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绵阴雨天气给秋收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为确保秋粮颗粒归仓,郸城县1490平方公里田野间“抢”字当头、争分夺秒,上演着一场与淫雨竞逐、与时间赛跑的保粮攻坚战。雨歇人抢收,烘干机不停,腾地为晾晒,为粮不惜力,全力保粮安。
连绵阴雨天气给秋收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为确保秋粮颗粒归仓,郸城县1490平方公里田野间“抢”字当头、争分夺秒,上演着一场与淫雨竞逐、与时间赛跑的保粮攻坚战。雨歇人抢收,烘干机不停,腾地为晾晒,为粮不惜力,全力保粮安。
记者走进田间地头,看郸城各地“龙口夺粮”、筑牢秋收防线的生动实践,用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定格辛劳的身影,展现郸城干部群众与天斗、与地斗的英勇与担当。
郸城县统筹调动人力和机械与时间赛跑。秋收工作已近尾声,烘干、整地与播种工作正按计划推进。从县四个班子分工分片一线指挥,到带领党员干部奔忙于田间地头;从履带式收割机踏泥作业,到烘干企业24小时奋战;从帮扶队挽起裤脚帮困难群众收粮,到腾出一切场地让农户晒粮……一场与天争时、与地抢粮的攻坚战全面打响,书写着郸城县137万人民守护粮食安全的动人篇章。
“三秋”生产期间,郸城县共组织4.1万台农机投入生产,其中玉米联合收割机1600多台、履带式收割机300多台、大中型拖拉机5646台、旋耕机5239台、播种机5925台,以及其他机械2.2万台。指导各乡镇成立19个应急抢收作业服务队,全力做好天气预警、农机燃油供应及道路畅通等保障工作。
10月14日,在豫丹生态农业合作社的千亩玉米田里,合作社负责人王雷正指挥4台玉米收割机开足马力、破泥前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排排玉米植株被整齐地卷入机器,经过剥皮、脱粒等工序,玉米粒倾泻而出,装满运粮车,处处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这样的场景遍布全县。面对连绵阴雨天气,郸城紧急从外地调配300多台履带式收割机,与本地收割机组成“铁甲兵团”,采取“人歇机不停”的24小时轮战模式作业。
在胡集乡的一处农田里,河南丰青农业有限公司的农机队正在开展“一条龙”抢收服务。“针对连绵阴雨天气,我们及时从外地调来16台收割机,能实现玉米全天候收割,日收割面积约2000亩。”公司总经理沈随随说。
湿粮不能堆,更不能放。在河南牧丰粮油有限公司,两座高耸的烘干塔正全负荷运转。潮粮通过传送带送入烘干塔,经过18小时高温干燥,化为金黄滚烫的玉米粒倾泻而出。
“所有设备满负荷,人三班倒、机器连轴转!”公司负责人李俊杰眼睛布满血丝。自秋收工作启动以来,这两座烘干塔已连续运转30天,日处理潮粮1000吨,确保粮食达到国家粮食安全储存标准后入库。
“玉米已经有点发热,再晾不干就毁了!这儿随到随烘,烘完直接换成钱,心里的石头就落了地!”在吴台镇段岭村,农户周国银正把一车湿玉米运往合作社烘干点。
全县32座烘干塔彻夜轰鸣,7300吨日烘干能力全线释放。县政府发动国有粮库、粮食收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利用各类粮食烘干机械为农户提供烘干服务。无烘干条件的,引导农户在空闲房间、走廊过道、塑料大棚内摊薄晾晒,每天多次翻动;将玉米果穗装入铁丝笼晾晒,或将玉米码在晾架、木板上,保证底部透气,用电风扇或鼓风机吹除湿气,加速水分蒸发。
10月7日,雨暂歇,郸城县与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启动“县区一体”作战机制。农高区班子成员下沉乡镇,县直部门分包村庄,乡镇干部扎进地块,建立“包片—包村—包地”三级责任体系。
县委、县政府指导全县各乡镇抽调镇村干部成立478个“三秋”生产帮扶服务队和401个大户抢收服务队,对困难群体和种粮大户(流转土地165亩以上)进行“一对一”帮扶,确保秋粮归仓、秋种不误。
在汲冢镇,镇村干部全部深入一线,带着水泵队逐地块排水,鞋陷进泥里就赤脚上,能收一亩是一亩,绝不让粮食烂在地里!为破解湿粮存储难题,汲冢镇采取“烘干+晾晒”模式,安排专人协调粮食烘干企业,优先保障农户湿粮烘干需求。学校操场、文化广场、政府大院等65处公共场地全面开放,党员干部带头清场、铺粮、翻晒,织就一张前所未有的“护粮网”。
