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名彝族,我一直对铃铛舞非常感兴趣,这次特意来向苏老师请教。”10月6日,四川凉山的王女士和家人来到毕节市赫章县旅游,只为一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彝族铃铛舞的风采。
“作为一名彝族,我一直对铃铛舞非常感兴趣,这次特意来向苏老师请教。”10月6日,四川凉山的王女士和家人来到毕节市赫章县旅游,只为一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彝族铃铛舞的风采。
王女士口中的“苏老师”名叫苏万朝,是彝族铃铛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致力于彝族铃铛舞的传承与创新。经他巧妙改编,将传统舞具中的28颗铃铛精简为6个,使舞蹈更显轻快灵动,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彝族风格,也更适合推广与传播。
苏万朝在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村以那小学传承彝族铃铛舞。罗孝勇 摄
彝族铃铛舞,彝语称为“恳合呗”,是彝族传统祭祀舞蹈。舞者手持铜铃,以跃马扬鞭之姿,伴随清脆铃声变换队形,展现彝族群众的豪迈与热情。2008年,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文旅融合不断深入,彝族铃铛舞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游客体验彝族风情的重要载体。在赫章韭菜坪景区,篝火燃起,身着彝族盛装的舞者便踏着鼓点,带领游客围跳铃铛舞、共唱敬酒歌,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苏万朝向学徒和孩子们讲解彝族铃铛舞的来源。罗孝勇 摄
“游客可以穿上彝族服装加入舞队,在铃铛声中感受战马奔腾的豪迈。”韭菜坪景区负责人徐葵介绍。景区推出的《夜郎魂》舞台剧与篝火晚会,已成为游客必打卡的项目。“活动持续两个多月以来,每天参与人数达四五百人。”
国庆中秋长假,赫章县共接待游客14万人次。彝族铃铛舞以“非遗+旅游”的创新形式亮相景区,不仅成为假日文旅市场的爆款IP,更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非遗融入游客的记忆中。
铃铛舞《走进阿西里西》表演。彭静 摄
“我们将持续深化‘非遗+旅游’模式,规划建设彝族非遗街区,开发铃铛舞主题文创产品,推动非遗保护与乡村全面振兴同频共振,让千年古韵持续焕发时代光彩。”赫章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王浩波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星
一审 郑宇潇
二审 汪瑞梁
三审 李中迪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