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三一、徐工、力拓等巨头,国内矿建轮胎领先者泰凯英上市在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5 10:17 1

摘要:从穿山越岭的超级工程,到深埋地心的矿山开采,中国基建的成就举世瞩目。支撑这些宏大工程的基石,是无数工程机械巨擘的高效运转,而保障这些“钢铁驼队”行稳致远的关键,则在于特种工程轮胎的卓越性能。将于10月15日正式启动申购的青岛泰凯英专用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泰

从穿山越岭的超级工程,到深埋地心的矿山开采,中国基建的成就举世瞩目。支撑这些宏大工程的基石,是无数工程机械巨擘的高效运转,而保障这些“钢铁驼队”行稳致远的关键,则在于特种工程轮胎的卓越性能。将于10月15日正式启动申购的青岛泰凯英专用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泰凯英)正是国内主要的工程轮胎研发企业之一,公司聚焦全球矿业及建筑业轮胎市场,深耕矿山及建筑轮胎的设计、研发、销售与服务。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中国高端制造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的核心力量。

一、聚焦高壁垒赛道,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

近年来,搭乘全球基建热潮与矿石原料需求激增的快车,工程轮胎赛道迎来了关键发展窗口。隆众资讯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矿建领域轮胎市场创下近三年来新高,规模已达170亿美元,同比提升 6.25%,占据全球轮胎市场近10%的份额。

矿建轮胎主要装配于大型工程机械,应用于露天/井下矿山、路桥风电工地、港口码头等严苛场景。面对动辄百吨的载重、复杂恶劣的路况与环境,轮胎的抗热性、抗切割性等性能面临极限挑战。

极高的技术壁垒,自然筑起了国际巨头的护城河。 据TechSci Research报告,全球工程轮胎市场约80%的份额握在米其林、普利司通等一线品牌手中,高端矿用胎、大吨位工程胎几乎形成垄断格局。

泰凯英正是成立于这一背景之下。2008年,中国高铁建设正处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的关键节点。成立仅一年的泰凯英敏锐捕捉机遇,与中铁六局联合开发的运梁机专用轮胎成功替代国际一线品牌,打响了国产化突围的第一枪。

此后,公司锚定工程子午线轮胎与全钢卡车轮胎两大核心品类,持续深耕。紧密围绕矿建领域多元化的性能需求,接连推出低滚阻、高耐磨等针对性产品,精准适配国内基建与矿业运输场景,逐步实现对进口产品的规模化替代。

突围国内市场仅仅是起点。凭借扎实的产品力,泰凯英不仅站稳了脚跟,更将目光投向全球。最近三年,公司境外主营业务收入达14亿左右,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0%左右,产品覆盖全球 100 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到“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的出口额占公司总出口额的80%左右,成功实现了从国产化突破到全球布局的跨越。

二、场景化研发创新,筑牢产品性能根基

矿建工程轮胎的高壁垒,本质上源于其使用场景的极端复杂性。与行驶于城市道路的乘用车胎不同,这类轮胎长期暴露在矿山尖锐岩石的刮擦、重载车辆的持续挤压、以及高低温交替的恶劣环境中,同时还需兼顾不同工况下的耐磨、抗刺扎、散热等差异化性能需求。

例如,露天矿长距离运输场景极度依赖低滚阻、高散热轮胎;井下矿潮湿环境则对耐腐蚀、抗切割性能提出严苛考验。正是这种场景的千差万别,决定了矿建轮胎的研发必须紧扣具体工况,这不仅要求突破结构设计、配方材料等核心技术,更需经历漫长的室内测试与现场实证循环。

针对这一核心痛点,泰凯英构建了以场景化为导向的创新引擎。公司搭建起覆盖结构技术、花纹技术、配方技术、仿真技术与数字化的五位一体研发体系,旨在精准匹配用户在不同极端场景下的核心诉求——降本、提效、保安全。

具体而言,泰凯英将研发深度融入场景细节:针对泥泞路面采用人字形或变角度花纹设计,显著提升抓地力与牵引力;针对井下湿滑恶劣路面, 则采用光面设计与抗刺扎配方,强化轮胎抗切割能力;在高温作业区, 应用耐热配方,在保障耐磨性的同时有效降低热脱风险;对于低温严寒环境, 则通过耐低温配方,精确控制胶料玻璃化转变温度,确保轮胎弹性及使用安全。

基于多年全球矿山、建筑场景的数据积淀与技术深耕,泰凯英已开发出超过700种适应不同极端环境的轮胎产品。其中,专为露天矿恶劣工况设计的ET688系列,胎耐久性能达到竞品的 110%,综合故障率控制在1%以下,更在与竞品同矿区、同标段、同车队的直接较量中,展现出高出1个月的使用寿命。而应用于大吨位起重机设备的ETCRANE轮胎,耐久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幅提升了温控与极限承载能力,正是凭借此优势,其在国内全路面起重机轮胎配套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这套深度绑定场景的研发体系,最终沉淀为硬核的技术资产。截至目前,泰凯英累计持有境内外专利近200项、软件著作权18项,核心技术实现对矿建全场景的覆盖,构筑起坚实的产品性能根基与竞争壁垒。

