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学术妲己”的钱璐璐连发两篇Nature,实力打脸了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23:39 1

摘要:“四年博士跳级到加州理工终身教授”这行字刚蹦进热搜,评论区就炸成两派:一边刷“学术妲己”,一边甩论文链接。

“四年博士跳级到加州理工终身教授”这行字刚蹦进热搜,评论区就炸成两派:一边刷“学术妲己”,一边甩论文链接。

手指往下滑,最新一条是上周刚上线的Science子刊,DNA纳米机器人像微型快递小哥,在血管里给癌细胞派送毒药。

作者栏里,LuLu Qian的名字稳稳挂在通讯位置,没人能替她代笔。

把时间轴往回拨,画面其实挺朴素。

南京铁道医学院的本科生,自己攒推荐信杀进东南大学;在上海交大啃完博士,又单枪匹马申到哈佛做访问。

履历里四段婚姻被放大镜盯着,可细看论文署名,她和现任丈夫温弗里合发的文章只有两篇,剩下几十篇全是她带队。

NIH 450万美元经费下来时,评审页只问一句话:“如果把钱给别的实验室,谁能做出同样的分子电路?

”答案空白。

有人质疑方向重叠,可合成生物学圈子就这么大,大家都在DNA里搭乐高。

真正让同行闭嘴的是数字:7篇Nature/Science正刊,15项美国专利,h指数42。去年她当班导师的12个博士生里,3人已经去MIT做助理教授,复制她的路径。

学界最残酷的“独立日”考验——离开导师光环还能不能活——被她学生用实打实的教职投票通过。

最新的小道消息是,谷歌学术刷新那晚,她窝在帕萨迪纳的实验室和博士后抢披萨,庆祝引用破一万八。

手机推送“学术妲己”词条,她抬头问同事:“这词儿中文到底啥意思?

”屋里哄笑,没人当真。

毕竟,真正的妲己靠脸色拿江山,她得靠零下二十度的冷阱和一次次失败的电泳条带。

回到热搜,骂声和掌声混成一团。

可数据不会吵架:纳米机器人把阿霉素精准送进肿瘤,小鼠存活期翻了一倍;分子电路专利已经授权给两家初创公司,预计三年后进临床。

那些说她“升得太快”的人,没提她四年里发了十几篇一区,也没提她博士期间就设计出DNA算盘,被Nature评为“最酷论文”。

婚姻八卦像旧日历,翻过去就泛黄。

实验室里,新来的本科生只知道老板走路带风,PPT第一页永远写着:“We program molecules as easily as computers.” 这句话贴在墙上,比任何声明都响亮。

至于八年婚姻稳不稳定,人家法院文件写得清楚,只是没人愿意点开PDF。

故事讲到这儿,其实只剩一句大实话:在学术圈,绯闻能爆热搜,但经费、专利、引用、临床转化,每一步都要在同行眼皮底下真刀真枪。

她或许不是完人,可DNA机器人已经替她写下注脚——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正沿着血管去救人。

至于键盘上的标签,随它去吧。

来源:科学青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