歌情境。所以有些朋友始终没弄明白:杜甫在描写秋风中的场景时,为何没有使用“落叶”,而是用了“落木”这个词?
要知道,按照语文教材上相关注释,《登高》第二句中的“落木”,本来就是在写“萧萧落叶”。那么,杜甫这个“落木”到底是他写错了,还是后来传抄过程中产生的笔误呢?
其实,这两种答案都不对。因为真实的情况是,杜甫在创作这首《登高》的时候,是特意选了这个“木”字。按照老规矩,要理解杜甫这一字之选,我们还需先了解他创作此诗时的境遇。
“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四年,唐朝陷入了地方军阀割据的局面,社会动荡不安。当时杜甫在好友严武的幕府工作,严武去世后,他在当地失去依靠,于是决定带着全家离开成都草堂。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严武临终前曾派人给杜甫送去一船夔州柑橘。当杜甫收到这份最后的礼物时,柑橘已在江上腐烂大半。
或许是这件事情给了杜甫极大的心理暗示,因此他后来写的夔州诗中时常会出现“腐儒”与“衰朽”的自我指称。告别的成都,他下一站原本没打算回到中原的家乡。那么,他本来是去哪里呢?
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原来,一直有志于报效国家的他,还打算找机会去京城实现政治理想。
可惜这趟旅程非常不顺利,走到半途,杜甫就因病滞留在了云安,数月后才抵达夔州。在当地都督照顾下,杜甫在夔州生活了三年。
但是,由于生活困顿异常,所以杜甫早就患上了消渴症、肺病,还反复感染疟疾,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重阳节,杜甫登上了长江边的高台,瞭望湍急的江流。此时的他归心似箭,想要回到河南老家“叶落归根”。
然而正值三峡枯水季节,水浅船难行,只有等到第二年夏季涨水,他才有可能回到家乡。就是在这种重病缠身、思乡情切的情绪中,他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登高》,诗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下面回到文章最初的问题:为何是“落木”而非“落叶”?这绝非杜甫笔误,而是诗人深思熟虑的艺术选择。
《登高》是一首标准的七言律诗,采用的是仄起首句的押韵格式。而“木”为入声字,属仄声,与下句“长江”的“江”(平声)形成平仄相对。
若用“叶”,虽然也是入声字,平仄会保持不变,但是“木”字的发音更为短促沉重,更能体现肃杀之气。“萧萧”形容大量密集落叶的声音,配以“木”字的发音,更能突出诗歌雄浑悲壮的意境。
其次,从意象的差异来看,“落叶”仅指飘落的树叶,给人以轻盈婉约之感;而“落木”则包含树叶与枯枝,呈现树木整体性的凋零景象。
正所谓:“叶落树还在,木落树已枯”,“落木”暗示着生命的彻底枯竭与绝望,更契合杜甫老病孤愁的心境。
这种意象选择与下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形成强烈对比,体现了“个体生命的短暂”与“自然永恒的宏大”之间的反差。
再从文学传统看,“落木”一词可追溯至屈原《九歌》“洞庭波兮木叶下”,经庾信、谢庄等前代诗人发展而来,杜甫继承并升华了这一诗歌意象。
杜甫非常重视“炼字”,曾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谈到创作理念:“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了一个字的使用准确、精当,他常常绞尽脑汁。
在这首《登高》里,“落木”较之“落叶”,在视觉上更加怵目惊心,听觉上“木”比“叶”更显沉重,整体营造出更为苍凉的意境。
这样的选择,与全诗呈现的“衰老之悲”、“羁旅之悲”、“孤独之悲”、“多病之悲”等多重悲剧意境完美契合。
其实杜甫对“落木”的推敲并非孤例,中国古代诗人历来重视“炼字”。比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创造性地将“绿”这个名词动词化。
又如唐朝贾岛创作“僧敲月下门”时,产生的那个关于“推敲”的典故;再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将无形春意化为可感的热闹景象等等。
就像贾岛说的那样:“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古代诗人为挑选最贴切、最富表现力的字词,无不绞尽脑汁。以上事例,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大诗人们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胡应麟《诗薮》),这一崇高的评价来源于其多方面的卓越成就。
形式上,这首诗八句皆对,字字合律,被誉为“七律样板”。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不仅上下句对仗,还有句中自对,自然流畅,毫无斧凿痕迹。
意境上,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将秋日萧瑟与人生悲凉完美融合。“无边落木萧萧下”二句和后面的“万里悲秋常作客”二句,浓缩了杜甫漂泊悲苦的一生。
然而,对于不熟悉诗词格律的人来说,这首诗更能打动人的地方,其实是诗句里呈现出来的浓重的悲剧意味。
五十六岁、衰老多病、常年在外“作客”,适逢重阳节却无法返乡。这种深沉的悲剧感,非“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意象不能衬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木”字选择,拉开了普通描写与伟大诗篇的距离。在杜甫笔下,“落木”不再只是自然景象,而成为沧桑生命中正在上演的一场盛大悲剧的象征。
《登高》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震撼人心,正是因为杜甫用他“多情”的笔触,把内心博大而纯粹的情感,以“沉郁顿挫”的方式立体地呈现出来。难怪梁启超说杜甫不只是“诗圣”,更是一位“情圣”。
来源:暮城烟雨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