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房间安全吗?那些被窥视的童年如何塑造人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9:11 1

摘要:前阵子最人物搞了个“我的房间,从未让我拥有安全感”的征集,本来以为就是小范围聊聊,没想到评论区直接炸了。

前阵子最人物搞了个“我的房间,从未让我拥有安全感”的征集,本来以为就是小范围聊聊,没想到评论区直接炸了。

上千条回复翻下来,我算是看明白了,原来好多人这辈子都在偷偷找一间“能安心待着”的屋子,有的找着了,有的还在找,还有的连“找”的起点都特别难。

就说28岁的青青吧,她家三个孩子,她的房间小到只能放下一张双人床,床离门就一米远。

更无奈的是,妈妈嫌房间小干脆把房门拆了,换了个门帘,跟妈妈房间还隔了块大玻f璃,妈妈想看看她干啥,撩开帘子就能对上眼。

我听完这事儿第一反应是心疼,在家本该是最放松的地方,结果连个“关上门”的权利都没有,也难怪她总做有人偷窥的噩梦。

后来她上高中去外地,原来的房间直接变成“公共客房”,堂哥、姥姥、嫂子谁都能住,上次放的东西下次准找不着。

你说这哪儿像自己家啊,分明跟住旅馆似的,还是没固定床位的那种。

不光是空间挤得慌,更闹心的是隐私被当空气。

32岁的小佳小时候跟妹妹一屋,本以为有个房间就不错了,结果爸爸会随便翻她日记,翻完还撕了,说“这些小心思没用”。

现在她自己有家了,连孩子奶奶都不愿让进门,就怕有人再突破她的边界。

我特能理解这种感受,小时候隐私被这么糟践,长大肯定会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毕竟谁也不想再经历一次“小心思被扔地上踩”的滋味。

还有31岁的姜姜,名义上有房间,抽屉却没锁,父母照样翻日记,上班后想买房,结果没多久就结婚了,还是没个自己的地儿。

现在她有女儿了,特意说要让女儿有自己的房间,这大概就是“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再吃”吧。

其实不光女生有这困扰,男生也一样。

42岁的皮皮怪到现在老家都没他的房间,小时候跟爷爷奶奶睡,后来在妈妈房间搭小床,再后来睡阳台、打地铺。

考上大学后,家里客厅都被叔叔们占了,爷爷奶奶走了,他就再也没回过“家”。

现在他自己买了房,却总觉得那不是自己的,也不打理。

你看,小时候缺的那间房,好像变成了心里的一个窟窿,就算后来物质补上了,心里的空儿还是难填。

25岁的小蜗更惨,五岁时爸妈买房本以为能有自己的地儿,结果爷爷奶奶非要搬进来,他被迫睡在客厅角落,用屏风挡着。

这一挡就是九年,早上被吃饭声、打电话声吵醒是常事,到现在他都对爷爷奶奶没好感,上大学宁愿在封校的宿舍待着,也不想回家。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只受委屈,有些事儿换个角度看,也藏着点不一样的东西。

29岁的戴女士从小睡能躺四五人的土炕,没自己的房间,却练出了超强的适应力和同理心,还会自己找阳台看书、绞尽脑汁藏日记。

她说那些经历最后变成了性格里“灵活、珍惜”的部分。

我觉得这话挺实在的,缺失不一定全是坏事,但前提是别把人逼到绝境,毕竟不是谁都能从苦里嚼出甜来。

还有21岁的陈女士,小时候房间像客房,逢年过节有人来住,她反而对不同的人充满好奇,现在适应力超强,对别人睡觉的声音容忍度也高。

这种心态就挺好,算是把“不完美”活出了另一种样子。

要说把“不完美”彻底翻盘的,还得说26岁的游琳。

她小时候跟奶奶睡,高中大学住校,实习时跟朋友挤一张床,毕业工作后先租隔断房,再租单间、loft,一步步靠自己攒钱。

后来她看到夕阳,突然想“该去看看世界了”,就跟男朋友辞职、改房车,现在旅居一年了。

从几平米的小隔断,到能跑遍全国的房车,她这哪是找房间啊,分明是找着了“自己说了算”的自由。

还有44岁的永慧,小时候总搬家,跟妹妹挤房间,后来结婚有孩子,感觉从一个牢笼到另一个牢笼。

直到有了二宝,她才醒悟要取悦自己,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房间,活得越来越像“有灵魂的人”。

从挤屏风到开房车,咱们找的从来不是四堵墙,是“我属于我自己”的劲儿

现在好多年轻人跟这些故事里的人想法一样,都盼着有个能自己说了算的地儿。

之前看报告里说,不少人宁愿多花点钱,也想租个单间,不为别的,就想回家能随便躺,不用顾忌别人,想裸睡就裸睡,想把东西堆着就堆着,不用怕有人说三道四。

31岁的橘猫说得特对,房间得是“从物理到精神都自己的”,她小时候房间门从没关过,初中求关房门还被妈妈骂,后来房间能锁了,爸妈还吐槽“锁着干啥”。

直到现在要搬去自己的新房,她才真正盼到了“没人打扰”的日子。

其实1929年伍尔夫说“女人写小说要有钱和自己的房间”,现在看哪止女人啊,人人都需要这样一间房。

咱们一辈子折腾,找的从来不是四堵墙、一个屋顶,而是那种“我属于我自己”的确认感,不用怕被窥视,不用怕被挤占,不用在自己家里还活得像个客人。

不管是游琳的房车,还是小蜗租的一人居公寓,甚至是戴女士在阳台找到的小角落,只要能让人觉得“在这儿我能安心做自己”,那就是最好的房间。

毕竟安全感这东西,说起来虚,其实就藏在“能关上门”的自由里,藏在“东西放这儿不会丢”的踏实里,藏在“不用看别人脸色”的放松里。

那些没找到的人别着急,慢慢找,找到的人也别忘,当初为了这间房,自己有多努力。

来源:史观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