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宪宗元和年间,裴度奉命讨伐淮西叛将吴元济,刚到前线就遭遇刺杀,侥幸脱险后,部将皆劝他“深居简出,先稳自身”,裴度却道:“贼欲阻我平叛,我若退缩,正中其计;唯有推心待人,凝聚军心,方能破敌。”他不仅照常处理军务,还将营帐移至前线,与士兵同吃同住,最终赢得军心,
唐宪宗元和年间,裴度奉命讨伐淮西叛将吴元济,刚到前线就遭遇刺杀,侥幸脱险后,部将皆劝他“深居简出,先稳自身”,裴度却道:“贼欲阻我平叛,我若退缩,正中其计;唯有推心待人,凝聚军心,方能破敌。”他不仅照常处理军务,还将营帐移至前线,与士兵同吃同住,最终赢得军心,平定淮西。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度之胜,在‘借力成事,合众为一’,此乃成事立业之核心。”这八个字,正是从千年史事中提炼出的,让人在复杂局面中汇聚力量、达成目标的关键策略。
战国时期,苏秦凭借“合纵”之策,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约定联合抗秦。他虽无一国之兵权,却能以“合众为一”的策略,让六国暂时放下彼此矛盾,组成联军,使秦国十五年不敢东出函谷关。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苏秦之能弱秦,非因个人之勇,乃因善借六国之力,合众抗强。”
反观同时期的楚怀王,因贪图秦国许诺的六百里土地,背弃与齐国的盟约,单独与秦交好。结果不仅未得土地,反而被秦国多次击败,失去大片国土,最终客死秦国。治国若不懂“借力成事”,反而孤立自己,纵有一定实力,也难敌强敌联合。如今国际合作中,各国通过组建联盟、签订协定实现互利共赢,正是“合众为一”的现代实践。
东汉末年,刘备早年势力薄弱,四处漂泊,却始终懂得“借力成事”。他先依附公孙瓒,获得初步发展;后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得“隆中对”的战略指引;又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最终建立蜀汉政权。司马光评刘备:“玄德之兴,在能识贤才、善借外力,合众人为己用,故能从无到有,成就霸业。”
而同一时期的袁术,出身名门,却自视甚高,不愿与他人合作。他占据淮南后,不顾部下劝阻,贸然称帝,遭到曹操、刘备、吕布等多方势力围攻,最终粮草断绝,吐血而亡。处世若刚愎自用,不愿借力,只靠一己之力硬闯,纵有优势,也终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现代职场中,那些能快速成长的人,从不是“单打独斗”的强者,而是懂得“借团队之力、借前辈经验”的智者,正如马云所说:“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是合伙人的时代。”
唐朝初年,李世民率军征讨王世充时,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亲率十万大军前来支援,唐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李世民却并未慌乱,而是采取“分化瓦解、合众破敌”之策:一方面派人劝降王世充部下,动摇其军心;另一方面亲率精锐,先在虎牢关击败窦建德,再回师围攻洛阳,最终迫使王世充投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赞:“世民之胜,在能分敌之势、合己之力,将不利局面转为有利,此乃治军之高明。”
反观南宋的韩侂胄,为收复中原,贸然发动“开禧北伐”,却未充分联合北方抗金义军,也未争取到内部大臣的支持,甚至因用人不当,导致前线将领叛变。最终北伐失败,韩侂胄被诛杀,南宋还被迫与金国签订屈辱的和约。治军若不懂“合众为一”,仅凭一腔热血贸然行动,纵有收复河山的决心,也难成大事。如今企业竞争中,那些能突破困境的企业,往往是通过“整合资源、联合伙伴”,形成合力对抗市场挑战,这正是“借力成事”的商业智慧。
《资治通鉴》中,因“不懂借力、不善合众”导致失败的案例,数不胜数:
1.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国力大增,却因不愿联合其他国家对抗秦国,反而试图单独攻打秦国,最终在“沙丘之乱”中被饿死,赵国也逐渐走向衰落;
2. 三国时期,公孙瓒占据幽州,实力雄厚,却因与袁绍结怨后,拒绝与其他诸侯联合,最终被袁绍击败,自焚而死;
司马光用这些史实告诫后人:“力单则难支,众合则势强。”成事立业若不懂借力、不善合众,只靠个人或单一力量,终将难以抵挡复杂局势的冲击。
一是“识势”:像苏秦那样,看清局势,明确自身不足,找到可借助的力量;二是“容人”:如刘备一般,放下身段,接纳不同背景的人,汇聚众人智慧;三是“共赢”:似李世民那样,在借力过程中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合作共赢,而非单方面索取。 05 结语千年史事如棋,落子之道见策略:治国者,借力合众则天下可安,孤立无援则国势难支;处世者,借力合众则路越走宽,单打独斗则举步维艰;治军者,借力合众则战无不胜,势单力薄则兵败如山倒。
若想靠“一己之力”闯天下,终究是寸步难行;唯有学会“借力成事,合众为一”,在合作中汇聚力量,在共赢中实现目标,才能在成事立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毕竟,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来源:新农人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