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晖:精神到处 笃行写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09:15 1

摘要:我出生在哈尔滨,1959年生人。我父亲从小家里很穷,老家是黑龙江阿城农村的,兄弟好几个,他七八岁就被送到地主家干活。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到哈尔滨打工,后来在哈尔滨京剧院工作,我父亲木匠活做得好,哈尔滨京剧院舞台上的布景、演员用的道具都是他做的。我母亲的工作是在哈

2025年7月29日,张晖教授在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的中艺画院接受我们专访。随着我们提问的开始,张晖从自己的出生和家境讲起——

我出生在哈尔滨,1959年生人。我父亲从小家里很穷,老家是黑龙江阿城农村的,兄弟好几个,他七八岁就被送到地主家干活。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到哈尔滨打工,后来在哈尔滨京剧院工作,我父亲木匠活做得好,哈尔滨京剧院舞台上的布景、演员用的道具都是他做的。我母亲的工作是在哈尔滨京剧院卖票。后来家中经历了父亲从京剧院辞职到农村打零工,母亲一个人“下乡”再回城。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家里五口人。一直到姐姐、妹妹和我都上班了,家里的条件才算好转一些。

1959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字逸云,号含晖堂主人,曾用名:张辉。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吞武里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荣宝斋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沈阳市文史馆馆员、华夏湿地水墨画院副院长。专著《高等美术院校速写教程》《动物画技法》《速写教程1》(上下册)《速写教程2》(上下册)等先后出版,2011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张晖作品集》,2012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集——张晖》,2013年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画集《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张晖》,2014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张晖写意作品精选》、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画集《中国当代主流艺术·静守净土》,2015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教育模式研究·速写二》《中国美术教育模式研究·速写三》,2016年中国国际图书出版社出版《得于象外·张晖中国画作品集》,2018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国画名师张晖课徒稿·兰》。

我1966年上小学,那时候上学是冬天开学,1月份。学画,是起源于我一个最好的发小,他爱画画,我们黑天白天在一起玩,后来他画画了,就不理我了。我想怎么样才能继续跟他一起玩?那我也画画吧,应该是小学快毕业的时候。

我们有个邻居的亲属,是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叫阴衍江,是画年画的,他跟于志学先生学画。我们就拜阴衍江先生为师学画,主要是学习连环画,画速写,画人物。

我1976年高中毕业,高中毕业以后,待了几年,后来我到哈尔滨的龙江餐厅,一家国营饭店学厨师。一开始是当服务员。上班了我也坚持画画,当时我的速写和插图画得相当不错了。

老师介绍说《妇女之友》杂志社缺个美编,我可以去当美编。当美编可以天天画插图,那时候一张插图稿费15元,一般工人工资才40元一个月。老师说杂志社是“大集体”编制,工作到一定年头可以“以工代干”,我就问怎么能变成干部编制,老师说:你可以考大学,读完大学以后再回来,你就是干部编制了。从那时起,我便准备考大学。

听说我要考大学,阴老师说,素描、色彩和写生我教不了你,你去找我的好朋友杨世昌学吧,他是专门教这个的。1979年,我到哈尔滨美术工作室找杨老师,那时的工作室现在叫画院了,是搞专业创作的。杨世昌老师教我色彩、写生、素描。1981年参加高考,没考上,我是1982年考上的。我那个时候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部连环画创作,并且出版了,我的创作能力很强。考鲁美的时候,我的专业课是那届考生的第一名,94分。我中小学学的是俄语,高考考的是英语,那年英语考试一分及格,但是我交了零分卷。后来听说,鲁美为是否录取我专门开了个会,属于特批录取。

1982年我到沈阳来,之后就一直在沈阳了,1986年本科毕业,1989年研究生毕业。我们那届学生70多人,只有我考上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之后我选择留校工作了,也没有回哈尔滨的杂志社当美编。

我在鲁美上学的时候,跟许勇老师学习,本科阶段“四老”都给我们上过课,钟老(钟质夫)、晏老(晏少翔)、季老(季观之)、郭老(郭西河)都教过我们。我本科毕业那年考研,许勇老师招第一届研究生,我很幸运被录取了。学习过程中,我创作了很多连环画和主题作品。全国美展我获奖是1988年,那时候画的是连环画,画的都是人物,同一年我有三幅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驼峰上的爱》单行本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牌奖。

