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10月14日,特朗普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多条言论,将矛头直指中美大豆贸易,他先是宣称中方“故意不买”美国大豆,将其污蔑为“经济敌对行为”,声称此举正在给美国农民制造“难以承受的困难”。
当地时间10月14日,特朗普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多条言论,将矛头直指中美大豆贸易,他先是宣称中方“故意不买”美国大豆,将其污蔑为“经济敌对行为”,声称此举正在给美国农民制造“难以承受的困难”。
在铺垫完这一理由后,他直接放出威胁:考虑终止与中国在食用油及其他相关领域的贸易往来。末了,他还补充称美国自身能生产植物油,根本无需从中国进口,言外之意直指若中方不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将启动贸易反制。
这场大豆贸易争端的爆发,其实只是近期中美多重博弈的缩影,就在特朗普发声的一周前,中国宣布收紧稀土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针对稀土冶炼分离、永磁材料等关键技术实施更严格的出口许可管理。
这一举措直接触碰到美国高科技制造业的核心供应链,当时特朗普便“恼羞成怒”,公开威胁要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
然而,仅隔两天,特朗普的态度就出现反转,在一场商业论坛上表态“无意伤害中国”,试图缓和紧张氛围。如今再度抛出终止食用油贸易的威胁,延续了其“极限施压-短暂缓和-再度施压”的老套路。这种反复横跳的言行,本质上是试图通过极端言论试探中方底线,逼迫中国在贸易谈判中让步,尤其是在大豆采购问题上松口。
从时间节点看,特朗普的急切并非无迹可寻,当前美国大豆主产区正进入收获尾声,仓储压力与销售周期叠加,农民对价格与销路的敏感度达到顶峰。
美国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中旬,美国大豆库存同比增长18%,而出口订单量较去年同期下降22%,库存积压问题已引发农业州的广泛担忧。对于依赖农业州选票支持的特朗普而言,解决大豆销路直接关系到其政治基础,这也成为他急于向中国施压的核心动因。
特朗普的威胁看似强硬,实则暴露了美国在大豆贸易中的被动地位——全球大豆市场的“依赖天平”早已向中国倾斜。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年进口量常年维持在1亿吨以上,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但中国的供应渠道并非仅有美国,而是形成了多元化的采购网络。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达6500万吨,占进口总量的58%,从阿根廷进口1800万吨,占比16%;美国大豆仅占14%,较2017年的40%大幅下滑。
这种结构调整源于中国多年来的供应链安全布局,通过与南美国家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参与当地港口建设等方式,已建立起稳定的替代渠道。即便完全停止采购美国大豆,也可通过增加巴西、阿根廷订单及扩大国内种植面积弥补缺口。
反观美国,其大豆产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极高,美国大豆协会数据显示,中国曾连续多年吸纳美国30%以上的大豆出口,最高时占比达60%。特朗普政府曾试图为美国大豆寻找新买家,先后推动与印度、印尼等国的贸易谈判,但效果甚微。
以印度为例,其年大豆进口量仅300万吨,不足中国市场的零头,且更倾向于采购价格更低的南美大豆。更关键的是,美国大豆主产区高度集中,运输、仓储等基础设施均围绕出口导向建设,短期内难以重构销售网络。
此前特朗普曾承诺为豆农提供补贴以弥补出口损失,但受美国政府停摆、财政预算紧张等因素影响,补贴发放多次延迟且金额缩水。
2024年美国农业部原定发放120亿美元农业补贴,实际到位仅78亿美元,大量豆农因资金周转困难面临破产风险。在补贴政策失效、新市场开拓无果的情况下,特朗普只能重拾贸易威胁的旧招。
而特朗普宣称“终止食用油贸易”的威胁,更暴露出其对中美贸易结构的认知偏差——这场看似针对中国的反制,实则可能击中美国自身的产业软肋。
中美食用油贸易的真实图景是:美国不仅不向中国出口大量植物油,反而严重依赖中国供应的一种特殊“原料油”——废食用油(UCO),即俗称的“地沟油”。