三、服务铸就品牌,全链路模式赢得全球巨头信赖

凭借场景化研发锻造的差异化产品力,泰凯英成为国内率先为国际工程机械巨头配套轮胎的企业之一,成功打入全球高端供应链,其客户版图已覆盖国内外众多行业龙头。

在工程机械制造领域, 泰凯英的身影出现在全球前10强中的4家企业供应链中,包括国内巨头三一集团、徐工集团,以及全球领先的利勃海尔、杰西博。合作版图还延伸至国际起重机巨头多田野集团、马尼托瓦克,以及采矿与基建设备龙头安百拓等知名企业。在矿业领域, 全球前10大矿业公司中,5家已成为泰凯英的客户,囊括紫金矿业、力拓集团、淡水河谷、嘉能可、必和必拓等全球矿业巨擘。其中力拓集团将泰凯英列为长期供应商,使其成为首家与该巨头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的中国轮胎品牌。

为深度绑定头部客户,泰凯英构建了“场景化+本地化”的全链路服务体系。覆盖售前场景调研、售中精准匹配、售后维护指导与理赔,通过专业工程师团队实现与技术研发的闭环协同。截至目前,泰凯英已设立20 余个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拥有本地化服务人员 100 余人,占比超过 30%,覆盖国内主要客户、海外重点大区和国家。

这些站点不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轮胎管理及技术支持,提升安全、降低成本,更兼具“前沿研发实验室”功能,实时反馈场景数据驱动产品优化。例如,内蒙古某煤矿长距离运输场景的服务站,通过实地轮胎选型测试与性能改良,显著降低了客户的直接使用成本。

这套深度服务模式极大提升了客户粘性,截至2024年,与泰凯英合作超5年的核心客户已达83家,头部伙伴关系持续深化:公司2024年对三一集团销售收入达1.81亿元,同比增长37.34%,对徐工集团销售收入9,189.15万元,同比增长28.02%,并成为其大吨位起重机轮胎的核心配套商。此外,公司还与利勃海尔、力拓集团、拉法基等签署了长期采购框架协议,奠定了双方持续合作的基石。

技术与服务的双轮驱动,最终转化为强劲的业绩增长曲线。 收入方面,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8.03亿元攀升至22.95亿元,同期扣非归母净利润自1.02亿元增长至1.51亿元。2025年上半年,乘全球矿业投资加码与基建热潮之东风,下游需求增长进一步带动业绩加速,公司1-6月实现营业收入12.42亿元,同比增长14.17%;扣非归母净利润8,308.20万元,同比增长11.00%。

此外,这些顶级客户的背书更标志着泰凯英成功打破国际品牌垄断,招股书显示,公司自主品牌“TECHKING”品牌于2023年、2024年连续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2023年公司在工程子午线轮胎细分领域位列中国品牌第3、全球品牌第8。

四、需求扩容叠加技术跃迁,国产替代空间加速开启

矿建轮胎市场的兴衰,与全球矿业脉搏及基建浪潮深度绑定。具体来看,采矿业方面,全球矿物年产量已连续十年稳居170亿吨以上。2022年,亚洲贡献115.17亿吨,占比高达61.68%;中国矿产市场规模更突破11.65万亿元,同比激增18.75%。铜、锂、铝土矿等战略矿产需求井喷,直接拉动矿用轮胎替换需求;基建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需求旺盛,2023 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额达 19.47 万亿元,占外贸总值 46.6%,对外承包工程向 “一带一路” 国家出口 861 亿元,同比增长近 30%,为工程轮胎市场注入持续动能。

另一方面,矿建轮胎作为易耗品,平均使用周期为半年到一年左右,替换需求占比超 80%,叠加工程机械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市场需求将获得长期支撑。

然而,繁荣背后是悬殊的格局,中国虽为全球轮胎产能第一大国,但在高技术壁垒的工程轮胎领域市场份额仅20%左右,国产替代空间广阔。中国轮胎企业与国际一线品牌的差距主要体现于研发设计环节,目前,以泰凯英为代表的本土企业正奋起直追,将资源聚焦于产品创新,以此构筑长期竞争力与国际话语权。

招股说明书显示,泰凯英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1.22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2.60%,远超行业均值。其布局不仅巩固现有优势,更前瞻性布局智能化、无人化技术,抢占技术高点。公司自主研发的“泰科仕轮胎智能管理系统(TIKS)”通过在轮胎内加装传感器和芯片,应用传感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云计算技术采集和传输更为精准的轮胎实时压力、温度、运行速度等大量高频数据,从而辅助矿山用户合理安排车辆运输路线、降低轮胎故障、减少车辆宕机时间,进一步提升生产运营效率。

此番上市,泰凯英拟进一步使用部分募集资金投入用以布局无人矿车胎、低滚阻配方等前沿技术,升级TIKS系统实现与矿山管理平台无缝对接。此举旨在进一步夯实技术壁垒,驱动国产工程轮胎替代进程。

整体来看,从支撑中国基建的“钢铁驼队”,到赋能全球矿业的“智慧伙伴”,泰凯英的跃迁轨迹,正是中国高端制造从基础支撑到核心突破、从本土自强到全球竞合的生动写照。 凭借场景化研发构筑的技术护城河、全链路服务沉淀的客户粘性,泰凯英已打破国际垄断,成为全球矿业、建筑等领域不可或缺的轮胎脊梁。如今,借力资本市场,乘全球矿建智能化、大型化东风,泰凯英将有望持续扩大份额,以硬核创新撑起中国制造的全球征程,并在关键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可控。

来源:梧桐树下V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