我在鲁美留校一开始是在美术馆工作,当了两年鲁美美术馆馆长,之后回到中国画系,现在的中国画学院工作,几十年,一直到退休,始终在鲁美中国画,始终在从事中国画大写意、写意花鸟创作和教学。2019年60岁,退休。

我毕业留校工作的时候,鲁美中国画系的花鸟教师已经青黄不接了,没有教写意花鸟课的老师,系里希望我能上这个课。系领导和我说,给你一年时间,这一年你不上其他课了,潜下心来把写意花鸟攻下来,然后你就要讲课,全院的国画教学老师都要过来听课,你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必须拿你自己的课件,课件你得画出来,裱好以后给学生当范画。

接下来那一年,我就潜心研究美术史,研究前人,研究历代大师的作品,研究《芥子园画谱》,研究齐白石、潘天寿。这样,我顺利地开始教写意花鸟课。一点一点研究,并一直在画,就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画其他的了。

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实践、在摸索、在研究,在提升大写意花鸟的教研与创作。在教学中我不断地总结用什么样的方法能使学生水平迅速提高一些,让他们能进入中国画大写意的门,这是很难的。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教学的时候,我很明确怎么样抓基本功,怎样抓中国画的精华。前人、大师从小学画他做什么了?他是怎么开始起步的?这对我们启迪意义非常大,因为他达到那么高的水平,他的起步很重要,一定是很正确的。

比如,我们去菏泽画牡丹。全国的成千上万的画家,几十年来都去菏泽画牡丹。画牡丹就像我们画人物,如果你跟这个人物不认识、没见过,仅凭几张照片想把他画好,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常识。但这个常识在专业圈里往往达不成共识,有的人坚持认为不用写生,只要学传统、练笔法、练墨法、练修养,修为到了就可以了。牡丹真实的那种气息和感受,有吗?没有,那怎么能把牡丹画好?把笔墨谈得那么玄,但如果脱开了本体,肯定画不好。

到菏泽画牡丹,我们去之前都做预案、做预课,我们先查遍国内历史上画牡丹的作品,看看他们怎么画。等到了牡丹园看,画了一个星期,谁也画不好,怎么也画不好。我们很郁闷,画像了没有意义,我们都能画像,像有何意义?不是作品,只是抄袭自然,就是照相机的功能、复印机的功能。这个时候我们很困惑。快半个月了,我说,不行,不能走,咱们还要看。我们就不画了,就在那转,看牡丹,观察牡丹,研究牡丹。

正好赶上有一天夜里雷暴雨,第二天早晨起来,我们再去看牡丹园,眼前的牡丹被雷雨打了以后,状态特别恣肆,跟风和雨抗争之后,牡丹那种状态,我们发现了,感觉来了。我说,这才是我们要看到的,要抓住这种感觉。我们一下子画出一批牡丹,作品都非常感人,跟谁画得都不一样。有人看到作品问,牡丹有这样的吗?他们没看见过。我们捕捉到了,我们画的那批牡丹独树一格了,我们开出了一条画牡丹的路,我们找到了牡丹的灵魂,我们找到了牡丹的气质,画牡丹画啥?要画出牡丹的王者雍容华贵,那种天然的王者之气。

我们今年到西双版纳写生的时候,看见红竹了,冬天,我们忽然发现了红竹,就是苏东坡画的朱色的竹子,真是红色,就那么鲜红。我说,前人看到了,我们没看到,我们就不知道这天下真有这样的竹子。

这些年我们到西双版纳去写生创作,我们面临跟其他团队都一样的问题,去了之后就是画不好。后来我们定了几个题:西番莲、竹、海芋和芭蕉,我们就画这几个题材。再后来我们就画两个题材,用半个月时间只画一个题材。

今年有了突破。画西番莲、竹、海芋,我们有重大突破,现在在百度查画西番莲,最好的,就是我们画的。我们上了一个台阶,突然找到语言了,我一直在研究。

今年2月份我们又到西双版纳,我说,这次一定得画出来了。做功课时我翻前人的画册研究,那天突然翻到徐渭画的墨葡萄,我一下找到灵感了,我说,这就是解决我们眼前问题的原始办法,我感觉肯定行——把前人墨葡萄的叶点,变成我们画西番莲的连接点,可以不可以?画到第三张,出来了,困惑我们多年,而且困惑整个西双版纳所有的去写生的人的问题——叶,一画就碎,画面组织不起来——叶和藤杆怎么组合,花和叶怎么组合?我们研究出办法来了。