这种被普通人视为废弃物的油脂,却是美国生物燃料产业的“核心口粮”,通过生物转化技术,废食用油可提炼为生物柴油、可持续航空燃料等,因不与粮食生产冲突,被视为最具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美国2022年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更是通过税收抵免、产能补贴等政策,强力推动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直接引爆了对废食用油的需求。
美国本土的废食用油供应远无法满足产业需求,可再生能源咨询公司DNS Enterprises数据显示,美国生物柴油生产商对废食用油的需求增长速度是国内供应量的3倍,平均每天消耗4万桶,缺口只能通过进口填补。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废食用油生产国,凭借庞大的餐饮市场和成熟的回收体系,成为美国的核心供应国。
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中美废食用油贸易在2020年尚不足9万吨,2023年已飙升至136万吨,2024年虽略有回落,但仍达127万吨,创下历史次高。目前美国已占据中国废食用油出口市场的43%,是中国该品类最大的买家。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生物燃料产业已形成对中国废食用油的路径依赖,短期内难以替代——欧洲同样面临废食用油短缺,日均消耗量达13万桶,是自身收集量的8倍,根本无力分流供应;巴西等南美国家虽在拓展相关出口,但产能尚不足中国的1/5。
特朗普试图以“终止食用油贸易”施压中国,本质上是将美国生物燃料产业的命脉置于谈判桌前,这种“自作聪明”的筹码极可能引发反噬。美国生物柴油协会已发出预警,若失去中国废食用油供应,美国生物柴油产能将下降35%,可持续航空燃料项目将陷入停滞。
这一影响已开始显现。2024年三季度,因担忧贸易摩擦导致原料断供,美国生物柴油价格较二季度上涨28%,多家生产商被迫减产。美国最大的生物燃料企业REG能源公司表示,其位于艾奥瓦州的工厂已将产能利用率从90%降至65%,若原料供应持续短缺,将面临全面停产。对于正大力推进能源转型的美国而言,生物燃料产业的停滞不仅会影响气候目标达成,更可能引发能源价格波动。
相比之下,中国在这场博弈中拥有充足的缓冲空间。中国废食用油出口并非仅有美国一个市场,2024年对欧盟出口占比达41%,对东南亚出口占比12%,可通过调整出口结构消化美国市场的空缺。同时,中国本土生物燃料产业正快速发展,年产能已超200万吨,90%用于出口,若减少出口转向国内市场,还可助力国内能源结构优化。
虚张声势从本质上看,特朗普的此次威胁仍是一场虚张声势的政治表演,试图通过制造外部矛盾转移国内压力。美国大豆产业的困境,根源在于其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农业补贴政策扭曲市场定价、基础设施老化导致运输成本高企、环保标准升级增加种植成本等,这些问题并非通过逼迫中国采购就能解决。
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贸易威胁正面临美国国内产业界的阻力,美国油脂化学协会已公开反对终止与中国的食用油贸易,警告称此举将“摧毁美国生物燃料产业,引发连锁反应”。美国大豆协会虽呼吁中国恢复采购,但也明确反对贸易制裁,认为“对抗只会让美国农民失去更多市场”。
对于中国而言,大豆采购始终基于市场原则与自身需求,中国商务部多次强调,中美农产品贸易应遵循市场化规律,反对将商业问题政治化。在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中国正通过扩大内需、完善储备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方式,持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这种稳健的布局,让中国在贸易博弈中拥有了更多底气与主动权。
特朗普的威胁再次证明,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贸易制裁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武器”,而是可能伤及自身的“双刃剑”。当美国还在试图用冷战思维维系贸易霸权时,中国已通过供应链升级与市场多元化布局,掌握了更多话语权。这场大豆与食用油的贸易博弈,最终考验的不仅是谈判技巧,更是产业韧性与战略远见。
本文信源:
特朗普威胁终止对华食用油贸易 被指误判依赖关系_环球网
“餐废油脂”:变废为宝加速度_新华网
美国农业部202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报告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新规正式实施_中国政府网
美国生物柴油产业面临原料短缺危机_路透社
来源:青史难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