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没听过:中标价低得离谱,进场后变更单飞起,最后花的比预算还多。
“低价中标”四个字,在工地里基本等于“后面有得扯”。
谁没听过:中标价低得离谱,进场后变更单飞起,最后花的比预算还多。
以前怪专家,现在专家被“请”出小黑屋,定标权还给甲方——听起来像把遥控器从邻居手里抢回来,可万一甲方自己就想点播“关系户”呢?
深圳去年一个医院项目,报价第三的乙方赢了。
理由写得直白:BIM模型把管线碰撞降到零,工期能砍两成。
省下来的时间,对医院来说就是提前收病人,账一算,甲方乐呵呵把“高分低报价”拍在桌上。
同一个月,长三角某市曝出三起招标人代表受贿,项目全是“评定分离”。
遥控器是抢回来了,可里面早被塞了别人的电池。
有人把希望押在链上。
浙江今年把定标过程整串哈希,287个项目每一步都上链,改一条记录得把全省节点吵醒。
技术看着性感,可链也拦不住前置的“萝卜坑”:资质、业绩、评分权重,想埋雷,办法总比区块多。
更现实的问题是——不会用权。
中国招标投标协会问卷里,四成甲方承认自己根本不会定标,像突然拿到驾照却没学过倒车入库。
最后只能抄同行、问领导,甚至把“熟人名单”直接贴进定标室。
新加坡的做法是把评分矩阵公开挂网,谁高谁低一行行对得清清楚楚;
德国更狠,技术标不到六成直接废。
国内也有城市偷偷学:北京新机场配套项目,定标委员会把技术细节拆成17项打分,每页都盖纪委骑缝章。
最后省12%预算,零重大变更,被业内当锦鲤转。
可好运不是制度常态。
某省会去年查处的招投标腐败案,七成披着“评定分离”外衣。
遥控器抢回来,还得把电池仓上锁:
国家发改委新版指引要求定标委员会至少5人,纪委必须坐中间,定标理由公示期不少于3日,就是把“为什么选他”放大贴在阳光下,让想递条子的人先过邻居大妈这一关。
说到底,评定分离不是万能钥匙,更像一把双刃菜刀。
甲方会切菜,项目就省时省钱;手一抖,照样见血。
遥控器给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旁边得有人盯着,别让“关系频道”一直循环播放。
下次看到自己城市的招标公示,别只盯着中标价,翻到最后一页看“定标理由”。
如果那栏只有一句“综合评分最高”,大概率又把选择权交给了玄学。
真正的改革,是让每一个投标人相信:把技术做硬,比把关系做硬管用。
来源:不可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