我们画竹,这次也突破了。我也考虑用徐渭墨点的方法,融到画竹叶里去,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在竹园里转,发现有几处藤竹姿态特别好看,藤竹是西双版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它是寄生在其他主干上的一种竹,姿态特别好看。我说,把藤竹加进去,加到竹里去画——一试,变化来了,姿态上来了,藤竹盘绕、回旋的那个线就出来了。大写意一定要舒展开来,非常舒展的感觉,这样,我们把舒展的和放出去非常倔强的线和飘逸的线结合起来,那画——太美了。我们接续画了一批竹,也非常理想,开出一个面貌来。我们画出了很棒的作品——灵动,有气象,画竹的要素,我们也都具备了。这是收获蛮大的一次。

写意精神-教学相长-书画相融

写意精神是什么——精气神,画的是精气神,缺一个都不行,首先是精神、精华。气是什么?第一个是作品通篇的贯气,第二个是用笔的气,第三个是物象的气。神不用说了,画出物象的神韵。画出物象的神韵难在哪?不能把它克隆下来,要表现出它的神韵来,物象所特有的神韵能不能找出来,这是大写意要做的,用十笔也行,用两笔也行,用一百笔也可以,要把它的神韵抓出来。

教学的时候我也是看从哪入手、从哪起步,起步以后怎么做,一步一步能提升上来。我带着学生,教学相长,教他们,同时我自己也在提高、在进步。这么多年我一直教学,一直带学生,自己也很受益。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也在解决、在复盘自己的一些问题,同时学生的水平也提高得非常快。这是我这么多年感觉收获比较大的。

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我就想多教点,让学生少走弯路,让喜欢大写意的人能慢慢进到这个门来,能变成一个专业的人。把基础的东西学好,自己有多高层次,自己去练,自己能到什么程度,那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了。但是我教的时候肯定会让你走一条非常好的路,能进来,你能在这里面看到这个世界,看到中国画大写意的世界有多大、怎么样,你能一步步走下来,这是我特别想做的。这么多年也一直在这么做。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将来我还想这么做下去。

说到书法,书法的章法就是画的章法,画的好多章法和书法是一回事。字讲究呼应,画里的所有东西都得照应。构思一张画就跟写一篇文章一样,书法构成的东西画里也是需要的。

画的题款是逐渐发展过来的,宋代人画画不题款,范宽把他的名字藏到树叶里。文人画的介入,导致了中国画大写意的发展,文人的诗、词、歌、赋、印、书,他的修为,他的影响,他的眼界,决定了大写意为什么走这条路。单纯诗写得好,单纯书法写得好,未必能画好画,因为画还有个造型问题。书法介入了中国画,比如说金石入画,中国画别开生面了。古人、前人是把字、书法当成画的一部分,它是画面构图的一部分,并不是说因为书法写得好,就要在画上多写字,字和画之间是水乳交融一体的关系。

中国画大写意,明末清初开始一代代成熟,一代一代人在往前推进,推进过程中一直在总结怎么样能画好。笔怎么用?我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把毛笔从笔锋到笔的前段、中段、后段的每个部位都用上了,拓展了毛笔的表现力。画过写意的和没画过的人,画出的线条质感是不一样的,画出画面的形态是不一样的,出来的造型效果是不一样的。想表现很丰富物象和所感受到的丰富意象,要用到笔的各个位置。

关于拓宽用笔,大家都讲如何用笔的前面这一段画,但是我讲为什么要用后段,怎么用笔根,怎么用画出线条来,线条出现之后,它的形态和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线条要有气质,就跟人的气质一样,这是我教学中力推的,需要大量的实践去掌握。

再一个,如何力透纸背。为啥古人讲作画要有力量,如果讲气韵,画里就要有力量,把力量加进去,画的气就足。如果笔特别软,特别淡,所谓才疏学浅,笔墨淡软,画就支棱不起来,画支棱起来靠啥?靠力透纸背、力能扛鼎。能不能把力量贯到笔上去?不是说有力气,画出的线就有力量,不是这么一回事。

