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豆战真相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5 06:49 1

摘要:这事是从2025年6月开始发酵的,当时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交易员们发现中国的大豆装船量一栏赫然写着“0.0”。这是他们从业二十年来第一次在夏季出口季看到如此刺眼的数字。

最近有个大新闻,中国对美进口大豆订单“清零”了。

这事是从2025年6月开始发酵的,当时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交易员们发现中国的大豆装船量一栏赫然写着“0.0”。这是他们从业二十年来第一次在夏季出口季看到如此刺眼的数字。

更震撼的是,这份“零”一直持续至今。横跨太平洋的航线上,没有一艘散货船因为美豆而驶向中国港口。海关总署随后公布的月度明细表干脆把“美国”这一栏删去,只留下一句冷冰冰的备注——“自2025年5月起,中国未再进口美国大豆”。

如今,美国豆农的心一片哇凉,社媒上冒出许多他们诉苦的视频,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他们自己选出的总统特朗普。

大豆阴谋

基辛格曾留下一个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论断:“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全人类。”

这话听起来像是大片里反派的终极计划,但美国却真的将其奉为国际政治中的一门“显学”,长期把粮食化作隐形武器,通过技术垄断与资本渗透,悄然重塑全球农业格局。

这事要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彼时,美国农业综合企业凭借硬核技术实力,开启了全球扩张之路。全球四大粮商中,美国雄踞三席(ADM、邦吉、嘉吉),它们与孟山都等生物技术公司结成紧密联盟,一度控制着全球80%的粮食贸易。

这个阵容,堪称农业界的“复仇者联盟”,只不过他们的使命并非拯救世界,而是构建一套“种子霸权”体系。

这些巨头们玩的是“先送后宰”的套路。它们通过操纵种子、农药和粮食定价权,将许多农业大国一步步变成了美国农业技术的“瘾君子”。

比如,孟山都等公司常以“抗虫增产”为诱人口号,在发展中国家免费派发转基因种子,待这些“特洛伊木马”成功取代本地品种后,便亮出专利大棒,开始收取高额专利费。

阿根廷便是一个经典案例。在孟山都免费转基因豆种的攻势下,该国大豆种植面积迅猛扩张。到2020年,阿根廷高达70%的耕地种上了转基因大豆,本土种子公司几乎全军覆没,农业命脉就此易主。

印度的棉花产业也遭遇了类似“宿命”。2002年孟山都推广转基因棉花种子,如今印度90%的棉田种植的都是它们的产品。但由于种子价格高昂且需配套专用农药,种植成本激增三倍,间接导致了大量棉农因债务问题而陷入绝境。

当然,还有中国大豆那段“被拿捏”的惨痛历史。

从祖师爷到打工人

大豆,作为“五谷”之一,其原产地正是中国。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基本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们这儿传播出去的。

我们国家的大豆种植史超过4000年,古人最初称其为“菽”,秦汉以后才叫大豆。数据显示,中国大豆产量曾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无论是产量还是出口量,都长期稳坐世界头把交椅。

但时过境迁,如今中国的大豆产量已被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远远甩在身后。我们80%的大豆需要进口,而且90%以上进口的都是转基因大豆。这背后,是一段交织着美国“阳谋”与“阴谋”的辛酸史。

18世纪以前,北美大陆压根没有大豆,直到18世纪末才从中国传过去。

转折点发生在20世纪初。从1920年代开始,美国植物学家威廉·莫尔斯来到中国,对大豆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和大规模种质资源收集。他在中国东北待了三年,带着团队搜集了超过4000份大豆种质样本和相关栽培技术资料。1931年,他将这些宝贵资料编纂成《中国大豆栽培技术手册》,悉数带回美国。

中国人淳朴热情,缺乏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倾囊相授。莫尔斯带走的种质资源和知识,直接催化了美国大豆产业的腾飞。到1943年,美国大豆产量已占全球约60%,正式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头号大豆生产国。这剧情,好比自家祖传的宝贝,被外人学了去,反过来成了人家的招牌。

然而,美国的大豆之路也非一帆风顺。1956年,美国大豆遭遇了一场严重危机,一种寄生蠕虫导致大豆产量骤减。美国农业公司急得满世界寻找抗病性强的品种,结果……又是从中国的黑豆中找到了救星——他们发现了抗蠕虫基因,并利用这些基因培育出了抗病力更强的转基因大豆。

