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进去一看,好家伙,李行亮老师可真是满腹委屈。他说节目带来的影响远超预期,至今和妻子麦琳都感到无力;说俩人曾经躲起来不敢出门;说现在还会回避见熟悉的朋友;最后来了句灵魂总结:“我是非常后悔去参加这个节目。”
热搜上挂着的那个词条,大家都看到了吧:李行亮说后悔参加再见爱人。
点进去一看,好家伙,李行亮老师可真是满腹委屈。他说节目带来的影响远超预期,至今和妻子麦琳都感到无力;说俩人曾经躲起来不敢出门;说现在还会回避见熟悉的朋友;最后来了句灵魂总结:“我是非常后悔去参加这个节目。”
看完这段采访,我手里的瓜子都不香了,心里就飘过一行大字:哥,咱可不能这样啊!
是,我承认,《再见爱人》这节目像个放大镜,还是带刺的那种。它把你们婚姻里那些疙疙瘩瘩、不好看、不方便说的东西,全都扒拉出来,晾在了全国观众的眼皮子底下。随之而来的舆论风暴,指指点点,标签乱飞(比如那著名的“回避型人格”),搁谁身上都够喝一壶的。这种压力,普通人想想都头皮发麻。
但是!咱说话得讲个前后顺序,不能“吃了第八个馒头饱了,就后悔不该吃前七个”吧?
咱掰着手指头数数,节目热播那会儿,他们二位享受到了什么?
李行亮,之前名字在娱乐圈里,可能就得靠“《愿得一人心》原唱”这个标签撑着了。节目一播,好家伙,热度“噌”一下就上来了,各种商演、演唱机会纷至沓来。说句大白话,那段时间他挣的钱,恐怕比之前好几年加起来都多吧?
妻子麦琳,直接从素人变成了有辨识度的公众人物,借着这波关注度,立马开启了直播带货的新事业线。这流量变现的速度,堪比坐火箭。
那时候,他们可是实实在在地吃到了节目带来的巨大红利。名利这碗饭,你们当时可是端起碗来,吃得挺香啊。
怎么,现在碗放下了,筷子撂下了,开始抹抹嘴说:“唉,这饭有点硌牙,早知道不吃了?”
这不就是典型的“既要……又要……”吗?
又想享受流量带来的真金白银和事业翻红,又不想承受被公众审视和讨论的代价。天底下哪有这么“只吃肉不挨打”的好事?所有的选择,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都是明码标价的。
说后悔,感觉无力,不敢见人。这心情能理解,但这事儿该怪谁呢?
怪节目组剪辑太狠?怪观众们解读过度?还是怪……当初那个在合同上签下大名的自己?
说白了,当初决定上节目,就是一个权衡利弊之后的商业和人生决策。你们放大了节目可能带来的好处——翻红、赚钱、解决问题,却下意识地低估或者选择性忽略了它可能带来的反噬——隐私曝光、舆论压力、生活被打扰。
这像啥呢?就像咱们普通人,明知道晚上那顿烧烤火锅宵夜吃了会胖,但当时嘴馋,忍不住,觉得“快乐最重要”。结果第二天一早,站在体重秤上一看数字,立马就崩溃了,开始抱怨:“哎呀我怎么就管不住这嘴呢!这体重秤真讨厌!”
看,问题在宵夜,还是在体重秤?显然是在于自己当初的那个决定啊。
所以李行亮现在说的这句“后悔”,听起来就特别像那句“早知道会胖,我就不吃了”,除了宣泄一下情绪,真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脚上的泡,确实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当初看中了利益,做出了选择,那今天就得认下这个选择带来的一切后果,包括那些让你难受的部分。
越是不认,越是觉得自己委屈,越是跟这股劲儿别扭着,自己就越是受折磨。这日子过得,得多拧巴啊。
当然了,我不是说网络暴力是对的,观众给你们贴的某些固定标签也未必完全准确。但这条路,是你们自己选的。既然选择了走进风暴眼,就不能指望出来的时候发型还一丝不苟。
与其现在对着媒体说“后悔”,显得既矫情又有点“又当又立”,不如真的和麦琳一起,关起门来,好好消化这段经历。把外界的喧嚣当成一阵风,风来了会冷,但风总会过去。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了,比在采访里吐一百句苦水都强。
毕竟,成年人最大的体面,就是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买单。吃下了红利,就得咽下苦果。老是摆出一副“受害者”的模样,当初数钱的时候,可没见你们手软呀。#第27期娱乐热点剧评社#
来源:愚乐观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