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播风口“造浪者”:吴海携正规军央视夺冠,正行业审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5 15:24 1

摘要:2025年团播算是彻底火了,“不齐舞团”的polo衫互动、“梦华录”的国风水袖表演,一个个出圈作品让这种多人在直播间才艺互动的形式,从以前的小众圈子走到了大众面前。

2025年团播算是彻底火了,“不齐舞团”的polo衫互动、“梦华录”的国风水袖表演,一个个出圈作品让这种多人在直播间才艺互动的形式,从以前的小众圈子走到了大众面前。

但在这波风口里,有个人挺特别,他不是跟着潮流走,而是想自己造浪,这人就是吴海,以前是《创造营2021》的选手,还教过TFboys跳舞,更是国家体育总局认证的街舞教练。

本来吴海对团播没啥好印象,刷到相关直播间都直接划走,觉得这玩意儿“有点low”,不在自己对舞蹈的审美里。

直到2025年春节回重庆,朋友拉他去当地一个早期做团播的厂牌“看看”,这一去可把他惊着了。

他没料到团播行业已经这么大,也突然想通:这么多人愿意看、愿意关注这个市场,说明这里面藏着不少潜力。

换做别人可能还在犹豫,但吴海直接把手里的编舞、教练工作放一边,决定去这个新赛道闯闯。

可消息一出来,粉丝那边就炸了锅。

私信里、直播间里全是质疑的声音,有人问“吴海都来做这个,这么缺钱?”还有人说“你都上过那么大的舞台了,为什么要‘作贱’自己?”

这些话让吴海一度怀疑自己的决定对不对,毕竟百口莫辩的阶段,说再多都没用。

他后来跟我说,当时就觉得只能靠行动回应,“人不能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真正喜欢我的人,他们能懂我”。

现在回头看,他这份坚持其实挺对的,要是当时被质疑吓退,可能就没后来那些好作品了。

就在吴海顶着压力想证明自己的时候,他碰到了芦林,俩人一聊就特别投缘。

芦林可不是普通人,以前是湖南卫视的编导,跟洪涛一起做过《歌手》,还操刀过《创造101》这种现象级综艺,后来从体制里出来二次创业,搞了长沙七维动力。

2024年8月,芦林第一次接触团播团队,用他的话说就是“大为震惊”,这个新兴行业里,内容调性、审美风格甚至职业操守,水平差得特别多,但同时他也看到了机会:这里有传统内容人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芦林和吴海能走到一起,核心还是想法一致。

俩人都觉得,不能只盯着以前的大舞台,小荧屏里也能做出不一样的东西。

于是他们干脆成立了SlayD厂牌,而他俩的联手,在业内被不少人看作“正规军”下场团播的信号。

更有意思的是,不止他们,中央民族乐团、陕西省歌舞剧院这种国有文艺院团,还有不少专业舞者、话剧演员,也都开始做团播了。

这么多专业人士进来,慢慢就把团播的内容往更好的方向推,以前那种随便凑人的“短平快”模式,渐渐开始变样了。

吴海进了团播圈后,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既然市场都这么大了,为啥不做更高级的内容,把市场再扩一扩?

在他眼里,“高级”不是搞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是让舞蹈有叙事性,舞者用肢体动作、编排讲故事,再配合灯光、运镜、场景,做出独属于这支舞的风格和审美,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做单一重复、甚至带点“擦边”的动作。

但做起来没那么容易,最大的难题就是屏幕。

以前的舞台都是横屏,有足够空间排队形,可团播用的是竖屏,视觉范围被限制了。

本来想把横屏的经验直接挪过来,后来发现完全不行。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从头研究,最后倒也摸出了门道:竖屏虽然限制大,但能突出C位的视觉冲击,还能通过远中近景和特写的快速切换,做出横屏做不到的效果。

就说他们2025年开春做的《就是哪吒》,26个人的大齐舞,吴海领舞,动作卡点利落,手臂交错像“混天绫挥舞”,最后同步抬手托举,活脱脱“哪吒重生”的样子,整个故事闭环特别完整。

还有《神话》双人舞,算是即兴编的“微型舞剧”,现代舞的肢体语言配着国风电音,没有过度炫技,却把古典的柔美和细腻的情感都表现出来了。

6月那次团播,他们用《前任3》的《体面》当背景,混着现代舞和爵士舞,频繁转身、用力甩臂的动作,把感情破碎时的挣扎全演出来了。

很显然,这些作品跟以前的团播舞蹈不一样,它们能让观众记住,因为里面有故事、有情感。

2025年8月,吴海和团队登上了央视《开播吧!国潮》的舞台,这算是个不小的突破。

他们没只做单纯的舞蹈表演,还把谁是卧底、猜歌、CP大乱斗这些综艺玩法融了进去,最后直接拿了团播赛道第一名。

吴海说这是主流接纳团播的信号,我觉得这话挺实在,以前团播总在小圈子里转,能上央视,说明这个行业真的在往上走。

不过光鲜背后,是他们实打实的付出。

吴海一天的日程排得特别满:上午到公司跟队友排舞,要检查动作、力度、节奏感是不是一致,还得跟摄像师模拟运镜,偶尔还要编新舞,排完了再复盘,下午开始准备直播,化妆、走台,忙到晚上开播,播完之后,跟台前幕后的人一起复盘,经常到凌晨两三点才结束,天天都是这样。

团播的节奏快,生产流程也快,这是吴海觉得最难适应的地方。

直播间跟录播不一样,错了没法重来,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会被放大,连评论区的气氛都可能影响表演者的情绪。

所以复盘就成了关键,在线人数、互动量这些数据背后,都藏着信息,可能是某个环节不流畅导致人少了,也可能是表情管理到位让评论多了。

吴海说,作为专业舞者,不能被外界影响情绪,但作为主播,又得引导粉丝处理纷争,这种平衡其实挺难拿捏的。

现在他们团队还没到行业头部的规模,但吴海没想过学那些头部玩流量套路。

他想走自己的路,做高品质的团播,甚至还有个“野心”:培育一批真正懂舞蹈的观众。

这个目标挺难的,但有他们这样的人在,团播才不会只停留在赚快钱的阶段。

直播间是个挺公平的地方,不管有10个人看还是10万人看,直播都不会停,而吴海和芦林这些“造浪者”,正在用专业把这个小屏舞台,变成更有艺术感的地方。

来源:奇史怪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