此外,汲冢镇农业服务中心组建6支技术指导队,深入各村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农户做好作物抢收、湿粮通风存储等工作;组织驻村工作队对种粮大户、困难农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协助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抢收粮食,确保全镇秋收工作“不漏一户、不落一块”。
在李楼乡土赵庄村的千亩高粱基地,连片成熟的红高粱穗头饱满、灿若云霞,微风拂过,穗浪起伏,空气里弥漫着阵阵清香。雨后,4台大型履带式收割机开足马力、往复穿梭,收割、摘穗、脱粒一气呵成,田间地头铺展出一幅动人的“抢收图”。
“今年,我与地神公司签了订单,种植800多亩红高粱。”种粮大户冯硕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水,语气里透着踏实,“虽然天气不太理想,但亩产还能达到800斤左右。按去年每斤1.3元测算,效益还是有保障的。”
李楼乡党委书记晋玉梅表示:“我们将依托三大产业园,推动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广‘合作社+订单种植’模式,发展特色高粱产业,实现‘产得出、销得畅、收益稳’的良性循环,确保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截至10月14日,全县秋作物种植面积163.7万亩,已收获157.87万亩,占比96.43%。其中,玉米116万亩,已收获115.59万亩,占比99.64%;花生17.5万亩,已收获16.86万亩,占比96.34%;大豆13.5万亩,已收获13.12万亩,占比97.18%。
这组数字背后,是5646台拖拉机、5239台旋耕机、5925台播种机全力运转,是300多台外调履带机千里驰援,是32座烘干塔昼夜不息吞吐,是数千名党员干部深陷泥泞的脚印。
郸城县围绕“三区”发展定位——小麦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区、黄淮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典范区,紧扣“省级主导、市级主体、县级主责”工作机制,依据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这一关键举措,坚持“县区一体”,高质量推进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三秋”工作。具体包括:改良土壤、合理施肥、畅通水利、推广良种、科学密植、绿色防控、智能管护和农机优化,确保核心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标准种植与管理模式。
应对天灾,更需科技力量。县农业部门印发《阴雨天气秋收减损技术指南》5000余份,派出56支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抢收、通风存储。智能管护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为抢收提供决策支持。
郸城县农机中心积极落实各项农机补贴政策,不断提升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确保“三秋”大忙时节各类机械能够拉得出、用得上。
雨中的郸城,让人看到了一种令人震撼的力量。那不是机械的蛮力,而是人与天地的较量、技术与时间的赛跑;是烘干塔前农企一句“人歇机不停”的承诺,是党员干部赤脚排水的背影,是农户摸着干爽粮粒时那终于展开的眉头。
这里的土地沉默,这里的人们不屈。在这场“龙口夺粮”的战役中,郸城用行动诠释了何为“粮食安全”的真正担当,它不在口号中,而在泥泞的田间、轰鸣的塔内、不眠的深夜和一双双攥紧粮食的手中。
雨终会停,天终会晴,而他们夺回的不只是粮食,更是守护中原粮仓的底气、乡村振兴的希望。(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松)
来源:周口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