所谓转基因技术,通俗讲,就是把不同品种大豆的优秀基因片段(比如抗虫害、抗倒伏等)“拼接”到一个种子里。这次危机后,美国种子公司开始投入巨资研发转基因大豆。

时间来到2000年,我国松花江平原发现了一种野生大豆,其出油量比普通大豆高出16%,且具有抗虫抗草特性,能大幅降低种植成本。当时长期待在东北的美国专家发现后,又如法炮制地向我们索要了一批种子。咱中国人还是“没啥心眼”,爽快地答应了。

结果……美国人迅速解析出其中的优良基因并申请了专利,随后培育出了今天我们熟知的转基因大豆。这种大豆亩产比中国大豆高出约20%,出油率也高达22%(中国大豆为17%),加上规模化种植成本低,即便算上运费,出口到中国仍比本土大豆便宜。

——这就是“用你的鸡,下我的蛋,再把蛋卖给你”的商业魔幻现实。

更雪上加霜的是,就在美国研发出转基因大豆后不久,中国为加入WTO,被迫取消了大豆产业的保护措施。自此,美国转基因大豆以仅3%的低税率长驱直入中国市场。2000年,中国进口大豆1000万吨,到2002年就激增至2000万吨。可以想象,中国豆农遭受了何等冲击。

但美国的“组合拳”还没完。2002年,他们联合美国政府,放出假消息声称要大幅增产大豆。中国榨油企业信以为真,纷纷扩建生产线。到了2003年8月,美国政府却突然改口,以天气原因为由宣布不再增产。这一下让中国榨油企业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美国企业竟反过来对中国豆农发起“侵犯知识产权”诉讼,声称我们不该种植他们“基于中国种源培育”的转基因大豆,要求拔掉已种下的豆苗。这套“我偷你专利,再告你侵权”的逻辑,堪称强盗逻辑的巅峰之作。

多重因素叠加下,国际大豆价格从2000元/吨一路飙升至4000元/吨。2003年12月,中国商务部被迫组织榨油企业赴美采购,试图以量换价。然而,当时经验尚浅的中国代表团提前泄露了采购预期等关键信息。美方利用这一点,安排投资基金大肆炒作,将豆价推至惊人的5500元/吨。

经过艰难谈判,中国最终以4300元/吨的高价购入800万吨大豆。可悲的是,仅仅三个月后,美国农业部宣布大豆丰收,国际豆价应声跌至2200元/吨。这一来一回,中国企业被坑得“渣都不剩”。

经此一役,中国大豆加工企业从2003年的1000多家,锐减至2004年的90多家,且幸存者中多数被外资控股。中国大豆产业自此基本被美国掌控,长期陷入了“80%以上企业停产,80%以上产能闲置,80%以上靠进口”的窘境。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18年。为反制美国的“301调查”,中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加征25%关税,导致美国大豆进口量占比从2017年的34%(9554万吨)锐减至18.9%。

但这并未完全脱钩。在2020年1月签署的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中国承诺提高购买美国农产品比例,美国大豆进口占比又回升至26%以上,2021年甚至达到33%(占美国出口总量的55%),中国依然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

“曲线救国”换自主

面对美国的农业霸权,中国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其实一直在寻求突围之道,只不过这条路走得异常艰辛。

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期货市场暴跌。我们抓住机会,逆势加大大豆加工产是能建设,哪怕造成产能严重过剩,也要通过压低市场价格,逼迫外资让出控制权。这一策略奏效了,外资在中国榨油领域的控制权从85%成功降至30%,我们总算夺回了部分食用油市场的主导权,尽管代价惨重。

在育种方面,我们也在不断探索。2022年,湖南发现了一大片具有耐盐碱、抗寒抗病特性的野生大豆群落,这为育种提供了新的希望。同时,国家对东北等大豆主产区的种植户给予高额补贴,每亩可达350-400元。我们还开拓从俄罗斯进口非转基因大豆的渠道,虽然量不大且出油率低,但适合豆制品加工,也算多了一条路。

但实事求是地说,想完全靠国内耕地实现大豆自给自足,在现有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随着经济发展,国内对肉蛋奶的需求猛增,大豆(主要用于饲料)的需求量只会越来越大。而我们的耕地有限,必须优先保障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的绝对安全。留给大豆的耕地只有约1.55亿亩,若要实现自给,需额外增加6亿多亩种植面积——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想出了一条“曲线救国”的妙计:到国外去种大豆。通过掌控从运输、育种、施肥、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实现“准自主可控”。

