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衬衫何以流行?名人、战争与治愈的力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3 18:07 1

摘要:1930年代的美国,到处都是愁眉苦脸的男人,要么找不到工作在家待着,要么攥着这点工资生怕明天就丢了饭碗。

1930年代的美国,到处都是愁眉苦脸的男人,要么找不到工作在家待着,要么攥着这点工资生怕明天就丢了饭碗。

可有意思的是,就在大家都紧绷着神经的时候,一种花里胡哨的衬衫却悄悄火了,就是后来咱们说的阿罗哈衬衫。

你说怪不怪?那时候社会还特强调“男人得阳刚”,健美运动都起来了,连“超人”漫画都登场了,怎么反而没人嫌这衬衫“”呢?

这阿罗哈衬衫的来头,其实有点模糊,大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夏威夷那边先有了它的影子。

最早搞出这衬衫的,可能是当地的日裔妇女,她们把家里的和服面料改了改,就做成了男士穿的衬衫。

那时候夏威夷日裔特别多,占了当地人口快一半,和服面料又耐用、图案又特别。

改出来的衬衫自带一种“异域感”,游客见了都喜欢,慢慢就成了旅行纪念品。

后来到了30年代中期,这衬衫传到了美国本土,一下就卖爆了。

本来想觉得,大萧条时期大家都缺钱,怎么会愿意买这种“非必需品”?后来发现还真不是这么回事。

那时候好多人心里都慌,看什么都灰蒙蒙的,这衬衫上的棕榈绿、日落橙,还有椰子树、海浪的图案,看着就让人心里亮堂点。

《洛杉矶时报》还打趣说,你买个两三件吧,你家闺女、姐姐、老婆甚至老妈都会抢着要。

可就算这样,男人们还是爱买,到1940年的时候,这衬衫一年卖的钱,折成现在的钱都超过一千万美元了。

很显然,这衬衫早不是简单的衣服了,更像是大家对抗焦虑的“心理小药瓶”。

不过光靠民众喜欢,这衬衫还走不了这么远,它能从夏威夷的小圈子火到全美国,还得靠名人帮衬。

那时候能去夏威夷的,大多是有钱人,这衬衫慢慢就和“名流”挂上了钩。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杜克・卡哈纳莫库,这人可是三届奥运游泳冠军,1912年、1920年连着拿金牌,在美国就是“阳光健将”的代名词。

他不光自己穿阿罗哈衬衫,还帮品牌代言,还有歌手宾・克罗斯比,那时候他的歌火得不行。

1934年一首《PenniesfromHeaven》卖了上百万张,他穿这衬衫的照片登在《生活》杂志上,年轻人看了都跟着学。

历史学者戴尔・霍普说过,这些名人的作用太大了。

本来大家可能还觉得穿花衬衫“不男人”,可一看成功者都这么穿,那点顾虑立马没了,穿成功者同款,怎么会损男子气概呢?

一美元的全民狂欢

名人带火了名气,可普通人想穿,还得靠“便宜”。

后来随着流水线生产起来,这衬衫的成本一下就降下来了。

以前你得专门去夏威夷才能买到,现在普通工薪族花一美元就能拿下,这钱也就够当时工人半天的工资。

生产厂家还特别懂大家的心思,衬衫上印的不是草裙舞者,就是热闹的宴会场景,一看就透着“悠闲、欢乐”。

1939年有个记者写过,穿上这衬衫,就跟扮演一个无忧无虑的绅士似的。

搞不清大家是真喜欢这衬衫,还是喜欢穿上它之后的“错觉”。

毕竟在到处都是压力的日子里,能暂时假装“没烦恼”,也是件挺难得的事。

毫无疑问,这一美元的衬衫,把“夏威夷的快乐”给普及到了每个普通人手里。

战争与时尚的轮回

好景不长,1941年珍珠港事件一爆发,夏威夷“宁静天堂”的想象一下就碎了。

阿罗哈衬衫的厂家也没法再做衣服了,都转去生产战争物资,比如军装衬里、急救包布料。

等战争结束再重新做衬衫的时候,以前常见的樱花、神社这些日式图案全没了。

换成了棕榈树、火山这些夏威夷本土元素,毕竟那时候大家对日本的情绪还没缓过来。

更有意思的是,从太平洋战场回来的士兵,好多人把这衬衫带回了美国大陆,这下又给它加了波热度。

到了60年代,这衬衫简直无处不在,猫王穿,连尼克松都穿。

好多公司还搞了“阿罗哈星期五”,让员工穿花衬衫上班,那时候它就是“轻松”的代名词。

可慢慢的,它又成了“郊区老爸装”,大家觉得它有点俗气了,没想到最近五年,它又火回来了。

Gucci这些高端品牌把它重新设计了一遍,还把早期的日式印花又捡了回来。

像1936年成立的Kahala品牌,还复刻了上世纪30年代的设计,连杜克・卡哈纳莫库当年穿的款式都做了。

品牌总经理杰森・摩根说,人们希望生活多一点光亮和色彩。

如此看来,不管是大萧条、二战,还是现在,大家对“快乐”的需求从来没变过,一件衬衫要是能让人心情好点,那它的力量确实不小。

回头看这阿罗哈衬衫的百年,其实就是美国社会的“心灵晴雨表”。

大萧条时它是慰藉,二战后它是和平的念想,60年代它是日常,现在它又成了治愈的符号。

它不只是件衣服,更是大家藏在衣柜里的“快乐期待”,不管日子多难,穿上它,好像就能多一点面对生活的底气。

来源:小兔很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