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的湖南“三重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7 14:02 1

摘要: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正在上演一场关乎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深层次变革——2024年7月以来,湖南立足“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探索国家集中垦造耕地定向用于特定项目和地区落实占补平衡机制”,统筹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先期在岳阳市、常德市、张家界市

央广网长沙5月17日消息(记者黄珂岚 通讯员胡自轩)初夏时节,三湘大地,稻浪飘香,绿满田畴。洞庭湖区,成片秧苗长势喜人;湘中湘西山区,田间地头绿意盎然。

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正在上演一场关乎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深层次变革——2024年7月以来,湖南立足“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探索国家集中垦造耕地定向用于特定项目和地区落实占补平衡机制”,统筹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先期在岳阳市、常德市、张家界市、益阳市、娄底市5市开展试点。

从提出改革构想并试点实施至今,改革成效如何?2025年5月15日,全省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推进会在岳阳召开,标志着湖南进一步奏响既要耕地数量,也要耕地质量,还要耕地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三重奏”。

三湘大地,稻浪飘香(央广网发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供图)

破局之道:高位推动绘就改革蓝图

“过去防汛是防汛,造田是造田,现在是一套‘组合拳’。”在岳阳市君山区良心堡镇,种粮大户周大哥指着远处的1900亩示范田感慨,这片按照“以水定地以地配水”原则,通过配套实施涵闸泵站改造、渠道衬砌等排灌水利工程,实现地力跃升的耕地,预计亩均增产15%。

这一变化背后,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历时半年的“深谋远虑”——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探索国家集中垦造耕地定向用于特定项目和地区落实占补平衡机制”等要求,为耕地系统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会后,湖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经过密集调研和科学研判,审时度势作出了“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战略部署。

同年8月中旬,湖南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改革调研报告,明确将改革定位为“既是破解湖南现实难题的务实之举,更是关乎粮食安全、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策”。9月27日,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将其列入全省首批12项重点改革事项。

“综合看,这项改革还有利于推动土地要素科学配置,有利于优化现代农业布局,是未来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负责人表示。

2025年3月,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实施方案》,明确了协同推进汛旱并防与耕地开发复垦恢复,稳定耕地总量;协同推进汛旱并防与耕地改造,提升耕地质量;协同推进汛旱并防与耕地园地林地置换,优化耕地布局,逐步构建规划管控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项目统筹谋划机制、“以水定地”落实机制、资金多方筹措机制、耕地保护目标跨区域有偿调剂机制的“三大任务”“六大机制”,最终实现全省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布局更优化“三大目标”,为改革制定了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

协同之治:打破壁垒释放聚合效应

“过去水利部门修渠、农业农村部门造田、自然资源部门管地,现在是‘水跟着田走,田围着水转’。”在岳阳市华容县团洲乡,正在种田的彭阿姨指着一片提质改造后的农田欣喜介绍。她所在的团洲乡重点推进蓄滞洪区居民搬迁复垦与迁建安置,预计可新增耕地4467亩、林耕置换757亩、耕地提质改造5.1万亩的目标,实现防汛与护田双赢。

机制协同的魅力,在其他试点地方逐渐显现:常德创新建立规划统筹统管、项目联审联批、信息共建共享、资金协同协力机制、探索跨县域林地耕地置换“四建立一探索”机制。预计到2025年底,实现新增耕地1万亩、改造提质1万亩,耕地置换1千亩,耕作层剥离再利用10万立方米。

张家界通过集中办公和部门联审,梳理出林地置换、河道滩涂开发等5大类难点堵点问题,试点项目可实现“当年立项、当年施工、当年耕种”,年内全市试点项目预计新增耕地1万亩,提质改造4.1万亩,园、林、耕置换0.32万亩。

益阳探索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规划管控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项目联合会商机制、资金协同保障机制和耕地保护目标跨区域有偿调剂机制等六大机制,以清单化推进、全流程管理,做好多部门“揉合”文章。仅全市试点汛旱并防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就预期新增耕地3688亩。

娄底明确以“汛旱并防”为立足点,做好水利工程建设与耕地开发、耕地恢复、高标准农田建设、旱改水以及林耕置换“五个结合”,2025年结合改革试点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6.5万亩。

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成效也在逐步显现:截至2025年5月,全省铺排26个试点项目,已实施项目16个,预计新增耕地1.55万亩、新增水田0.49万亩、提质耕地24.07万亩、耕林置换0.31万亩、耕作层剥离1.22万立方。

解锁之钥:管理与科技融合破解协同置换难题

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不是汛期旱期的时间结合律,也不是耕地或其他地类的土地分配律,汛旱如何并防,耕地如何置换,考究的既是行政管理智慧,也是现代治理水平。

省级层面强管理:建立了由自然资源厅牵头、7家省直单位和5个试点市共同参与的省级联席会议机制。针对规划协同问题,省自然资源厅构建了“一张图”管理体系,省水利厅协同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与新增耕地,省林业局统筹推进林草湿荒普查与耕林置换,协调处理耕地、林地管理边界;针对资金协同问题,省财政厅安排1亿元奖补资金,用于试点地区新增优质耕地的奖补,重点支持改革成效突出的地区;针对项目协同问题,省发改委将汛旱并防纳入2025年重点建设项目名录,省交通运输厅统筹谋划交通和汛旱并防试点项目,省农业农村厅结合汛旱并防改革,积极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

地方试点推创新:岳阳坚持底图、标准、规划、平台“四统一”建设改革“一张图”,将各类改革项目实行全域落图,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平台管理,查明全市可新增耕地底数20万亩、旱改水潜力14万亩、林耕置换空间10万亩。推动耕保、林保规划融合,统筹将22万亩后备耕地和45万亩可恢复耕地退出林地管理。常德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创新开发“智汛耕云”功能模块,构建“事前规划审查、事中联审联批、事后动态监管”的项目全流程管理模式,真正实现规划不冲突、项目有引导、布局更优化。

改革催生活力,时间孕育果实。从洞庭湖畔到武陵雪峰深山,随着不断地新增耕地播下希望,提质田畴孕育丰收,湖南用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实践,奏响着既要耕地数量,也要耕地质量,还要耕地布局优化耕地保护“三重奏”,也在人与土地的深情对话中,谱写着“桃花源里可耕田”的新时代“田园牧歌”。

来源:央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