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不纳妾不置产不嫖娼,死后无钱下葬!培养无数大师:蔡元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5 16:43 1

摘要:翰林院编修贴征婚启事,吓跑所有媒人,北大校长去世时,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这个人就是蔡元培。

文|避寒

编辑|避寒

翰林院编修贴征婚启事,吓跑所有媒人,北大校长去世时,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这个人就是蔡元培。

你很难想象,一个培养出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教育家,临终前还欠着医院一千多块钱的医药费。

1900年夏天,蔡元培的妻子王昭病逝,他才33岁。

翰林院编修的身份摆在那儿,提亲的人把门槛都快踏破了。蔡元培烦了,磨墨、铺纸,写了张征婚启事,直接贴在自家墙上

蔡元培和王昭

五个条件。

第一,不缠足;第二,识字;第三,男子不得娶妾;第四,丈夫死了,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最后三条,字字扎心。

媒人看完,转身就走,有人背地里骂他"离经叛道",有人说他"混淆纲常",一个翰林不要脸面了

蔡元培不在乎。

他第一次婚姻是包办的,王昭是传统女子,有洁癖,花钱节省,蔡元培生性豪放,不拘小节。两个人最初几年,吵架是常事,直到王昭生了两个儿子,感情才慢慢好起来。

1900年,蔡元培写了《夫妻公约》,他想重新定义夫妻关系。王昭总叫他"老爷",自称"奴家",蔡元培纠正过好多次:"不要再叫什么老爷,也不要再称什么奴家了,听了多别扭啊。"

王昭改不过来。

就在这一年,她病逝了,蔡元培在祭文里写:"天足将完,鬼车渐破。"意思是,她刚开始解放缠脚,刚开始破除迷信,就死了。

遗恨终身。

第二次婚姻,他找到了黄仲玉。1902年元旦,杭州西子湖畔,婚礼用红幛缀成"孔子"二字,代替传统的三星画轴,开演说会,不闹洞房,中西合璧。

蔡元培、黄仲玉及子女

黄仲玉陪了他近20年,1920年病逝。

蔡元培写《悼亡妻黄仲玉》,字字血泪,这篇文章后来被收入中学课本,成为抒情散文典范。

1923年,56岁的蔡元培续娶周峻。周峻是他以前办的爱国女校的学生,33岁还没结婚,两人相差22岁。婚礼在苏州留园,完全现代式,蔡元培穿西装,周峻披白纱。

蔡元培和周峻

婚后第十天,两人就带着孩子去欧洲了。

三次婚姻,从包办到自由,从传统到现代,蔡元培用自己的人生,示范了什么叫"以身作则推动社会变革"。

1918年1月19日,《北京大学日刊》第49号,刊登了一份《北京大学之进德会旨趣书》。

发起人蔡元培。

会员分三等。

甲种:不嫖、不赌、不娶妾。

乙种:再加不作官吏、不作议员。

丙种:再加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

你选哪一等,自己报,填个表,公示在《日刊》上。以前犯过戒的,只要以后不犯,不追究,照样可以入会。

蔡元培为什么搞这个?

他到江浙各省看过。教育界、实业界,凡是出了点名气的人,"几无不以嫖赌为应酬之具",到了北京,更厉害。

北大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学生来源复杂。有通过考试进来的,有靠关系塞进来的大人老爷,还有纨绔子弟。刻苦学习的有,嫖娼赌博的也有,浑浑噩噩混日子的更多

蔡元培说:"私德不修,祸及社会。"

5月28日下午4点,北大"进德会"成立大会,蔡元培主持,当选会长。

他自己是丙种会员,最严格的那一等

有一次,古物陈列所副所长沈迈士去蔡元培家谈事,聊着聊着,有客人携礼求见,蔡元培婉言拒绝了。沈迈士后来在《怀念蔡元培先生》里写:"这是小事,却是小中见大。"

拒收礼物,不是做样子

蔡元培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应酬多,开销大,部属看他薪水不够用,多给了200块钱,他领薪时发现了,当场退回去。

他说:"生活苦不要紧,守法必须严格。"

"进德会"后来影响有多大?各地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海外都关注。到6月29日,评议员和纠察员开会,废除甲乙丙分等,把前三条定为入会必要条件,后五条自愿遵守

这是蔡元培改造北大的第一步,用自律改造风气,用风气改造社会。

1916年底,北京城天寒地冻。

蔡元培刚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他要找一个人。

陈独秀。

陈独秀当时在上海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2月,他来北京筹钱,住在前门西河沿的中西旅馆。

蔡元培听说了,当天就去了。

没见着。

第二天又去,还是没见着。

陈独秀白天忙着筹钱,晚上看戏,睡得晚,起得迟,蔡元培去得早了,陈独秀还在睡。

蔡元培跟茶房说不要叫醒他,然后拿个凳子,坐在门口等。

商务印书馆经理汪孟邹后来在日记里写:"蔡先生差不多天天来看仲甫(陈独秀的字),有时候来得很早,我们还没起。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拿着凳子给他坐在门口等候。"

一个清朝光绪年间的二甲进士,翰林院编修,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坐在旅馆门口等一个秀才。

这事儿传出去,震动不小。

蔡元培要陈独秀干什么?

