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号”变成“叹号” | 学段课程衔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5 09:01 1

摘要:科学始于“问号”,成于“叹号”。问题是激发好奇与探索的起点,也是科学教育应牢牢抓住的核心。本课例紧扣新课标要求,以“让‘问号’变成‘叹号’”为主题,设计魔术小花变色、鸡蛋入瓶2个生活化实验,将知识点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探究任务,为发展核心素养、破解初小衔接难题提供

民小编说

科学始于“问号”,成于“叹号”。问题是激发好奇与探索的起点,也是科学教育应牢牢抓住的核心。本课例紧扣新课标要求,以“让‘问号’变成‘叹号’”为主题,设计魔术小花变色、鸡蛋入瓶2个生活化实验,将知识点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探究任务,为发展核心素养、破解初小衔接难题提供了一条生动可行的路径。一起来看——

选题背景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的原动力。这就需要科学教育要紧紧围绕“问题解决”而展开,让科学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渐被消磨。

本课例基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探究实践、发展科学思维的要求,针对以上痛点设计了《让“问号”变成“叹号”》科学探究课。设计魔术小花变色、鸡蛋入瓶2个生活化实验,将初中衔接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压强)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任务。旨在唤醒探究意识、培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为科学素养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也为破解中小学知识衔接难题提供实践路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学会区分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理解大气压强的产生机制及实际应用场景。90%以上的学生能列举3种酸性、碱性物质;85%以上的学生能复述大气压存在的证据,说明鸡蛋入瓶的科学机制。

2.能力目标。提升实验操作与现象捕捉能力;强化逻辑分析、归纳概括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发现问题—猜想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流程。小组实验报告100%包含合理假设与数据支撑;通过自主探究式和验证应用式双实验策略,提升学生差异化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目标。认识到自然现象的规律性,激发持续探究未知的兴趣;体验科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增强学习自信心;深刻理解从“疑问”到“真理”的探索意义,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课堂生成有效问题数量≥10个,建立质疑—实证的科学态度;课后延伸问题解决率达70%,促成“课虽终而思未止”的探究自觉。

教学设计创新

创新点1:问题链阶梯化设计

突破零散提问模式,构建三级问题链。导入层:科学史经典问题引发共情;冲突层:常见的现象制造认知失衡;探究层:魔术小花为何变色→哪些物质能使小花变色→变色背后藏着什么密码?递进深化。

创新点2:双实验差异化赋能

创新点3:科学家历程具象化

将波义耳发现指示剂历程拆解为“现象→困惑→实验→结论”四步,学生同步复现科学史关键节点,体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具象认知。

创新点4:技术赋能打破固定思维

慢动作回放最速降线轨迹,破解“直线最短”迷思。

教学实施

环节一:点燃问号—制造认知冲突

1.科学史经典问题。播放牛顿被苹果砸中、阿基米德洗澡时浴缸溢水动画短片,教师点睛:一个苹果砸出万有引力,一池洗澡水发现浮力—科学始于对平常现象的追问!学生活动:讲述科学家的探究故事,引起共情。

2.常见的现象。学生观看视频时专注思考,结合已有知识回答;面对新问题时面露困惑,有学生怀疑: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小球怎么会走曲线更快?产生认知失衡。

环节二:深探问号—开放式探究

1.魔术导入,发现问题。教师演示“小花变色”魔术,提问:小花变色与什么有关?展示实验材料,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学生观察到“紫花遇到不同液体会变红或变蓝”后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将不同液体分别滴在小花上,观察颜色的变化。

2.动手实验,分析现象。教师巡视指导实验,提醒学生记录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变红的液体有什么共同点?变蓝的呢?紫色小花中有什么秘密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书写实验报告单。在依据现象将所有试剂分组时惊讶地发现:白醋等物质能使紫色小花变红,因白醋是酸性的,进而推测酸性物质能使紫色小花变红;苏打水等物质能使紫色小花变蓝,因苏打水是碱性的,进而推测碱性物质能使紫色小花变蓝。

当教师揭示紫色小花浸泡过紫甘蓝汁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紫甘蓝汁遇到不同酸碱性的物质能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3.科学史嵌入,古今对比。学生观看波义耳发现指示剂的短片,原来我们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做研究!

4.总结方法,实验成果可视化。教师小结:在刚才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就像科学家那样通过发现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最终发现了小花变色既与花本身有关也与喷洒的液体有关,同时得出了有关酸碱变色的科学结论。

环节三:拉直叹号—验证式进阶

1.大气压实验演示。教师向学生提问,装满水的杯子用纸片盖住倒立过来,水会洒出来吗?待学生争论后演示实验,当看到纸片牢牢托住水时,学生发出惊叹。随后播放“大气压强形成”视频。实验前一半学生认为“水会洒”,看到结果后开始思考,大气压强有多大?我现在身边就存在大气压强吗,为什么我感觉不到?师生共同探讨解决提出的问题。

2.鸡蛋入瓶实验。教师出示空瓶和熟鸡蛋,如何将鸡蛋完整放入瓶内?引导学生结合大气压知识设计方案。提供酒精棉等实验用品,学生分组实验,提醒注意用火安全。学生给出方法:将鸡蛋轻轻按瘪塞进瓶内;给瓶口加热,让瓶口受热膨胀,使鸡蛋进入瓶内。最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结合刚刚学习到的大气压强相关知识和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小组讨论后提出:点燃酒精棉放入瓶内再放鸡蛋的方法。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成功的小组欢呼雀跃,实验没成功的小组自我反思分析原因,并请教其他同伴探寻实验成功的关键。

3.分析原因,迁移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释鸡蛋进入瓶中的原因。从酒精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的量减少,压强减小→大气压力将鸡蛋压入瓶内。然后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的现象。学生回想实验过程,分析原因。思考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尝试解释。

4.挑战任务,探究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取出鸡蛋,将探究延伸,促成“课虽终而思未止”的探究自觉。

环节四:延续叹号—探究无终点

教师回顾课前提出的三个问题:火箭飞天、漩涡方向、小球下落,布置课后任务:选择一个问题,用今天学的探究方法进行研究,下节课分享成果。

责任编辑|谭希

封图来源|包图网

微信编辑|王圣婴

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

来源:人民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