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的智慧:普通人如何在一年内,为自己改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16:01 2

摘要:你是不是也总觉得 “改命” 这事儿特玄乎?要么得中个五百万彩票,要么得遇到个拍着你肩膀说 “小伙子我看好你” 的贵人,再不济也得辞职创业赌一把大的。

你是不是也总觉得 “改命” 这事儿特玄乎?要么得中个五百万彩票,要么得遇到个拍着你肩膀说 “小伙子我看好你” 的贵人,再不济也得辞职创业赌一把大的。

反正轮不到每天朝九晚五挤地铁、月底盼工资还房贷的自己,毕竟咱们都是 “普通人”,手里没资源、脑里没捷径,一年能保住工作不被优化就不错了,还谈什么改命?

但李笑来偏不这么看。

这哥们儿最让人挠头的地方,就是总把大家习以为常的 “常识” 撕个口子,然后露出藏在后面的真相。

他说普通人一年改命,靠的不是 “大力出奇迹”,而是 “反着来的小算计”;不是 “努力到感动自己”,而是 “偷懒到精准发力”;甚至不是 “拼命抢资源”,而是 “别把自己最值钱的东西当垃圾扔了”。

接下来阿胖就和大家详细聊聊,普通人到底如何在一年内,为自己改命?

你年初是不是也立过这种 flag:“今年我要月入翻倍!”“三个月瘦 30 斤!”“半年学会编程转行!” 结果呢?大概率是第一个月热血沸腾,第二个月敷衍应付,第三个月连 flag 在哪儿都忘了, 然后安慰自己 “我就是没那个命”“普通人就该认命”。

李笑来特别不待见这种 “爆发式式改命”,他说这不是逆袭,是 “自毁式消耗”。

你想啊,一个每天只走 3000 步的人,突然逼自己每天跑 5 公里,膝盖不废才怪;一个连 Excel 都用不明白的人,非要半个月学会 Python,最后除了记住几个英文单词,还能剩下啥?普通人总觉得 “改命就得快”,却忘了 “快就是慢”。

你越是急着一口吃成胖子,越容易噎着,最后连饭都不想吃了。

那李笑来觉得该咋干?说出来你可能觉得 “这也太敷衍了”:每天只改 1%,但绝不回头。不是 “今年要怎样”,而是 “今天我能多做一件啥小事,明天还能接着做”。

我认识个外卖小哥,去年年初跟我说 “想改命”,我还以为他要辞职开餐馆。

结果人家没折腾,就做了件小事:每天送完最后一单,回家花 20 分钟学 Excel。

不是学多高深的函数,就是先练 “快速填单”“分类统计” 因为他送外卖时发现,站点的调度员总因为统计错订单量挨骂,要是自己能帮上忙,说不定能换个轻松点的活。

就这么每天 20 分钟,别人刷短视频的时候他练表格,别人吐槽老板的时候他记公式。

三个月后,站点调度员辞职,他毛遂自荐,把自己做的订单统计表一拿出来,站长当场就拍板了。现在他不用风吹日晒送外卖,每个月工资还多了两千,最近又开始学 PPT,你看,这哪儿是什么 “大改命”?就是每天多走了一小步,一年下来,路就完全不一样了。

李笑来总说 “复利效应不是只在钱上有用”,你每天多会一个小技能、多懂一个小道理,这些 “小复利” 攒一年,就足够把你从原来的圈子里 “捞” 出来。

普通人最缺的不是 “改命的野心”,而是 “慢慢来的耐心”,总想着 “一口吃成胖子”,却忘了 “先学会每天多啃一口面包”,最后只能看着别人越走越远,自己还在原地骂 “命不好”。

咱们从小就被教育 “努力就有回报”,好像只要每天工作 12 小时、周末不休息、圈里全是 “奋斗打卡”,就能升职加薪、改变命运。

但李笑来偏要戳破这个谎言:“大多数人的努力,都是自我感动式的无效折腾。”

你身边肯定有这种 “努力怪”:每天最早到公司,最晚离开,桌子上堆满了文件,电脑屏幕上全是表格,看起来忙得脚不沾地。

可问他 “今天完成了啥重要的事”,他支支吾吾说不出来 ,要么是把简单的事反复做,要么是做了一堆没人要的 “无用功”。

就像我之前的同事小张,每天加班到十点,圈配文 “为梦想奋斗”,结果月底考核,他负责的项目还没完成一半,倒是因为熬夜太多,体检报告多了三项异常。

李笑来管这种情况叫 “低水平勤奋”,你不是在 “努力”,是在 “假装努力”,用身体的疲惫掩盖大脑的懒惰。

他说真正能改命的 “努力”,不是 “熬时间”,而是 “提密度” 也就是 “有效劳动密度”。

啥意思?就是你花 1 小时做的事,能不能顶别人花 3 小时做的?你做的事,能不能直接帮你攒下 “可复用的资本”?

