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小芳,女,汉族,1978年8月生,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从医二十余载,她始终秉持“患儿健康高于一切”的初心,在儿童手足畸形诊疗领域精耕细作,创新理念,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她牵头举办国际研讨会,搭建跨国医疗合作桥梁,更远赴越南、古巴等地义诊,
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开展的
“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之
“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
2025年第三批展示人选
网上评议环节
正式启动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沈小芳
昆山市第六人民医院 孔喜春
进入展示人选接受评议
沈小芳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沈小芳,女,汉族,1978年8月生,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从医二十余载,她始终秉持“患儿健康高于一切”的初心,在儿童手足畸形诊疗领域精耕细作,创新理念,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她牵头举办国际研讨会,搭建跨国医疗合作桥梁,更远赴越南、古巴等地义诊,用精湛医术重塑患儿人生。她于2018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20获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
攻克技术难关
面对儿童手足畸形这一复杂领域,沈小芳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创新。她提出的“功能重建与美学修复并重”治疗理念,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针对多指(趾)、并指(趾)等先天性畸形,她创新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实现术后功能与外观的双重优化。在束带综合征治疗方面,她突破传统手术方式,通过血管神经游离移植与软组织重塑技术,使患儿术后手指外观比例和功能评分均得到大幅提升。
推动国际交流
作为美国手外科学会国际会员,沈小芳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学术姿态。她牵头在医院组织首届儿童四肢畸形国际研讨会,汇聚了西班牙、埃及、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顶级专家,通过手术直播、病例研讨等形式,系统展示中国在儿童四肢畸形领域的最新进展。这场学术盛宴不仅促成国际专家常态化合作,更让苏大附儿院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新地标。同时,她与西班牙、美国专家合作开展的“多关节挛缩阶梯化治疗方案”,通过跨国技术交流,使复杂病例术后关节活动度改善率大幅提升,推动了国际显微修复技术的发展。
彰显中国担当
在越南河内儿童医院,沈小芳面对医疗资源匮乏的困境,创新采用“分阶段矫形+心理干预”方案,为错过最佳治疗期的患儿带去新生。在古巴,她带领团队在应急灯下连续工作20小时,完成17台高难度手术,让“中国医生”成为当地民众口中的温暖符号。这些跨越国界的救治故事,被古巴国家电视台专题报道,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医生的担当与奉献。
随着国际声誉提升,苏大附儿院骨科吸引了海外患儿慕名前来就医。新加坡华裔患儿家属初诊时充满疑虑,但术后看到孩子双足裂足被完美修复的照片,澳籍父亲由衷感叹:“中国医生用实力改变了我的认知。”这样的信任源自沈小芳团队建立的“线上问诊—方案定制—术后随访”全流程服务体系,已为13国200余例复杂病例提供了精准诊疗。同时,她主导设计的“显微外科基础技能培训课程”,帮助越南、蒙古等国医生掌握超级显微技术,真正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从太湖之滨到加勒比海,从手术台到学术讲台,沈小芳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医者初心。她常说:“每个患儿重绽的笑颜,都是对医生最大的褒奖。”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医疗的人文情怀,将中国医生的仁心仁术编织进“一带一路”的民生纽带之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崇高理念。
孔喜春 昆山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骨伤科主治中医师
孔喜春(曾用名孔熙春),男,1958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孔喜春是昆山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骨伤科的开拓者,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参与者,更是医院改革创新的见证者。今年已经67岁的孔喜春,仍奋斗在临床一线,把热情挥洒在工作中。他曾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基层中医先进个人”,多次获得“昆山市卫生系统年度考核优秀个人”等。
初心萌芽 精研岐黄
1958年生于张浦镇中医世家的孔喜春,自小随父孔瑞融临证抄方,耳濡目染间立誓“做苍生大医”。1976年参加工作后,他先后拜师多名昆山中医为师,系统精修内科、妇科、骨伤科及推拿术。1991至1994年任张浦卫生院院长,为消灭血吸虫病,带领医护人员常年奔走河湖堤岸、田间地头,群众伤风咳嗽就地施治,疑难重症亲自护送上级医院。
2012年,孔喜春带领中医科参与二级乙等医院创建。2023年医院“孔喜春专家工作室”正式挂牌,杏林之路步步铿锵。孔喜春与中医科年轻一代共同努力创建成四级中医馆。67岁仍坚守门诊一线,把热忱写进每一次望闻问切。
古方新韵 守正创新
孔喜春诊间的窗台永远摆着一只白色搪瓷缸,里头装的是他亲手研配的“金黄散”。四十余年来,这缸外敷药伴随他治愈骨伤患者逾万例,消肿止痛、续筋接骨之效口口相传,被誉为“六院金不换”。他坚信“古方须随时代而进”。孔喜春将传统金黄散重新分级提纯,配伍现代透皮剂,使药物吸收率提升,同时把解剖定位融入正骨手法,复位更精准、疗程缩短一半。他毫无保留的将所学传授给年轻中医师。花甲之年的他主动学电脑、开电子病历,把古方剂量、配伍比例录入数据库,一键生成个性化处方,2分钟完成过去10分钟的手工书写。“中医既要传承,更要创新;老医生不能吃老本,年轻人更要活到老学到老。”一句话,道出他的治学之道。
老当益壮 余热生辉
从医五十载,孔喜春日日“事必躬亲”。外地患者慕名而来,他牺牲午休,用40分钟把病情“掰开揉碎”讲透;用方言把病情讲成“家常话”,锦旗点赞“良心话”。孔喜春说:“病人把性命托付给我,我不能糊弄。”这句质朴承诺,让他成为市六院骨伤科口口相传的“金字招牌”。他撰写的《腾药梅花针组合治疗膝关节炎50例临床报道》获2003年昆山市卫生系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一等奖,他却说,荣誉属于过往。只要患者需要,他常腾出休息时间加号看诊,用一生践行“一日为医,终身为医”的承诺,让余热在杏林持续生辉。
编辑:小w
来源:小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