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市场十年:从45亿到474亿,突破在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15:07 1

摘要:现在全球都在搞低碳转型,中国提的“双碳”目标也不是喊口号,碳市场就是其中最关键的市场化工具。说白了,就是让企业为碳排放“买单”,倒逼大家减排。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了个《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这可是头一回从中央层面给碳市场

现在全球都在搞低碳转型,中国提的“双碳”目标也不是喊口号,碳市场就是其中最关键的市场化工具。说白了,就是让企业为碳排放“买单”,倒逼大家减排。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了个《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这可是头一回从中央层面给碳市场定方向,标志着以前那种“摸索着来”的阶段过去了,现在要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我之前跟做环保政策的朋友聊过,他们说碳市场这十年走得挺稳,从地方试点到现在覆盖全国60%的碳排放,规模已经是全球最大了。但问题也不少,比如企业减排动力够不够、金融工具多不多,这次《意见》刚好针对性地给了方案。

碳市场的起点得从2011年算,当时国家发改委批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这“两省五市”搞试点。说实话,刚开始大家都没经验,只能各搞各的,没想到还搞出了不少差异化的创新。

深圳当时最敢闯,直接引入了配额拍卖机制,不像其他地方全靠免费给配额。企业要想多排碳,就得花钱买配额,这一下就把“减排能省钱、超排要花钱”的逻辑立住了。上海则盯着碳金融,开发了碳衍生品,让企业能通过金融工具对冲碳价波动的风险。

这七省市试点下来,累计成交了1.6亿吨配额,成交额超45亿,最重要的是,为全国统一市场攒了宝贵的经验,比如怎么建MRV体系(就是监测、报告、核查企业碳排放的制度),怎么让跨区域交易公平。

到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终于启动了,首批就把2162家发电企业拉了进来,覆盖了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一下就成了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我记得当时有发电企业的朋友说,以前减排全靠政策压,现在碳价就在那摆着,算算账就知道该怎么改设备、降排放了。比如2024年碳价比2021年涨了78%,但波动率降了43%,这说明市场越来越理性,碳价“指挥棒”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今年碳市场又迈了一大步,首次扩围,把钢铁、水泥、铝冶炼这三个高耗能行业加了进来,这三个行业每年排放约25亿吨二氧化碳,加上之前的发电行业,现在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都被碳市场管起来了。有意思的是,这次扩围不是“一刀切”,比如钢铁行业用“基准线法+历史强度法”混合分配配额,吨钢碳排放低于基准值的企业还能拿额外奖励,既保证了减排,又没搞垮企业。

不过扩围也不是没挑战,比如水泥行业季节性生产明显,怎么算配额就成了难题,后来政策里明确按“全年产能”核算,避免企业因为短期停产导致配额过剩,这点考虑得还挺细致。

这次《意见》最核心的是给了两个时间节点:2027年要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2030年要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结合的碳市场。老实讲,这个目标挺务实的,既没追求“一步到位”,也没含糊其辞。

以前碳市场主要靠“强度控制”,简单说就是按企业“单位产值的碳排放”给配额,企业只要产值上去,碳排放多一点也没关系。但这样一来,全国总碳排放就没法锁定。这次《意见》明确要慢慢转向“总量控制”,先从排放稳定的行业试起,比如2027年优先给这些行业设定总排放上限。

同时还提高了拍卖比例,2025年钢铁行业拍卖比例就到30%,拍卖收入还要进“绿色低碳转型基金”,支持企业搞节能改造。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强制+自愿”双轨体系的提法,强制市场管重点排放企业,自愿市场则面向全社会。比如现在有林业企业靠“荒山造林”开发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去年有个企业就卖了1.2万吨CCER,赚了80多万,既绿化了荒山,又赚了钱。以后互联网企业数据中心的碳排放、个人想为减排出份力,都能通过自愿市场实现,这样减排就从“企业的事”变成了“大家的事”。

当然,碳市场现在还有不少问题,比如配额拍卖比例还不足15%,比欧盟的60%差远了,企业免费配额太多,减排动力就弱。金融工具也少,欧盟80%的交易量是碳期货,我们现在还在模拟交易阶段,企业想对冲碳价风险都没工具。还有数据质量问题,今年就有钢铁企业因为核算方法错了,导致配额清缴不足被罚款50万,这说明MRV体系还得再细化。

不过这次《意见》也给了应对方案,比如要建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标准,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交易全链条追溯,还要探索碳期货、碳信托这些金融产品。更让人期待的是中欧碳市场互认,今年已经启动可行性研究,以后中国企业的碳配额说不定能跟欧盟的互认,碳资产就能“出海”了,这对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很重要。

总的来说,碳市场这十年走得稳扎稳打,这次《意见》又给了清晰的路线图,对企业来说,以后减排不再是“被动应付政策”,而是“主动算经济账”;对整个社会来说,碳市场能引导资本流向低碳技术、绿色产业,最终帮我们实现“双碳”目标。相信再过五年,等工业主要行业都纳入了,碳金融工具也丰富了,碳市场的减排效应会更明显。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