比如同样是写文案,有人每天写 8 篇,每篇都凑字数,发出去没人看,写一年还是只会 “标题党”;但有人每周只写 2 篇,每篇都琢磨 “用户到底想看啥”“怎么写能让人记住”,写完还会复盘 “哪句话没人点赞”“哪个观点没人评论”。

一年下来,前者还是个 “文案机器”,后者却成了能接品牌合作的 “小 KOL” 这就是 “有效劳动密度” 的差距。

李笑来还举过一个例子:两个程序员,一个每天写 1000 行代码,但是不注重逻辑,bug 一大堆,别人接手都得重新改;另一个每天只写 300 行代码,但逻辑清晰、注释完整,别人拿来就能用。

三年后,第一个还在 “码农” 堆里卷,第二个却成了技术主管。

你看,不是 “写得多就厉害”,是 “写得有用才厉害”;不是 “熬得久就会赢”,是 “做得有效才会赢”。

普通人总把 “努力” 当遮羞布,好像只要 “我努力了”,就算没结果也问心无愧。

但李笑来告诉你:“改命不需要‘努力的姿态’,需要‘有用的结果’。”

与其每天熬夜加班感动自己,不如花半小时想清楚 “我今天做的这件事,能不能帮我离目标更近一步”,毕竟老板不会因为你 “努力” 给你涨工资,只会因为你 “能做事” 给你机会;命运也不会因为你 “辛苦” 就善待你,只会因为你 “有价值” 就眷顾你。

普通人一说起 “改命”,就会抱怨 “我没背景、没人脉、没本钱,怎么改?” 李笑来却反问:“你连自己最值钱的资源都扔了,还谈什么其他资源?”

这最值钱的资源,就是 “注意力”。

李笑来说:“对普通人而言,注意力是唯一能自己完全掌控的、且能持续产生价值的资源。” 你把注意力花在哪儿,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把注意力换成什么,就会拥有什么样的命。

但咱们大多数人,是怎么对待自己的注意力的?早上醒来,先刷 10 分钟短视频;上班路上,再看 20 分钟八卦新闻;午休时,又追 1 小时网剧;晚上睡前,还得刷半小时圈,一天下来,你的注意力全被平台 “收割” 了,平台用你的注意力赚广告钱,你呢?

除了眼睛干涩、脑子空空,啥也没得到。就像你拿着一袋黄金,每天都分给路人,最后自己穷得叮当响,还抱怨 “我没资源”。

李笑来有个特别形象的比喻:“你的注意力就像工资,每天都有固定额度,你花在哪儿,就得在哪儿领‘回报’。”

你把注意力花在刷短视频上,领的 “回报” 就是短暂的快乐和长期的空虚;你把注意力花在看八卦上,领的 “回报” 就是别人的家长里短和自己的时间浪费;但你要是把注意力花在 “帮别人解决问题” 上,领的 “回报” 可能就是人脉、机会,甚至是真金白银。

我有个朋友是做会计的,工资不高,总说 “没资源改命”。

后来她听了李笑来的话,开始把注意力从刷剧转移到 “帮小企业解决报税问题” 上她在小地瓜上分享 “小企业零申报技巧”“发票报销注意事项”,都是些她工作中常见的小问题,语言也通俗易懂。

没想到半年后,有很多小微企业主找她咨询,后来甚至有人请她做代账,现在她的副业收入比主业还高,今年还打算自己开个财税咨询工作室。

你看,她没背景、没人脉,靠的就是把 “注意力” 从 “消耗品” 变成 “生产资料” 别人用注意力换快乐,她用注意力换解决问题的能力,换别人的信任,最后换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李笑来说:“普通人缺的不是资源,是‘把注意力变现的意识’。” 你不用羡慕别人有 “好命”,你只要每天少花 1 小时刷手机,多花 1 小时琢磨 “我能帮别人解决什么小问题”,一年下来,你手里的 “资源” 只会比别人多。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说:“这些道理我都懂,但还是觉得改命很难。” 李笑来却觉得:“改命不难,难的是你每天都在做‘让自己不变的选择’。”

你每天早上选 “多睡 10 分钟”,还是 “早起 20 分钟学个小技能”?你午休时选 “刷短视频”,还是 “看一篇行业文章”?你晚上选 “追网剧”,还是 “复盘今天做对了啥、做错了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选择,攒一年,就是 “改命” 和 “认命” 的差距。

李笑来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

他年轻时也只是个普通英语老师,不是什么富二代、天才。

但他每天都会做 “反人性” 的选择:别人下班喝酒撸串,他回家研究编程;别人抱怨工资低,他琢磨 “怎么把英语教学做得更有用”;别人觉得 “这辈子就这样了”,他坚持每天写点东西、学点新东西。

就这么一年又一年,他从英语老师变成了畅销书作者、投资人,实现了普通人眼里的 “改命”。

他说:“普通人总觉得改命是‘一件大事’,其实改命是‘一万件小事’。” 你不用想着 “一年后我要变成百万富翁”,你只要想着 “今天我能多会一个小技能,明天我能多帮一个人,后天我能多懂一个道理”。

这些小事看起来不起眼,但就像蚂蚁搬家,攒着攒着,就能把你从原来的生活里 “搬” 出来。

现在再回头看 “普通人如何在一年内改命”,你会发现,李笑来的智慧从来不是 “教你走捷径”,而是 “教你不浪费自己”,不浪费自己的时间在无效努力上,不浪费自己的注意力在无意义的事上,不浪费自己的耐心在 “一夜暴富” 的幻想上。

如果你现在还觉得 “改命离自己很远”,不如从明天开始,做一个 “反常识” 的小选择:把刷短视频的时间少花 20 分钟,用来学一个能帮自己工作的小技巧;把抱怨 “命不好” 的时间,用来想 “我今天能解决一个什么小问题”。

相信我,一年后你再回头看,会发现自己已经走在了 “改命” 的路上,毕竟,命运从来不会亏待那些 “每天都在悄悄变好” 的普通人。

来源:阿胖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