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2025年10月14日),我们站在桂林村的茶山之上,迎着天目湖深秋的风,共同见证一个承载青春热血与奉献初心的特殊时刻——桂林茶场知青拓荒种茶五十周年纪念日。
尊敬的各位老知青、老茶人、各位乡亲、同志们:
今天(2025年10月14日),我们站在桂林村的茶山之上,迎着天目湖深秋的风,共同见证一个承载青春热血与奉献初心的特殊时刻——桂林茶场知青拓荒种茶五十周年纪念日。
五十年沧海桑田,五十年茶香永续。此刻,请允许我以“沙河桂茗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向曾用双手开垦这片土地的59位知青前辈,向带领我们披荆斩棘的老书记许兴龙、老场长刘同金,向所有为桂林茶场倾注心血的亲历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一、回望来时路:荒山中烙下的青春印记
上世纪70年代的寒冬,三届知识青年背着行囊走进桂林村的荒山野岭,没人能预见这里将诞生怎样的传奇。在许兴龙书记“向荒山要财富”的号召下,你们用磨出血泡的双手,一锄一镐开垦出数百亩茶田;在漏风的土坯宿舍里,裹着单薄棉被谋划茶场的未来;在煤油灯摇曳的夜晚,捧着农技书籍钻研茶树种植培育。
正是“三个第一”,筑牢了茶场的根基:
第一把茶种:1975年春,你们从外地引进优质茶种,在砾石遍布的丘陵上试种,播下希望的种子;
第一口炒锅:1977年,土垒的炒茶灶前,你们通宵轮班徒手翻炒,手上烫出的水泡,却被笑称为“茶香的勋章”;
第一张奖状:1979年,茶场绿茶斩获县评优奖,村里敲锣打鼓庆祝时,你们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份“敢叫荒山变茶山”的信念,让桂林茶场从无到有,成为溧阳最早实现规模化种植的村级集体茶场。
二、铭记荣光时:“沙河桂茗”的黄金岁月
1985年,是茶场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以陈水生厂长为核心的技术骨干攻坚克难,成功创制出“扁平挺直、绿润显毫、香高持久、滋味鲜爽”的沙河桂茗茶——从此,桂林村的茶香飘向全国,荣誉接踵而至:
1991年,省级名优茶鉴定证书落地,桂茗正式跻身中国名茶之列;
1992年,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的奖牌挂在茶场门口时,老知青们热泪盈眶;
自1993年起,连续多年蝉联江苏名特优茶“陆羽杯”特等奖,其中1993年获第二名、1997年位列榜首。
每当说起这些荣誉,我的父亲、老茶人王敖齐总念叨:“这都是知青和一代人的心血啊!”
数字更能见证辉煌:茶场面积从300多亩扩展到875亩,带动全村种茶热潮;1998年茶场产值突破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翻了几番,桂林村成为全市闻名的茶叶特色产业村、富民小康村。如今,全村茶园面积超3000亩,茶企50余家,年产干茶10万斤,茶叶产值达8600万元;茶产业还带动旅游业发展,茶旅企业120余家,茶旅产值突破3亿元,“青春不夜桂林村”成了天目湖文旅最亮的星。
这些沉甸甸的成绩背后,是你们用青春书写的“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时代答卷!
三、传承守初心:在变迁中延续茶场精神
2020年,为支持桂林村全域旅游开发,地方政府决定征用茶场300亩核心区——厂房拆迁、知青宿舍在推土机声中化为尘埃。我知道,当亲手栽下的老茶树被挖走,当找不到当年宿舍墙上的斑驳字迹,许多知青前辈都满心疼惜;就连村里绵延近1公里、丹桂飘香的桂花香道,也成了大家魂牵梦绕的遗憾。
所幸,变迁中仍有坚守:
环山河畔近30亩、当年知青栽种的老茶树,如今依然年年吐露新芽;
村委在上桂林村建起知青纪念馆,59位知青的名字被永久铭刻;
村史馆里陈列的老照片,静静诉说着你们拓荒种茶的过往。
茶场的范围或许小了,但知青精神永远不会消失!作为现任茶场非遗传承人,我想向各位前辈汇报这些年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一)以匠心守护技艺
2019年,争取省文旅厅支持,在桂林茶场承办江苏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绿茶制作技能大赛,老场长陈水生再度问鼎扁平形绿茶竞赛第一名;
2020年,“沙河桂茗制作技艺”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年,创办“天目茗居绿茶制茶技艺非遗工坊”;
目前全市4名常州市级非遗传承人中,我场占2名,另有1名溧阳市级非遗传承人;
2021年,经江苏省农业农村厅选拔,我以第二名的成绩代表江苏,参加农业农村部全国绿茶制作竞赛总决赛,斩获银奖;
2025年,我被推选为溧阳市茶文化促进会法人代表、副会长,兼任非遗传承专委会副主任,持续推动茶文化保护与传承。
(二)以创新激活茶旅
我们积极探索茶旅融合新路径,让老茶场焕发新活力:
1. 盘活资产、规范权证,拟投资1500万元打造茶主题餐饮、网红茶宿,带动桂林村茶产业、茶旅游、茶康养协同发展;
2. 建设沉浸式“沙河桂茗茶叶非遗传承创新中心”,联合南京大学打造非遗创新实践高地,推动技艺传承与时代创新;
3. 探索新茶饮、茶园露营等新业态,让茶旅融合成为带动茶农共同致富的新引擎。
四、致未来:让知青精神与桂茗茶香永续
今天是桂林茶场老知青拓荒五十周年的纪念日,借此机会,我提出两点倡议:
一是守护记忆,传承精神
设立知青纪念牌:利用桂林村水塔或村史馆立碑,清晰记录老知青的奉献历程,让知青精神代代相传;
抢救口述历史:系统采访老知青、老茶人、老茶工与老村民,用文字与影像记录茶场从开荒、辉煌到传承的全过程,让这段历史永久留存。
二是守护茶园,延续茶香
恳请村委领导将仅存的30亩知青老茶园纳入生态保护区,建立茶树基因库,让当年的茶苗继续见证桂林村的发展。
前辈们!五十年过去,你们种下的茶树或许减少了,但孕育的茶产业、培养的一代代茶人,早已长成参天大树——如今桂林村有53家茶企,茶旅产值突破3亿元!你们当年在宿舍墙上写下的“茶香飘处是故乡”,如今正照亮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请你们相信:
当新一代茶农在自动化车间监制茶叶时,操作台旁永远挂着你们手炒茶叶的老照片;
当游客在茶宿品鉴桂茗新茶时,菜单上会印着“1975知青拓荒纪念茶”的故事;
当溧阳1号公路的车流驶过茶山,广播里会传来:“前方是桂林茶场——知青精神的起点!”
这,是对你们青春最崇高的致敬!这,是对这段历史最深情的延续!
作为桂林茶场的传承人,这是我的愿望,更是我的担当。在此,也恳请各位老前辈、老茶人,以及各级政府领导、村委班子与乡亲们,继续给予支持与帮助!
最后,请允许我以茶代酒,敬三杯茶:
第一杯,敬荒山岁月——感谢你们把青春化作茶山的脊梁!
第二杯,敬时代答卷——沙河桂茗的每一座奖杯,都永远闪耀着你们的名字!
第三杯,敬未来之路——我们必将带着你们的信念,让桂林茶香飘向下一个五十年!
谢谢大家!祝愿各位老知青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愿桂林知青精神永存,桂茗茶香永续!
来源:新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