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也许并不需要公众号,公号死了也就死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16:50 2

摘要:这种声音背后,是许多老牌创作者实实在在的痛感,他们眼睁睁看着阅读、收入和粉丝数一路下滑。与此同时,一个年入千万级别的MCN机构,就在今年平台规则调整后短短半年内,轰然倒塌,化为尘土。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康康

最近,关于公众号的讨论又热闹了起来,各种“公众号已死”的哀嚎不绝于耳,听着就让人焦虑。

这种声音背后,是许多老牌创作者实实在在的痛感,他们眼睁睁看着阅读、收入和粉丝数一路下滑。与此同时,一个年入千万级别的MCN机构,就在今年平台规则调整后短短半年内,轰然倒塌,化为尘土。

这些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哀鸣,它们指向一个共同的根源。我们今天讨论的,或许不是公众号这个产品的“生死存亡”,而是一场更深层次的、颠覆性的价值“换锚”事件。

那个曾经建立在“订阅-关注”关系上的旧世界正在崩塌,一个由算法主宰的新大陆正在我们脚下悄然形成。

说到底,微信这次大动干戈,是一次极其主动的战略调整。它既是在“解绑”过去的包袱,也是在搞一场权力的“集权”。

平台早就握稳了社交领域的绝对王座,它已经不再需要依赖内容创作者来帮它拉新、促活。想想看,在2013年那会儿,它还需要靠优质内容去跟竞争对手抢地盘。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它的核心是社交,是通讯,公众号这种衍生品,如果过度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反而成了累赘。

所以,它选择收紧公域流量的口子,回归本质。这跟那些必须天天琢磨怎么“整活儿”,靠内容创作者才能留住用户的短视频平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那些平台得把创作者当宝贝供着,而微信,早就过了那个阶段。它甚至懒得为创作者搞什么专门的运营扶持或者激励计划,动力不足。

而算法推荐,就是平台收回权力的核心武器。过去,那些粉丝数百万的大号,就像一个个流量“诸侯”,在自己的地盘里说了算。

现在,算法这只无形的手,直接打碎了这种凭借粉丝积累形成的垄断。流量不再是你的私有财产,而是平台根据内容表现分发的一种“奖励”。

平台牢牢掌握着游戏规则。它选择不公开推荐算法,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研究透了规则来恶意操纵系统。

同时,它还加强了广告审核,要求所有广告都必须走官方的互选平台。那个渠道手续费不低,直接劝退了不少广告主,也让过去靠撮合广告为生的中介无利可图,纷纷离场。这一系列操作下来,流量怎么分,钱怎么赚,都得听平台的。

当“粉丝”这个旧世界的价值锚点被拔掉后,创作者群体被撕裂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

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旧秩序的既得利益者,瞬间陷入了“失锚”的痛苦。他们赖以为生的商业模式被釜底抽薪,广告中介的消失直接切断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公域流量的减少更是雪上加霜。

他们花了好几年积累起来的粉丝影响力,在算法的铁蹄下被无情地稀释。所以,他们高喊“平台已死”,这种激烈的批评,说穿了,是对自身利益受损的一种应激反应。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新世界的机遇。对于很多新晋创作者来说,算法反而给了他们一个“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一个刚注册的账号,只要内容足够好,照样能获得巨大的曝光和阅读量。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那些聪明的“寻锚者”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不再迷信追逐社会热点,而是开始深耕一些非传统的、更垂直的领域,比如某个城市的地方地理考据,或者对一部特定动漫的深度解析。

这些在过去看来非常小众的内容,反而能在算法的帮助下,突破原有的圈层,触达到更广泛、更多元的受众,甚至下沉到你意想不到的市场。

说到底,创作者的心态决定了他们的出路。如果你的创作动机就是为了赚钱、为了追逐流量,那平台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你焦虑不安。

但如果你的初衷是“为爱发电”,是为了分享和表达,那么流量的波动,也就成了兵家常事,反而能以更平和的心态去打磨内容本身。

或许,是时候放弃对“影响力”和“10万+”的执念了,毕竟,现在读者的辨识力和审美水平也在提高,过去那种靠信息差就能呼风唤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算法这根新“锚”的牵引下,整个中文互联网的内容消费趋势,都在不可逆转地滑向“短平快”。短视频、短图文大行其道,长篇、深度的内容正在快速萎缩。

算法的天性,就是偏爱那些能瞬间激发情绪、易于传播的碎片化信息。这让坚持做深度内容的创作者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要么迎合算法,把内容做得更浅、更刺激。要么坚守价值,忍受被边缘化的孤独。内容本身,似乎正在算法的洪流中漫无目的地“漂流”。

但是,当我们把视线投向海外,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欧美市场,一股厌倦主流平台和算法的潮流正在兴起。用户开始主动追求更“慢”、更“小”、更具社群感的体验。

以Substack和Discord为代表的产品,就是这股趋势下的产物。Substack创立于2017年,它构建了一个基于付费邮件订阅的深度内容平台。

它的核心逻辑,就是打破算法这个中介,让创作者和读者之间重新建立起直接、稳固的联系。这种模式,像极了公众号在2013年左右的早期形态,一种从“中央集权”的算法帝国,回归到“封建制”的创作者小圈子的感觉。

到了2023年,Substack的年收入已经超过3000万美元,根据今年的数据,付费用户更是达到了500万。这证明,人们对于高质量、无算法干扰的深度内容,是愿意付费的。

当然,由于监管、文化和市场结构的巨大差异,这种模式短期内很难在中国被完整复制。但它至少揭示了一个真相:人类对深度内容的需求,并不会因为算法的流行而消失,它只是需要找到一片新的、更合适的土壤来生根发芽。

这或许也预示着,未来内容生态的归宿,不应该只有算法平台这一种单一模式,而是会走向更加多元化的未来。

真正的锚,应该是你持续创作优质内容的能力,以及你和最核心的那群读者之间建立起的那种超越平台的、坚韧的连接。无论潮水的方向如何改变,这才是唯一能够让你穿越周期、屹立不倒的东西。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