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新法施行!整治平台内卷、数据窃密,这些乱象终于有法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5 08:36 1

摘要:“直播间喊着‘全网最低价’,实际是逼着商家赔本赚吆喝”“刚搜完某品牌,同类竞品就冒出来冒充官方店”“差评秒被水军淹没,真实评价根本看不到”——这些困扰商家和消费者的市场乱象,从2025年10月15日起有了明确的法律约束。当天,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

“直播间喊着‘全网最低价’,实际是逼着商家赔本赚吆喝”“刚搜完某品牌,同类竞品就冒出来冒充官方店”“差评秒被水军淹没,真实评价根本看不到”——这些困扰商家和消费者的市场乱象,从2025年10月15日起有了明确的法律约束。当天,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式施行,针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竞争乱象精准“亮剑”,为市场公平竞争竖起法治屏障。

此次修法并非简单修补,而是对30年实施史的一次系统性升级。作为我国竞争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反不正当竞争法曾在2017年、2019年两次修改,但随着平台经济崛起,“内卷式竞争”“数据霸权”等新问题不断涌现。从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修订案,到历经近四个月的普法准备,新法条文从33条增至41条,直击市场痛点的修订内容早已引发全网热议。

“低价内卷”终于要刹车了,这是中小商家最直观的感受。近年来,不少平台将“最低价”作为流量密码,强制入驻商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看似让利消费者,实则暗藏陷阱。上海交通大学王先林教授指出,这种模式会导致商家压缩质量成本,最终还是消费者买单。新法明确禁止平台“强制或变相强制经营者按定价规则低于成本销售”,浙江义乌小商品商家李先生算了笔账:“以前双十一只敢亏着卖冲量,现在不用怕被平台逼着降价,终于能踏实做品质了。”

对消费者而言,新法是识破“套路”的“火眼金睛”。打开购物软件,搜“老字号糕点”却出来一堆仿冒店;刚在A平台浏览完母婴用品,B平台就推送“同款低价”的山寨货——这些混淆行为将被依法禁止。新法把“新媒体账号名称、应用程序图标”纳入保护范围,明确将他人商标、店名设为搜索关键词引人误解的,均属不正当竞争。更值得关注的是,“虚假评价”“恶意退货”等水军乱象被精准界定,经营者指使他人刷单刷好评将面临严惩,从此“好评如潮”不再是真假难辨的迷局。

数据安全领域的“暗战”也将迎来强监管。某企业曾发现,竞争对手通过技术手段爬取其客户征信数据,导致核心商业机密泄露,却因法律界定模糊难以维权。这类案例并非个例,新法专门明确“禁止以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方式获取他人合法数据”,并在司法实践中已有先例可循——此前某企业征信数据侵权案中,法院就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原则条款,认定数据使用者需承担质量保证义务。如今法条落地,意味着平台不能再随意滥用用户数据,商家的核心数据也有了法律“护城河”。

平台的“监管责任”被首次明确写入法条,成为此次修法的一大突破。过去,面对平台内商家的虚假宣传,平台常以“技术中立”为由推卸责任。新法要求平台必须在服务协议中明确公平竞争规则,建立举报处置机制,发现不正当竞争行为需及时处理并上报监管部门。中国人民大学孟雁北教授解读:“这让平台从‘流量裁判’变回‘秩序维护者’,倒逼其履行监管义务。”

新法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建立让监管更有力度。此次修订首次明确国家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确保各类经营者平等使用生产要素。针对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设置不合理付款条件等“优势地位滥用”行为,法条也作出专门约束,为中小企业营造更公平的发展环境。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石宏所言,这是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键举措。

从1993年立法守护市场经济起步,到如今适配数字经济发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每一次修订都折射着市场的进化。当平台不再靠“低价内卷”抢流量,商家不用靠“虚假宣传”求生存,消费者不必为“套路消费”担惊受怕,市场才能真正激发创新活力。10月15日起,这部新法已正式生效,它不仅是商家的“护身符”、消费者的“保护伞”,更是中国市场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法治注脚。

来源:公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