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崇阳县青山镇铺前村的高标准农田里,25岁的退役军人汪帝正熟练地操控着遥控器,控制着空中的无人机来回作业。一阵轰鸣声从另一侧田间传来——全国劳模、种粮大户吴正刚正驾驶着自动化收割机在田间忙秋收。
日前,崇阳县青山镇铺前村的高标准农田里,25岁的退役军人汪帝正熟练地操控着遥控器,控制着空中的无人机来回作业。一阵轰鸣声从另一侧田间传来——全国劳模、种粮大户吴正刚正驾驶着自动化收割机在田间忙秋收。
这对耕作田间的“翁婿组合”正成为铺前村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案例。曾经年仅12岁就因贫辍学种地的吴正刚,如今已是拥有4000余亩土地、308台套农机设备的“全国种粮大户”。而他的女婿汪帝,一位退伍军人,正逐渐从“农业小白”成长为“新农人”。
吴正刚的创业故事,是一部与现代农机共同书写的奋斗史。
2005年,年近30岁的吴正刚结束在外的打工生涯回到家乡。看到大片农田荒芜,他心中很不是滋味:“我是个农村人,非常热爱农业,看到家乡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的老人种不了田,土地荒芜,觉得很可惜。”
坚信土地能生出“黄金”的他,从自家责任田起步,自购2台大型农业机械,帮助当地人耕种收割。
五年后,他组建了崇阳县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崇阳县为民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时只有15位社员、19台农业机械,每年经营收入200万元。
通过多年土地流转承租大量农田,科学种植水稻,吴正刚成为全县“种粮状元”。2014年12月,他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荣誉称号。2020年,他获评全国劳模。
吴正刚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农业科技的学习非常用心。他多次参加省、市、县农业部门组织的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培训,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经过多年磨砺,他已成长为一名农业机械“土专家”。
在他3600平方米的办公区和粮油加工厂内,各类高新先进农机具达308台套。科技让曾经“荒废”的土地长出了“黄金”。2020年,他种植的钻石水米申请到“雨会”商标,通过武汉一家科技有限公司销往全国。
五年的军旅生涯磨炼了汪帝任劳任怨、坚韧不拔的意志。当他看到家乡分散的农田已变成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智能农机设备广泛应用,觉得广阔乡村确实大有可为。每逢农忙时节,汪帝就跟着岳父在田里忙前忙后。
作为青年“新农人”,汪帝对农业发展有自己的想法:“现在是科技时代,农业也应该用上更多的科技手段,这将是我和父辈不一样的地方。”
在岳父的指导下,汪帝将现代科技引入农业生产。今年6月下旬,他每天一大早就到田间使用无人机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一台无人机每天能够播种500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汪帝所在的合作社今年建设了育苗车间,采用全自动水稻育秧流水线,能够精准控制铺土量、投芽量、浇水量等参数。
“这一套自动育秧设备是我们农场今年新引进的,以前需要20多人完成的工作,现在5到6人就能完成。”汪帝介绍,机械化设备不仅节约了成本和时间,育秧成活率也提高到90%以上。
这些年来,吴正刚不仅自己致富,更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他曾支持困难户无机具入社,给予免费技术培训,上岗作业分成。他还帮助本村和周边村缺劳户开展农田“保姆式”服务,农机服务区域扩大到四个乡镇2800余农户。
今年5月,汪帝所在的农业合作社2000余亩油菜喜获丰收。为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汪帝积极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户提供从土地翻耕到作物收获的全程机械化服务。上半年,该合作社已累计为种植户提供4000亩农田的各类农机服务。
眼下,吴正刚家的稻谷正值丰收季。但更令他欣慰的是,女婿汪帝已成功接下接力棒。
咸宁日报记者 马丽娅 通讯员 田明
来源:鄂南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