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八司马事件:唐朝文官集团夺权运动,却被宦官集团轻易掀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17:19 1

摘要:二王八司马事件又称永贞革新,是指发生在唐顺宗执政期间,代表官僚士大夫的王叔文集团为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

二王八司马事件又称永贞革新,是指发生在唐顺宗执政期间,代表官僚士大夫的王叔文集团为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

此次改革仅仅持续一百多天,最终因遭到宦官集团的反扑而失败。因为参与变革的人中有两位姓王,有八人事后被贬为司马,故该事件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二王八司马事件表面是改革问题,实际上是唐顺宗联合部分文官集团对宦官集团的政治进攻,目的是夺回旁落的皇权。

但因手段粗糙浮躁,导致反扑失败,唐顺宗本人也被逼禅位。

宦官干政擅权最早要追溯至唐玄宗时的高力士。自开元年间,高力士执掌内侍省,深得玄宗皇帝信任。

史载:每有四方进呈上奏文表,必先送呈高力士,然后进奉御前,小事便自行裁决。

从宰相到地方节度使皆争相依附,肃宗在东宫时,称其为二兄,诸王公主皆称呼“阿翁”,驸马们称其为“爷”。

不过高力士专权皆来源于皇帝的信任,才使他从残缺内侍到口含天宪,其权力限于内政中枢,尚有边界。

唐肃宗李亨以后,宦官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李辅国因力劝李亨登基而逐渐开始掌握军权。

肃宗性格仁弱,身体多病,给了李辅国擅权的空间,就连皇帝的诏书也需要李辅国的署名才能施行。

到了肃宗晚年,李辅国策划谋害建宁王李倓,诛杀张皇后和越王李系,肃宗本人惊惧而亡。

代宗上位后诛除李辅国,又有程元振、鱼朝恩等宦官专权,他们执掌兵符,权力更大。

到唐德宗时期,朝廷武力削藩,与地方藩镇矛盾加剧,德宗本人为躲避节度使叛乱,一度逃离长安,结果他一直信赖的禁军将领竟不能发动一兵一卒保卫宫室。

而他逃亡时最可以依靠的竟然是自己在东宫时的内侍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及率领的百余名宦官。

784年,德宗回到长安,扩大中央禁军神策军规模,将其分为左右两厢,以窦文场和霍仙鸣护驾有功为名,任命两人为监神策军左、右厢兵马使,开启宦官分典禁军的先河。

后期增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仍由窦文场和霍仙鸣担任,并为之设印,从此宦官掌握禁军制度化。

宦官干政源于玄宗,发展于肃宗和代宗,在德宗手中进一步壮大。

这个过程持续数十年,宦官集团从权力外围渗透至中枢,成为尾大不掉、难以撼动的既得利益群体。

除了宦官专政,藩镇割据是朝廷面对的第二大难题,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失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主要表现为关中政治集团和河北豪强集团之间的矛盾。

805年,唐顺宗李诵继位为帝,力图解决这些政治顽疾。

首先任命自己当太子时的幕僚兼老师王叔文、王伾为翰林学士,赋予其决策大权,意图通过其推行改革。

同时,刘禹锡、柳宗元、程异、凌准、韩泰、韩晔、陈谏以及陆质、吕温、李景俭等,也都与二王相结,最终形成一个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

其目的是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限制宦官在政府中的角色。

而顺宗没有把“二王”提拔到宰相的位置推行改革可能是因为朝廷朋党之争激烈,关中士族、山东士族和科举上位的南方寒俊互相结党攻讦,宦官亦通过自己在朝中的代理人左右局势。

翰林学士身处内廷,直接服务于皇帝,较少受外廷干扰,故顺宗认为改革阻力较小。在顺宗推动下,变革新政运动拉开序幕。

顺宗改革的第一把火烧向了宦官的“小金库”,罢免了宫市、五坊使。德宗以来,宦官经常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上以买物为名,公开抢掠,称为宫市。

充任五坊(即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讹诈,称为五坊。

王叔文取消这两大弊政,使得长安城内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此后顺宗又裁减宫中闲杂人员宦官,停发内侍多人俸钱。

