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7岁,岁月的年轮在脸上刻下痕迹,也在身体里悄然改变节奏。很多人以为,年纪越大,体检越要“全方位扫雷”,但你可知道,有些检查,年纪大了做反而可能伤身?李兰娟院士的一番提醒,让不少人重新审视了“体检=万无一失”的观念。
67岁,岁月的年轮在脸上刻下痕迹,也在身体里悄然改变节奏。很多人以为,年纪越大,体检越要“全方位扫雷”,但你可知道,有些检查,年纪大了做反而可能伤身?李兰娟院士的一番提醒,让不少人重新审视了“体检=万无一失”的观念。
谁说做得越多就越好?健康不是靠仪器“查”出来的,而是靠科学观念“养”出来的。
67岁之后,身体器官功能逐渐减退,抗风险能力下降。一些在年轻人中常规开展的检查项目,对于老年人而言,不仅意义不大,甚至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
李兰娟院士在多次公开科普中指出:体检要因人而异,尤其是老年群体,盲目检查有时是“过度医疗”的温床。
以常见的“胃镜”为例。不少中老年人为了“查个明白”,年年都做,但如果无明显症状,又没有家族高风险因素反映,频繁做胃镜反而可能带来粘膜损伤、诱发感染等不必要的医疗风险。尤其是一些患有心血管病、糖尿病的老年人,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更高。
再来看“低剂量螺旋CT”,它被誉为肺癌筛查的利器。但这项检查并非人人适用,特别是对已经年迈、肺功能下降的人群而言,如果没有明确的吸烟史或家族背景,仅凭“担心”就频繁检查,不仅辐射累积增加,还可能发现一些“假阳性”的影像异常,引发不必要的手术或治疗。
真正的体检不是“做完就完”,而是“做对才对”。
67岁以后,身体进入一个新的“节律期”。器官老化、代谢减慢、免疫力下降,这些变化意味着:体检方案必须更有针对性,不能照搬年轻人的标准。就像穿衣服要合身,健康检查也要“量体裁衣”。
临床上,曾遇到一位年过七旬的农村大爷,自费做了“全身体检套餐”,项目多达四十余项。结果检查过程中因肠镜前禁食过久,出现低血糖晕厥,送医抢救后才脱离危险。
事后分析,大爷本身患有基础疾病,又营养状态较差,本就不适合做如此高强度的检查。这正是盲目体检反而伤身的典型例子。
很多人以为“查得越多越放心”,但医学并不支持这种“宁可错杀一千”的逻辑。医学讲究“必要性”与“适应证”,不是所有的检查都对你有意义。特别是以下几类项目,李兰娟院士提醒:老年人要慎重选择。
首先是侵入性检查。如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等,都属于对身体有一定创伤的操作。若无明显症状或高危因素,不宜频繁进行。即使需要,也应在医生评估下决定,并做好术前风险评估。
还有造影类检查,例如心脏冠脉造影、CT增强等,涉及造影剂使用,有一定肾毒性风险。老年人肾功能普遍下降,若不加筛查就贸然使用,可能诱发急性肾损伤。
心理层面也值得关注。一些老年人因为“怕查出问题”,每年体检都焦虑不安,这种心理负担本身就会影响睡眠、血压、血糖等指标。健康检查的初衷是发现问题,不是制造恐慌。
67岁以后到底该查什么?
这时的体检,应该从“全面”转向“精简、精准”。以慢病监测为主,结合个体病史和生活习惯制定方案。例如: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等基础指标,建议定期跟踪;
心电图、心脏彩超用于监测心脏功能变化;
肝肾功能、骨密度评估则根据实际状况安排;
肿瘤标志物不是越多越好,应根据家族史及症状选择性筛查。
每一项检查,都应有“为什么查”“查了会如何应对”的明确指向。否则,做了也只是“走过场”,甚至可能因为“查出一点小异常”而陷入过度治疗。
在农村地区,不少老年人靠子女凑钱体检,有的甚至贷款看病。在这种背景下,更应强调“花对钱”的健康理念。不是做得多就值,而是做得准才划算。科学体检,是节省资源、保护身体的双赢之道。
也不能忽视环境与生活方式的作用。检查能发现问题,但真正决定健康的,是日复一日的生活习惯。从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到适度锻炼、心理调节,这些才是老年健康的“根基”。
许多慢性病的恶化并非因为没查出来,而是因为查出来后没有改变生活方式。
李兰娟院士的提醒,不是让人不检查,而是呼吁:要带着“智慧”去查,而不是带着“焦虑”去扫雷。这份智慧,源自对生命节律的尊重,对医学规律的理解,对自身状况的清晰认知。
67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晚年,不该被无谓的检查折腾得疲惫不堪。科学体检,是对生命最好的敬畏,也是对子女、家庭最好的交代。
健康的判断力,比仪器更珍贵;适度的检查,比全面的折磨更有价值。
别让“查得太多”,成为身体沉重的负担;别让“查错方向”,变成晚年的遗憾。每一次体检,都是一次对生命的梳理,但前提是——你真的了解自己。
你是否曾因“担心生病”而频繁体检?你是否也曾陷入“越查越乱”的焦虑中?你觉得,体检的“度”该怎么把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
[1]周建英,赵红梅,李明.老年人常规体检项目设置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3):245-248.
[2]李俊,王华.老年人侵入性检查适应证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25,39(5):512-516.
健康声明:以上内容仅用于健康科普与知识传播,文中所涉及的健康建议需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进行理解。若有相关健康问题,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诊断或盲目采取措施。
来源:马医师健康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