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信吗?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科学家们,就靠“扭一扭”这个简单动作,搞出了能掌控声波和振动的新技术。
你敢信吗?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科学家们,就靠“扭一扭”这个简单动作,搞出了能掌控声波和振动的新技术。
这技术叫“扭转弹性学”,还发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就是那个业内认可度超高的PNAS。
本来想这技术肯定得靠复杂电路或者超大机器,后来发现核心居然是两块带小柱子的薄片,转个小角度就行,这思路真有点出人意料。
这技术的灵感不是凭空来的,是从电子学里的“扭转电子学”借鉴的。
之前MIT的团队就靠扭转双层石墨烯,改变了电子的运动方式,还上了《科学》的年度突破。
现在CUNY的科学家把这招用到了声波上,相当于把“电子玩法”平移到了“机械波领域”。
我觉得这挺有意思的,有时候跨领域借鉴反而能撞出大火花,不是非要在一个领域死磕才叫创新。
这技术的核心是啥?说简单点就是两块“超表面”,表面布满了直径5到10微米小柱子的薄片,差不多是人类头发丝的十分之一细。
把这两块薄片叠一起,转个角度,它们形成的结构就能改变声波的传播方向。
关键还得找到一个“魔角”。
转到这个角度时,声波会变得特别集中,还能精准往指定方向走。
负责研究的安德烈亚・阿卢教授说,就靠扭这一下,能对机械波实现“极端控制”,以后传感、通信都能用。
我一开始没明白“魔角”有啥特别的,后来查了才知道,这其实是两片材料的晶格刚好对上了,声波从“乱跑”变成了“按路线走”,有点像给声波修了条专属高速路。
为了搞成这个事,团队没少下功夫。
理论分析先搞清楚原理,再用计算机软件模拟不同角度的效果,最后用3D打印做出原型来验证。
以前做这种超材料原型,得等好几周,现在光固化3D打印一两天就能搞定。
很显然,技术迭代快了,突破自然也来得早。
而且这材料还不怕制造时的小误差,比如柱子直径差一点,传统材料性能就掉一大截,这技术能把误差影响控制在很小范围,以后批量生产难度也低。
现在最该高兴的,可能是做医学成像和消费电子的人。
先说医学成像,比如超声检查,以前的探头频率固定,对很小的病灶比如早期甲状腺结节,看得就不太清楚。
这技术能调的频率范围广,从1MHz到20MHz都能覆盖,以后医生可能更容易发现小病灶。
我觉得这对普通人来说才是实在好处,毕竟早发现病早治,少遭不少罪。
消费电子领域也能用得上。
你用手机的时候,是不是偶尔会遇到信号干扰,比如5G和WiFi同时开就有点卡?这技术能设计出“振动隔离层”,减少信号之间的互相影响,说不定以后手机信号更稳,续航还能变长点。
更何况,现在手机越做越薄,这技术能往小了做,刚好符合手机微型化的需求。
还有个叫微流体的领域,可能大家不太熟,简单说就是处理特别小的液体droplets,比如精准送药。
以前的设备总因为振动不均匀,导致液滴分裂得不准,误差能有10%。
用这扭转弹性学的技术,误差能降到2%以下,以后给病人送药,剂量能更精准,不会多也不会少。
当然,这技术现在还没完全落地,长远目标是做到芯片那么小。
Intel之前就试过把类似的超材料放进CPU散热模块,证明微型化是可行的。
只不过现在还得解决“怎么驱动这么小的结构扭转”的问题,得做个比1mm³还小的旋转台。
但我觉得这只是时间问题,毕竟原理已经通了,剩下的就是慢慢优化细节。
毫无疑问,现在这“轻轻一扭”还只是实验室里的突破,但往远了想,以后医生查病更精准、手机用着更顺手、甚至药物递送更安全,可能都得靠今天这个看似简单的技术。
有时候科学进步就是这样,不是搞出多宏大的机器,而是在微观层面找到一个巧妙的办法,把复杂问题变简单,这大概就是“扭转弹性学”最让人觉得惊艳的地方吧。
来源:品茗阅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