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亳州 “61 分下馆子” 的视频火了后,我刷到不少家长转发时配文 “要向这家人学习”。确实,在 “娃考 98 分还被骂” 的鸡娃潮里,这种包容像股清流。但笑着看完视频,几个细节反复冒出来 —— 感动归感动,有些疑问或许该聊聊。
安徽亳州 “61 分下馆子” 的视频火了后,我刷到不少家长转发时配文 “要向这家人学习”。确实,在 “娃考 98 分还被骂” 的鸡娃潮里,这种包容像股清流。但笑着看完视频,几个细节反复冒出来 —— 感动归感动,有些疑问或许该聊聊。
疑问一:“刚及格就庆祝”,为啥偏偏是 61 分?
视频里,爸爸看到 “61” 的反应是 “猛地弹起来”,妈妈喊着 “报喜爷爷奶奶”,这个情绪浓度很足。但细想:如果孩子考 59 分,全家还会这么狂欢吗?如果考 65 分,会不会少点 “刚及格” 的戏剧张力?
61 分妙就妙在 “踩线及格”—— 既不是 “高分无惊喜”,也不是 “不及格难收场”,恰好卡在 “有进步、有话题” 的节点上。再看传播节奏:10 月 11 日拍的视频,两天就冲上热搜,画面里 “妈妈举卷冲门”“孩子探头探脑” 的镜头感极强,甚至连小女儿蹦着喊 “哥哥厉害” 的台词都像 “自然流露的巧合”。
倒不是说一定是摆拍,毕竟梁先生晒了 “系鞋带庆祝” 的旧视频,但 “61 分” 这个节点的选择、镜头的捕捉,确实太符合 “反鸡娃热点” 的传播逻辑了 —— 就像精心设计的 “情绪钩子”,刚好戳中大众对 “分数绑架” 的不满。或许我们该问:真实的家庭喜悦,需要这么 “精准” 的画面吗?
疑问二:“儿科医生” 的身份,是不是加了 “滤镜”?
梁先生的儿科医生身份,成了 “不逼满分” 最有力的背书 ——“见过太多抑郁娃”,这话一出来,没人会质疑他的教育理念。但有没有可能,这个身份也在悄悄放大情绪共鸣?
我翻了梁先生的采访,他提到 “十二岁女孩考砸吞药”“初中生为补课费跳楼”,这些案例很戳心,但没说清 “这些孩子的问题,是否真的只因‘父母逼分数’”。现实里,孩子抑郁是多因素导致的,把 “不逼满分” 和 “孩子健康” 直接划等号,多少有点简化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网友很少质疑 “医生爸爸” 的话 —— 仿佛 “医生” 这个职业自带 “理性、懂教育” 的滤镜。可反过来想:医生懂病理,未必天生懂教育;就像老师会教知识,也可能逼孩子补课。我们该不该因为 “职业光环”,就默认他的教育方式一定对?
疑问三:“庆祝完了” 之后呢?没说的细节更关键
视频里只拍了 “下馆子狂欢”,但教育从来不是 “庆祝一下就完了”。梁先生说 “庆祝的是孩子没放弃的劲儿”,可 “没放弃” 之后,该怎么帮孩子进步?
我问过身边的老师,他们最怕一种家长:“孩子考 60 分,家长说‘及格就行’;考 50 分,还说‘没事下次努力’,可从来没陪孩子改过错题。” 视频里没提 “庆祝后有没有分析试卷”,只说 “孩子错题本写满了”—— 如果只是靠孩子自己悟,那 “61 分狂欢” 会不会变成 “不用努力也能被夸” 的暗示?
有个网友的留言很实在:“我娃上次考 63 分,我带他吃了炸鸡,然后一起改了 3 小时错题,现在他主动说‘下次想考 70 分’。” 其实大家不是反对 “庆祝低分”,是怕 “只庆祝不引导”—— 毕竟包容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有底气进步,而不是有理由躺平。
最后说句实在话:别把 “反鸡娃” 变成新的 “标准答案”
这个视频之所以火,是因为它帮我们泄了 “被分数绑架” 的气。但火了之后,我看到有人晒 “娃考 50 分,我带他去游乐园”,配文 “向梁医生学习”—— 这就有点走偏了。
梁先生的核心不是 “考多少分都该庆祝”,而是 “看见孩子的努力”。如果孩子根本没复习,考 61 分还狂欢,那不是包容,是纵容;如果孩子拼尽全力考 59 分,哪怕没及格,抱一抱说 “你辛苦了”,也比骂他强。
说到底,没有哪种教育方式是 “标准答案”。感动之余,不如多想想:我家娃需要的是 “61 分的狂欢”,还是 “改完错题后的一句肯定”? 你觉得呢?评论区聊聊~
来源:晋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