除了打击宦官,王叔文集团又把矛头指向节度使,取消了节度使对朝廷的进奉制度。

这项制度听上去是对朝廷有利,但节度使却借此向百姓搜刮财富,贪墨的钱财全部进了他们个人的腰包。取消进奉制度意在断绝节度使的“财路”。

“断财”只是第一步,削夺权力才是真正需要攻坚的深水区。

此时的顺宗因中风失音,不能理政,朝廷大事都由王叔文等人主理。王叔文以心腹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自己和其他翰林学士执掌机密诏令。

如此一来,有职有权,本对革新十分有利,但难度却超出想象。

王叔文改革的核心有两项:一是抑制藩镇势力,重建中央集权。

浙西观察使李锜原先兼任诸道转运盐铁使,贪污腐败,史书称“盐铁之利,积于私室”。王叔文当政后,罢去他的转运盐铁使之职。

京兆尹、皇族李实专横残暴,横征暴敛,逼百姓拆毁房屋,变卖瓦木,买粮食纳税,百姓恨之入骨,王叔文等罢去其京兆尹官职,贬为通州长史。

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刘辟想完全领有剑南三川(剑南西川、东川及山南西道合称三川),以扩大割据地盘,派刘辟进京游说王叔文,但被后者严词拒绝,韦皋遂与其交恶。

二是抑制宦官势力,夺回国家军权。宦官专权的根基在于掌管军队,特别是位于长安的神策军,所以开始策划剥夺宦官的军权。

王叔文等人任命老将范希朝担任左右神策军及京西诸镇行营节度使,又任命韩泰为行军司马,让他到神策军中协助范希朝。

但王叔文显然低估了宦官集团的能量,他冀希望一纸诏令改变现状未免一厢情愿。宦官们知道“从其谋,吾属必死其手”,于是便密令诸将勿以军权授人。

范希朝带领韩泰到奉天(陕西乾县)视察军队,军队将领竟然没有一个出来接见。韩泰见到这种情况大惊失色,知夺权计划落空,紧急回报王叔文。

王叔文头一次遭受巨大挫折,也是未曾料到的,竟无计可施。

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似乎摸透王叔文集团的实力,决定发起反击,他们联合反对改革的势力——地方节度使,以及受王叔文排挤的朝中大臣。

在俱文珍的授意下,各地节度使上书要求身体不好的顺宗让位,让太子亲政。

御史中丞武元衡等朝臣将革新派列为异己,上疏进行攻击,宰相们纷纷表示不与革新派合作。

顺宗身体状况每日愈下,根本挡不住潮水一般的政治进攻。

805年五月,顺宗在俱文珍等人的压力下削去王叔文翰林学士之职,改任度支及盐铁转运副使,加拜户部侍郎。

王伾也被只允许“三五日一入翰林”。如前所说,翰林专掌机密诏令,职权甚重。

王叔文失去此职,便无法领导变革新政运动,形势急转直下。不久王叔文又因母丧更无名头履职改革。

而他的政治对手显然老辣的多,借机落井下石,805年六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相继向顺宗及太子奏表攻击革新派。

在巨大政治压力下,革新派内部发生分裂,韦执谊不听王叔文调遣,王伾亦称病不出。在这种形势下,革新政运动已无法再进行下去。

与此同时,顺宗病入膏肓,在俱文珍的胁迫下同意太子李纯监国,805年八月四日,宦官拥立李纯即皇帝位,即唐宪宗,顺宗退位,称太上皇。

接下来,宦官们对革新派展开一系列政治追杀,贬王伾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马。不久王伾死于贬所,叔文翌年亦被赐死。

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为邵州刺史,韩泰为抚州刺史,韩晔为池州刺史。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

805年十一月,再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韩哗为饶州司马,又贬程异为郴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至此“永贞革新”以失败告终。

这场来去如风的改革之所以失败,其最大的原因是革新派政治根基浅薄,王叔文等人完全通过提拔溜须拍马的投机分子作为改革主力,在朝中缺少羽翼支持。

顺宗本人长期卧病在床,也无法提供基础的政治保障,而王叔文以书生意气行事,一切操之过急,不仅同时开罪宦官和节度使两大实力派,还得罪诸多大臣。

他没有把文官集团团结在身边,使自己成为政治活靶子,以至于被宦官攻击时无一人相帮,最终只能以政治闹剧草草收场。

来源:中土岛SxYd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