如何能够把力量、全身的力量用到线上去?需要做好多工作。我首创提出,画长线要画好,必须站着,腰、腿全身使劲,将腰、腿的力量贯注到画线上。我现在好多学生的画线,线质可以力透纸背,有的才学了一两年,线条就能力透纸背了。我们做得很成功,把力量用上了。

如何把气息用上,讲气息怎么用,练气息,把气能用上,这条线才有希望成为一条很漂亮、很好的线,通篇都用这种线作画,当然会是一张非常棒的画。这两点是我教学中觉得非常自豪的,我感觉很自信的地方。

把力量用上,把气运上,再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节奏,讲究用笔的节奏与组合,节奏就是像音乐似的,要能画出节奏来,画出韵味来。

笔的节奏怎么运用?节奏感,包括它的疏密,它的长短,它的粗细,它的收和放,它行笔的快慢,行笔的转折变化,这些东西在画里能用出来不?用出来,就太美了,这是成为绘画“大手”的关键一点。行笔的快慢,行笔的顿挫,行笔的提按,行笔的使转,行笔的起收,这些元素都得练好,练不好,都不行。

练用笔的变化,画一条线有好多用笔的起承转合,中侧锋转换,逆锋的中侧锋转换,要让一条线在笔不停顿、气不停息的情况下完成,就像跳水似的,一口气下来,难不难?很难。但是这条线画出来以后,太美了。这个得练,不练,永远不会。

画画,经常有画不下去的时候,我现在有个经验,画不下去了,就是功夫没到,我就大量地去看别人东西,思考我画不好的原因,古今中外的东西都看,研究为什么我画不下去,然后着手临,临前人的画,体会它好在哪,什么原因好,之后我再去画。画完总结,总结完再画,再总结……看前人的画论,临前人的作品,琢磨我的问题原因,我感觉慢慢就开窍了,然后再去画。一定先有继承,一定借助前人的肩膀。中国画需要积淀的东西太多了,需要解决问题太多了,每一项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掌握。

在教学中,我要找一个最快的提升方法。比如这一笔,练300张纸,在功夫上练满它,这一条线,画好,别的不用想,画好以后,再来下一步。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很快就能进得来。心无旁骛地做这个事儿,注意力集中,这个做好了,再做下一个。

我通过这么多年的研习,越走进去越感觉到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前人非常了不起地把中国画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做到那么高的水平,值得学习的、值得研究的太多了。我对大写意花鸟特别感兴趣,一直在中国画大写意的园地中耕耘。

往后,我还是要在画荷花创作上,继续下功夫,有时间我就放在荷花、芭蕉、紫藤创作上,我还想下功夫,让这些题材的创作再往前走。梅兰竹菊是我一直在坚持画的,一直没停过,这是大写意花鸟的基本功,所有用笔的问题,结构的问题,这四个题材都可以解决,中国画大写意花鸟所有的题材都跟这四个有关系。我想开拓这些题材,要往深处做,重点突破。

张晖数百幅作品及多篇学术文章发表于《中国书画》《荣宝斋》《美苑》等。

1999年为中国大型综合艺术大展创作的《中华百年英烈颂》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永久陈列;2008年应邀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醉风》等作品被法国尼姆美术学院收藏;2013年指画作品《春江水暖》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1986年创作的《瑞雪》获“全国隔山杯中国画大奖赛”二等奖,1988年创作的连环画《驼峰上的爱》单行本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牌奖;1988年创作的《泼水节组画之六》参加“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1988年创作的连环画《肖红》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1992年创作《马占山将军》获“纪念九·一八中国画大展”银牌奖,1993年创作的《翻身道情》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2008年在巴黎国际艺术城会展中心举办个人画展;2012年“得于象外张晖中国画作品展”在山东烟台成功举办。

2016年“得于象外——张晖中国画作品巡回展北京展”在荣宝斋大厦举办;2024年11月,参展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国魂铸梦翰墨华章——2024年全国文史研究馆馆员书画新作展”。

数十幅作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中外美术学院和美术馆等文博机构收藏。

来源:沈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