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饶毅教授披露的信息显示,一名叫王超的发件人向他发送了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申报的相关资料,称其符合基本条件。
10月14日,知名生物学家饶毅教授在个人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发文,向外界展示了一段他收到的与申报“外籍院士”相关的邮件,引发关注。
饶毅教授披露的信息显示,一名叫王超的发件人向他发送了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申报的相关资料,称其符合基本条件。
王超还表示,如有“国际交流合作”“省级人才计划申报”“地方政府合作”“技术合作”“奖项申报服务”方面的合作需求,也可以与他联系。
收到邮件后,饶毅教授回复“多少钱”,王超表示“总投入不超过95万元”。
“有点便宜,是不是因为这种院士不值钱?”饶毅教授进一步问道。
“欧洲科学院权威性与认可度声誉都是很高的,并不是那种所谓的像欧洲自然科学院那种民间机构。市场其他都是200万左右。我这里是直接渠道,后面具体操作您就了解了。加微信详细沟通一下吧。”王超回复。
今日,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再次发文,晒出多名教授收到过的类似邮件,发件人均为第三方机构或个人,其中也包括王超。
上述文章曝光后,引发业内对“外籍院士”“付费参评”的关注与讨论。实际上,外籍院士制度由来已久,多个国家的科学院均有相应设置。
以邮件中提到的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又名The Academy of Europe)为例,其成立于1988年,由英国皇家学会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科学院共同发起,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共分21个学部,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术领域。
欧洲科学院在国际学术领域久负盛名,其遴选程序严格,需经院士提名、详尽的学术审查、学组与学部多轮投票,最后由欧洲科学院的理事会批准产生。数据显示,欧洲科学院院士主要在欧洲各国的院士中遴选,外籍院士通过率不超过5%。
因此,有相关人士表示,欧洲科学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其院士资格并非花钱即可评选,推测发件人王超可能属于中介性质的第三方人员,为申请者协助整理、完成申请程序等工作并收取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欧洲科学院(The Academy of Europe),另一个名称与之相近的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编者注:国内同样多翻译为欧洲科学院)也公布过院士人选。
实际上,两者有着显著区别。The Academy of Europe是欧盟的官方顾问,官网显示,当选的院士有权在姓名后添加MAE(Member of Academia Europaea);而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曾多次遭到质疑,曾被《自然》描述为“争议性组织”,官网显示,它的总部位于比利时,是一个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的独立国际组织。
除此之外,部分“外籍院士”存在争议。
此前有媒体披露,不少“留学中介”在网上列出推荐的外籍院士机构,比如欧洲工程院、欧洲自然科学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乌克兰国家工程院等,申请费用在几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
2024年5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账号发布《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折射出什么?》一文,称近日国内多家学术机构和媒体频发“喜讯”,祝贺某某某“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成为世界唯一一位90后院士”。
而媒体报道显示,所谓“国际权威”的“欧洲自然科学院”不过是注册于德国的一家普通民办机构,其门槛、学术地位等存在疑问。
文章表示,科技工作者要有定力、耐力和毅力,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学术共同体要展现自律、自净的勇气和决心。“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必须坚守初心,淡泊名利,专注于研究,并以实际成果回应社会的期待”。
信息来源:
1、饶议科学
2、中国科协之声: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折射出什么?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