任北大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院长。

陈独秀推辞,他没学位,没教学经验,对教书兴趣不大,他只想回上海办《新青年》

蔡元培说:"《新青年》可以搬到北京来办,你来北大,影响会更大。"

陈独秀还是犹豫。

蔡元培急了,给教育部写函,附上陈独秀简历。为了通过审批,他在简历里虚构了陈独秀"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的学历,还说他当过"安徽高等学校校长"

假的。

蔡元培求贤若渴到这个地步。

1917年1月,陈独秀终于答应了,他带着《新青年》,从上海搬到北京,编辑部就设在箭杆胡同9号,三间南房。

从此,胡适、刘半农、钱玄同、李大钊、鲁迅、周作人这些人的声音,通过《新青年》,从这三间房传向全国。

蔡元培的用人原则很简单:"只问其是否有学问,不必存政治禁忌。"

他聘请李大钊当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因为忙着反对"二十一条",长期缺课,被除名了,没有毕业证

蔡元培不在乎。

他也聘请辜鸿铭,辜鸿铭留着大辫子,通晓九国语言,满嘴"怪论",是个保皇派。

蔡元培照样聘。

还有刘师培,支持过袁世凯复辟帝制,名声不好。

蔡元培还是聘。

还有黄侃,"以骂人名海内",音韵训诂学家。

也聘。

北大既有陈独秀、胡适、刘半农这样的新派,也有辜鸿铭、刘师培、林纾这样的守旧派

蔡元培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罗网众家之学府也。"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917年,北大文科教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在北大点燃了。

1919年,守旧派开始反扑,国会议员张元奇等人上告教育部,要求管束北大,有人提出弹劾蔡元培。

压力全都压到蔡元培身上。

有人劝他:"至少去掉陈独秀,约制胡适,才能保护北大。"

蔡元培正色道:"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这句话,至今读来,依然有力量。

蔡元培还干了一件事,招收女学生。

1920年,王兰想进北大读书,她是北大学生王昆仑的姐姐,蔡元培支持,王兰成了第一个北大女生。

男女同校,从这里开始。

1940年3月3日早晨,香港,蔡元培起床时,胃病突然发作,失足跌倒,第二天送进养和医院,已经昏迷。

3月5日上午9点45分,蔡元培去世,享年74岁。

他欠着医院一千多块钱医药费。

夫人周峻典当衣物,才把欠款付清。

入殓时,连衣衾棺木的钱都没有,商务印书馆王云五出面筹款,凑够了。

出殡那天,家里没钱请乐队。

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许地山,蔡元培以前的学生,找来十面铜锣,在出殡队伍前面,边走边敲

就这样把蔡元培送到了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

五千人送葬,全港学校、商号悬半旗致哀。

墓地占地不足6平方米,墓碑墨绿色,中间刻着"蔡孑民先生之墓",好友叶恭绰题写。左边刻"蔡元培先生墓表",台静农撰文,记述生平。下方署款:"香港北京大学同学会设立。"

没有雕像,没有相片,朴素到简陋

蔡元培的孙女蔡磊砢后来说:"我的祖父一生没有房产,房子都是租住的。"

他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部属看他薪水不够用,偷偷多给了200块。他发现后,当场退回:"生活苦不要紧,但守法必须严格。"

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拮据,他还周济别人

广东诗人廖平子,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他很敬慕蔡元培,常把诗作送给蔡。蔡知道他生活苦,每次廖平子送诗来,就给他十块钱法币

每月如此,历数年不断。

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后来说:"蔡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的清廉模范,他的清廉让人心疼,但这恰恰也是他特别伟大的地方。"

1940年3月7日,延安传来唁电。

毛泽东写道:"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遽归道山,震悼曷极,谨电驰唁,尚祈节哀。"

4月14日,延安各界一千多人在中央大礼堂举行追悼大会。

一个翰林院编修,三次婚姻都在破除旧俗

一个北大校长,坐在旅馆门口等一个秀才

一个教育家,去世时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

蔡元培一生清贫,一生较劲,他较的劲,是跟封建陋俗较,跟腐朽风气较,跟自己较。

他不纳妾,不置产,不嫖娼,他把"进德会"八条戒律,活成了自己的人生。

今天我们说"大师",常常说的是学问,其实大师还有另一层意思:人品

蔡元培培养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傅斯年、罗家伦、邓中夏……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各领域的开创者。

他给了他们思想自由的空间,也给了他们人格独立的示范

香港那座简陋的墓碑前,每年都有人去祭奠。墓碑上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素的几个字。

就像他的一生。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蔡元培的清廉》(2012年1月16日)

光明网中华读书报《蔡元培的征婚广告》(2000年3月15日)

人民日报人民周刊《蔡元培的三次婚姻》(2016年12月30日)

来源:丁丁说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