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法国,每天的早餐几乎是离不开一块涂抹了黄油的法棍;而在美国,黄油更是无处不在,牛排要裹上厚厚的黄油,爆米花也得淋上一层,煎蛋更是非黄油不可,似乎没有黄油的一餐就显得不完整。但如果你把视线从西方移到中国,黄油在餐桌上的身影就显得格外稀少。根据最新统计,中国人均
在法国,每天的早餐几乎是离不开一块涂抹了黄油的法棍;而在美国,黄油更是无处不在,牛排要裹上厚厚的黄油,爆米花也得淋上一层,煎蛋更是非黄油不可,似乎没有黄油的一餐就显得不完整。但如果你把视线从西方移到中国,黄油在餐桌上的身影就显得格外稀少。根据最新统计,中国人均黄油消费量仅为0.2公斤,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即便是近年来“黄油年糕”在烘焙界大热,也不过是一阵风潮,转瞬即逝。为什么中国人对黄油始终保持着一种不冷不热的态度?这个曾在欧美餐桌上成为“明星”的食材,究竟为何始终无法在中国的家庭厨房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与黄油的“失之交臂”并非偶然。与黄油相比,中国人对食用油的认识和偏好,早已深深根植于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还是猪油,这些油脂在中国家庭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价格相对便宜,而且使用量大,能够适应中餐烹饪中常见的高温爆炒、煎炸等工艺。与之相比,黄油的烟点较低,通常只有150到160度,一旦遇到高温,它容易变黑、发苦,甚至可能释放出有害物质,这使得黄油在中餐中显得“力不从心”,无法胜任日常烹饪的需求。
黄油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西方的古老时期,早在清朝末年,黄油便已经通过西方传入中国。当时,一些外派官员曾尝试在菜肴中加入黄油,但这些尝试始终未能在中国民间普及开来。相反,猪油作为一种养猪副产品,在中国农业结构中与日常饮食密切融合,成为了炒菜的首选。猪油不仅具有较高的烟点,适合高温烹饪,其独特的风味更是深得中国人喜爱。因此,黄油的“失宠”并非仅仅是口味上的差异,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农业供给结构使得猪油成为主流。
而在欧美,黄油的流行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最早,黄油的发明是为了应对奶类保存问题,游牧民族通过不断搅打牛奶,将黄油从乳液中分离出来,这一过程与西藏地区制作酥油的方式极为相似。对于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来说,奶源稀缺,牛多用于耕地,奶牛并非专门为提供奶水而饲养,导致黄油在中国的“土壤”中并没有生根发芽。
黄油在西方的盛行,还与宗教密切相关。在欧洲的中世纪,基督教规定每年有一个月是禁食黄油的月份,若有人违反规定,则需要支付赎罪券,才能换回“黄油自由”。法国的鲁昂圣母大教堂塔楼就是靠这些赎罪券的收入建设起来的,直到今天,塔楼仍被称为“黄油塔”。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19世纪末离心机的发明,黄油的制作变得更加高效,冷藏技术和铁路的普及打破了地域的限制,黄油从贵族餐桌逐渐进入了平民百姓的家中,成为了欧美家庭必备的食材。
在法国,黄油的地位几乎不可撼动,一块软化的发酵黄油涂抹在刚出炉的法棍上,再配上一杯浓郁的黑咖啡,便成了无数法国人清晨的开始。2017年,法国曾发生黄油价格暴涨事件,价格一度翻了三倍,连总统马克龙都开玩笑说:“再贵下去我可能就要被赶下台。”这一事件生动地反映了黄油在法国民众心中的至高地位。
在美国,黄油的身影更是无处不在。从煎蛋、爆米花到牛排封口、烘焙甜点,几乎每一餐都离不开它。著名的美国大厨朱莉娅·查尔德曾说:“只要加了足够的黄油,任何菜肴都能变得美味。”这句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美国人的饮食理念。
然而,在中国,黄油似乎只在一个领域找到了些许机会——烘焙。尤其是在“黄油年糕”短暂的风靡中,黄油似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通过短视频平台的推广,“黄油年糕”一度成为热议的焦点,播放量破4.8亿,某些品牌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销售超过2000万个,门店单日流水更是突破10万元。然而,这样的热潮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短短几个月后,黄油年糕的热度就开始急剧下降。
黄油年糕的火爆背后,其实也有不少问题。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黄油年糕的制作门槛较低,预拌粉、机器、模具等设备一应俱全,操作流程高度标准化,口感的差异性也仅有20%左右。这意味着,很多商家都能轻松进入这一市场,造成了产品的高度同质化。更为重要的是,尽管黄油年糕口感不错,但其高热量的特点却让许多注重健康的消费者敬而远之。一块黄油年糕的热量,相当于三碗米饭的能量,这对于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大“障碍”。
除了黄油年糕,网红餐厅也推出了如黄油煎蘑菇、黄油拌饭等新菜品,试图拓展黄油在中国市场的消费场景。但这些尝试始终未能进入主流,始终停留在小众群体中。中国人对于奶制品的偏好,往往体现在加热食用上,而冷吃黄油涂抹面包的吃法,显然与大多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不符。
此外,黄油的健康问题也是不少人避而远之的原因之一。动物黄油含有超过80%的饱和脂肪,长期食用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尽管人造黄油减少了饱和脂肪的含量,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危害更大。因此,黄油的健康风险成为不少人拒绝它的重要理由。
当然,饮食文化本无优劣之分,每个人的口味都是独特的。正如中国人爱吃皮蛋,西方人却无法接受;瑞典人喜爱鲱鱼罐头,而中国人闻了可能会觉得恶心一样,饮食文化更多的是与习惯相关。中国人不吃黄油,并不是排斥西方,而是在现有的饮食结构、健康认知和消费习惯中,黄油并没有足够的优势。而将来黄油是否能普及,仍然取决于中国人能否在文化和饮食习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黄油土壤”。
来源:元气花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