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挪威罗弗敦群岛大量涌入中国人,岛上出现罕见拥堵;悉尼观鲸船上除了船长全是同胞口音;帕劳海底,中国潜水员密集到被戏谑“下饺子”……网友笑称:“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放假了。”
袁强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挪威罗弗敦群岛大量涌入中国人,岛上出现罕见拥堵;悉尼观鲸船上除了船长全是同胞口音;帕劳海底,中国潜水员密集到被戏谑“下饺子”……网友笑称:“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放假了。”
中国游客全球刷存在感背后,既是把“买买买”升级为“玩玩玩”,更是一场数字引擎驱动的消费出海。
如果说十年前,出境游的关键词还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那么今天,绝大多数游客习惯打开小红书等平台寻找目的地攻略。从英国七姐妹岩因一篇笔记爆红,到挪威无名小岛因“米饭消耗量激增十倍”冲上当地新闻,数字平台成为连接中国需求与全球供给的无形桥梁,让消费选择更精准,也让全球资源得以更高效触达中国市场。
数字技术不仅重塑了出行决策,更彻底改变了跨境消费体验逻辑。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每2个出境游客中就有1个使用支付宝消费,微信支付在新西兰的交易笔数同比增长131%;在韩国,中国游客用微信小程序购买火车票;在意大利,通过小程序预订高铁票成为常态,境外交通类小程序交易笔数暴涨2.5倍……从“换外汇”到“碰一下”支付,从语言障碍到中文服务全覆盖,数字工具抹平了跨境消费的门槛,让中国游客在挪威堵车时能轻松找到中餐馆,在悉尼迷路时可随时向同胞求助,这种从容正是数字赋能消费出海的鲜活注脚。
消费出海的深层意义,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抢眼。中国游客带着数字生活习惯走向世界,倒逼全球服务体系升级。海外商户纷纷接入移动支付,小众景点开始配备中文标识,甚至连海底的鱼都熟悉了中国人的假期节奏。这种双向奔赴让中国消费者获得更优质的全球体验,也给目的地注入了中国消费活力。这种从物质消费到服务消费的延伸,彰显了中国消费的成熟度,更让全球清晰地看到中国市场的多元价值。
全球各地可见“中国身影”,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无论是跨境旅游的火爆,还是海外消费的强劲,都印证了中国消费潜力不容小觑,有力驳斥了“中国消费疲软”的片面论调。对国内市场而言,既要保持信心,更要增强危机意识,从供给端与体验端双向发力,依托数字平台进一步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推出更多个性化、定制化消费场景,让民众敢消费、愿消费,使消费真正转化为拉动经济的持续动力。
消费场景是传递中国文化、重塑国际认知的重要窗口。每一位走出国门的中国消费者,都是国家形象的流动名片。当中国游客自觉尊重并融入当地不同文化习俗时,展现的是新时代中国人应有的精神风貌;当外国游客在社交媒体分享海外体验并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时,其实就在进行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这些消费之外的附加动作,让“中国形象”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鲜活、有温度的存在,也让世界通过消费场景,更真实地感知中国魅力。
假期会结束,但数字赋能的消费出海不会落幕。数字时代的“中国身影”与消费出海,正在打破文化隔阂与地理界限。当中国节日成为世界共享的热闹时刻,当数字工具成为中外联通的通用语言,这种互动终将让“中国遇见世界”变得更便捷、更温暖、更具价值。
来源: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