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天的午后,在尖草坪区乾泽园社区的福娃娃软陶艺术工作室,阳光透过窗棂,在长长的工作台上投下细碎光斑。工作室的几堵墙面被改造成开放式展示架,陈列着张艳云创作的各类软陶作品。这些作品有憨态可掬的“晋虎”、服饰造型的精美书签、花色多样的各类饰品、玩耍中的孩童等,见证
张艳云正在演示张氏彩泥塑制作过程
彩色陶泥花条,经塑刀切割,变为薄薄切片,经揉搓,化为一粒粒带有各种图案的珠子。诸多珠子再经钻孔、烤制、穿线,组成造型美观、色彩缤纷的挂饰。
张艳云用一双巧手将五彩缤纷的软陶变成一件件充满中国民俗韵味的泥塑作品。2023年,泥塑(张氏彩泥塑)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初识软陶材料
秋天的午后,在尖草坪区乾泽园社区的福娃娃软陶艺术工作室,阳光透过窗棂,在长长的工作台上投下细碎光斑。工作室的几堵墙面被改造成开放式展示架,陈列着张艳云创作的各类软陶作品。这些作品有憨态可掬的“晋虎”、服饰造型的精美书签、花色多样的各类饰品、玩耍中的孩童等,见证了张氏彩泥塑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艳云20多年的软陶创作经历。
“这两件泥塑都是爷爷给我制作的玩具。”张艳云从展示架上取下一对刷着绿漆的扭头狮子和一件“武松打虎”泥塑,她深情地回忆:爷爷奶奶以及父亲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手很巧,爷爷总是在农忙过后的闲暇时光制作各种题材的泥塑作品。在家人影响下,她从小便对捏泥人产生浓厚兴趣,她用家乡的红胶泥捏小仕女、小和尚、小猫、小狗等各种泥塑。这些简单稚嫩的泥塑陪伴她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张艳云成年后,将泥塑作为事业源于一个偶然机会。2000年她在解放路一家书店翻到一本《软陶DIY》,这本书介绍了软陶这一雕塑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激发了她的浓厚兴趣。不过这本书标价45元,对当时的她来说价格有些高,为节省开支,她连续几个周末去书店抄写书里的重要内容。随着对软陶的深入了解,她决心拾起热爱的泥塑创作,并在假期前往北京,投入2500元购置了所需工具和软陶材料,购买了介绍软陶制作方法的书籍,其中也包括《软陶DIY》。然后,张艳云毅然辞职,全身心投入到彩泥塑创作中。
“彩泥塑艺术源远流长,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传统泥塑使用的都是泥土,在塑型之后再上色。”张艳云说,让她为之着迷的软陶,自带色彩,有更好的可塑性、延展性和柔韧性,创作方向在传统泥塑制作基础上有了更多表达形式,而且,成型后经烤制,有不变形、不褪色、不怕水洗等特点,是手工艺品的理想材料。
三牛精神五牛图
开启艺术人生
张氏彩泥塑经过百余年传承发展。当张艳云传承这一技艺时,不仅材料由泥土变为软陶,创作题材也由民间庙宇的彩泥塑制作,演变为以儿童题材见长的泥塑艺术。
“软陶创作过程充满乐趣,让人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张艳云讲述,买来五颜六色的软陶材料后,她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创作,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她在小板凳上能坐一天,反复塑造想要的形状,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张艳云将人物造型作为方向,不过,成型的作品总缺乏生气,无法达到理想标准。2002年9月,在迎泽公园举行的中国·太原国际面食节上,张艳云发现一位省外面塑手艺人现场制作面塑。经过一双手巧妙捏制,一个老寿星的样貌、神态、穿着等细节一一呈现,栩栩如生,让她感到非常震撼。
那天,张艳云在这位面塑手艺人的摊位守了整整一天,观察学习面塑技艺。回到家,她迫不及待地取出软陶材料,使用学习来的面塑手法,捏制老寿星。经用心创作,张艳云成功创作了内心认可的第一件人物作品。之后,她开始了一系列人物类软陶的创作,随着民俗娃娃等代表作品出炉,真正实现了软陶人物创作的突破。同时,她抓住参加各种手工艺展销、参赛的机会,观人观己,不断学习创作手法,拓宽创作品类,手法也变得出神入化,张艳云的软陶作品受到越来越多观众认可。2007年,张艳云成立福娃娃软陶艺术工作室,一门心思沉浸在软陶的世界里。
张艳云经过无数次实践尝试,总结出了一套泥塑技艺和手法,形成了张氏彩泥塑特点。坐在工作台面前,她一边现场演示,一边介绍:“从揉泥到塑型再到烤制都需要精准把控。不同部位需要不同手法,就算一个花条,也需要反复包裹、切割、拼接、拉伸、再切割、再拼接,烤制阶段则要随时盯着烤箱调整温度。”
传播民俗文化
“手艺最基本的意义就是愉悦作者,其次愉悦别人,在此基础上,让手艺承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张艳云这样谈体会,彩泥塑创作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再加以创新,可以绽放夺目光彩。
在工作室,张氏彩泥塑作品记录了民间信仰、节庆习俗、生活场景等丰富内容,成为山西民俗文化的生动载体,也在各类比赛中获得荣誉和奖项。获奖作品《童趣十二耍》生动再现了山西民俗文化中儿童游戏的场景,12个儿童形态各异,或蹲或坐,有的玩陀螺,有的跳房子,仿佛随时会从泥土中跃然而出。荣获2015年中国旅游商品金奖的“福娃娃”系列,巧妙融入了十二生肖的泥塑元素,通过晋商帽饰和民俗动作的展现,生动反映了山西民俗风情。荣获2015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的《晋虎多福》,是山西传统布老虎元素与泥塑技艺结合的代表作,老虎形象威猛而不失可爱,色彩鲜艳且不易褪色,完美融合了传统民俗与现代审美。
张氏彩泥塑在收获荣誉的同时,也被各界人士视为特色礼品,销往国内外。2019年,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北京举行,张艳云创作的“旗袍马褂”软陶书签,被选为外国使节及国内外嘉宾伴手礼。其中旗袍书签,曲线玲珑,优雅别致。马褂书签,线条硬朗,儒雅深沉。
“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在于传承。”2016年开始,张艳云在创作软陶作品之余,经常走进学校、社区、企业,向更多人传授泥塑制作技艺。她希望这门技艺能被更多人喜爱、传承,在丰富民众生活的同时传播传统文化。(记者 贾尚志 摄影 郭苑甫)
记忆档案
软陶又叫塑泥,这种材料源于欧洲,上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制成后的成品结实、防水,易于长久保存,曾被预测为21世纪最迷人的工艺材料。这种源自国外的材料,经过张艳云的巧手,被赋予了浓厚的中国民俗特色。张氏彩泥塑色彩艳丽而庄重,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和实用观赏价值,在传承和创新方面独树一帜,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张氏风格。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编辑删除
全文转载不作为商业用途
来源:太原融媒体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