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爷爷是叶挺,他却把镜头对准了最不被看好的小人物,票房只有1800万,连热搜都没爬上去,可他却说:这才是我想留给中国的片子。
爷爷是叶挺,他却把镜头对准了最不被看好的小人物,票房只有1800万,连热搜都没爬上去,可他却说:这才是我想留给中国的片子。
去年金鸡奖提名名单出来,我第一眼就扫到《永不妥协》。
名字土,海报更土,灰扑扑一张脸,像地铁里被挤变形的我。
点进去看完,我半夜给哥们发语音:这导演疯了,拿拍将军的架势拍一个讨薪的电工。
叶大鹰,对,就是那个叶挺的孙子。
以前拍《红樱桃》拍《天安门》,局里给他铺红毯,预算随便填。
这回他悄咪咪凑了800万,一半还是儿子小川的彩礼钱,拍着拍着钱断了,他把家里老红木书桌卖了,现场发工资。
剧组人笑:导演卖祖产请我们吃盒饭,这盒饭得供起来。
片子讲的事小得不能再小:电厂改制,老工人被欠六个月工资,上访被打,最后只能站在塔吊上往下撒传单。
没枪战没爆炸,连眼泪都省着给。
可我看到一半就坐不住了,那电工穿的劳保鞋跟我爸同一款,鞋底开胶用铁丝捆三道。
我爹当年下岗,也这么捆过。
最狠的是结尾,钱还是没全要回来,电工把欠条折成纸船,放进厂里生锈的冷却池。
镜头怼着脸,他咧嘴笑,门牙缺一颗,像在说:日子烂到底,也只能这么过。
影院灯一亮,我旁边送外卖的小哥口罩都哭湿。
那一刻我明白,叶大鹰在偷换子弹:他把爷爷那辈的硝烟,换成了我们头顶的灰。
有人骂他消费苦难,他直接回怼:我拍的是我爸我叔我邻居,你管这叫消费?
直播里他胡子拉碴,T恤领口洗得透光,说爷爷当年带新四军冲封锁线,为的就是让后来人不必再拿枪,能站着讨回自己工钱。
说完补一句:当然,站着也讨不回,那就先记着。
今年四月,他去延安捐家书,媒体围着指挥刀转,他偏从兜里掏出一沓欠条复印件,说是拍片时工人给的,现在还有三张没兑现。
记者愣住,他笑笑:革命不是古董,得继续革命。
我在手机屏幕前骂了句脏话,转手把电影链接甩进家族群,平时只抢红包的叔伯罕见地回了一长串感叹号。
听说他正筹备《铁军往事》,局里让他用虚拟拍摄,他摇头,非要带演员去安徽踩泥巴,说新四军当年脚底板都是泡,现在演员也得先起泡。
立项会上他提唯一要求:别给我滤镜,伤疤就是伤疤,遮了就不疼了。
我算了下,他今年六十六,每年还啃两百天外景,微博骂神剧骂到被限流。
有人问他图啥,他甩出一句:爷爷把命留在天上,我得把命踩在地上。
话土得掉渣,却把我这个天天摸鱼混工资的社畜砸得睡不着。
电影下线那天,票房定格在1800万,片方发文感谢,他一个字没转,只默默发了张图:冷却池里漂着十几只纸船,远处天快亮了。
我盯着那图,忽然觉得欠条、纸船、灰头土脸的自己,原来在同一条水里漂着。
有人拍大片造梦,有人拿镜头讨债。
叶大鹰选了最笨的那条路,把爷爷的名头反着用:不借光,反而把光拧暗,让你看清暗里还有什么。
片子会过时,可那缺了门牙的笑,一时半会儿我忘不掉。
革命不是纪念馆里的玻璃柜,是冷却池里泡皱的纸船,是劳保鞋上那根铁丝,是孙子替爷爷把没打完的仗,换成一声不吭的跟拍。
来源:树洞悠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