——这招并非我们首创,日本的三井物产、三菱商事在巴西拥有大量农场和投资,韩国企业也曾在海外寻求租地种植。

我们选定的“海外粮仓”重点国家,正是地处南美的巴西。这里光照充足,土地肥沃,大豆亩产可达200公斤以上(中国约为130公斤)。更妙的是,巴西大豆的收获旺季(每年4-9月)正好与中国采购旺季互补。当然最关键的,是这能有效替代美国,减缓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无解的阳谋

这一次,我们玩的是堂堂正正的“阳谋”。受巴西法律限制,我们虽未大规模购买土地,但中国的企业几乎承包了从土地整理、灌溉、种子培育、施肥打药、农机收割到销售的所有环节。

比如,针对巴西土壤酸性高的问题,中资公司专门培育出了适应性强的新品种。而在产业链方面,我们也尽量补齐短板:巴西化肥对外依存度高达86%,我们就在当地建化肥厂,既是满足自家需求,也帮巴西解决了“卡脖子”难题。

为应对环保组织的压力,我们动用卫星进行土地勘测,配置风险地图,建立了完善的产品可追溯体系。打药的无人机、监测土质的AI工具一应俱全,甚至帮巴西发射了多颗资源卫星。

最厉害的,当属大型基建保物流。为确保供应链安全高效,我们正在修建一条横穿南美、长达4900公里的铁路,连接巴西内陆大豆产区与我们在秘鲁修建并控制的钱凯港。届时,巴西大豆装车后72小时即可直达港口,相比绕道巴拿马运河(运费高、耗时长且受美国掣肘),优势巨大。

这一系列组合拳下来,效果立竿见影。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达7465万吨,占进口总量的71%,巴西已取代美国成为我们最大的大豆来源国。而2024年从美国进口的约2200万吨大豆(占美国出口的43%),也已在后续政策调整中大幅减少,直至最近曝出,2025年5月开始,我国对美大豆订单降至为零。

如今,叠加关税等因素,美国大豆到岸成本已飙升至每吨776美元,而巴西大豆仅需约380美元。待南美铁路贯通,巴西大豆的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届时,美国豆农恐怕真的要永久性失去中国市场了。

有人会问,我们把宝押在巴西,会不会重蹈覆辙?对此,我们早有后手。中巴合作是涵盖资源采购、基建建设、金融结算(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全方位深度绑定模式,双方利益高度融合,可控性极强。

而且,我们并非“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同时也在与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合作。前不久,阿根廷总统米莱特意取消关税以促进对华大豆出口,把感觉“背刺”的特朗普幕僚气得够呛。因为美国刚答应要援助阿根廷,而阿根廷转头就把美国人给卖了——这说明,在国家实实在在的利益面前,所谓的“私谊”一文不值。

尾声

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大豆战争,表面是商业竞争,实则是国际秩序深刻变革的缩影。过去,美国凭借其军事、科技、金融的体系性霸权,让许多国家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敢怒不敢言。你不进口他的粮食,他就在芯片、美元支付体系上卡你脖子,甚至能把航母开到你家门口。

然而,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近年来,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发动全球贸易战以来,美国的霸权根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松动。

军事霸权方面,受制于成本上升、效率低下,一艘航母维修10个月都修不好;从阿富汗仓皇撤离的“喀布尔时刻”,更是成为其军事影响力衰退的标志。

金融霸权上,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凡危机必印钞”的模式,严重透支了美元信用,引发了全球性的信任危机。

正如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说的:美国霸权衰落的病根不在外部,而在自身。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福山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承认美国霸权时代已然终结,其未来影响力取决于解决国内问题的能力,而非外交上的强势。但一个悖论是,越是衰落的帝国,越倾向于通过对外扩张来转移内部矛盾。这点不得不防。

从中美贸易战的一轮轮交锋来看,从稀土到大豆,中国的反击愈发沉着强硬,甚至开始主动出击。2025年4月,美国刚宣布“对等关税”,中国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包括对大豆的精准管控,让特朗普的加税威胁反而先吓跌了美股。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2023年曾经发布报告说,中国在44项关键技术中的37项占据领先地位,且在10项技术中形成“垄断性优势”。以前很多人不信这类数据。但真相有可能是,两国实力可能早就已经实现攻守易形的根本性转变,容不得你信不信。

豆战这事告诉我们,霸权终有周期,生存与发展之道,终究在于自身的韧性与智慧。当中国人在巴西的土地上种“自家”豆子时,曾经说过“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的基辛格博士,如果看到今日的世界格局,不知又会作何感想?

来源:一个一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