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明工资没少拿,银行里的数字看着也没变,但就是觉得钱越来越不经花了。去年还能吃十顿的火锅钱,今年可能只够吃八顿了。
你有没有感觉,我们手里的钱,好像自带一个“漏气的阀门”?
明明工资没少拿,银行里的数字看着也没变,但就是觉得钱越来越不经花了。去年还能吃十顿的火锅钱,今年可能只够吃八顿了。
这种感觉,就叫“通货膨胀”。它就像一个小偷,每天都在悄悄地从你的钱包里拿走一点点钱。
我们普通人天天琢-磨着怎么“省钱”,怎么“存钱”,但富人,他们早就看透了这场游戏。他们思考的,从来不是如何“守住”钱,而是如何把钱,换成另一样东西,一样能跑赢通胀,甚至越放越值钱的东西。
今天,我就给你揭秘五个,有钱人早就偷偷买好,而且越放越值钱的“硬核资产”。它们才是对抗时间,对抗贬值的终极武器。
咱们先说第一个,也是最“正统”的一个,但恰恰是最多人有误解的——头部公司的股权。
一听到“股权”、“股票”,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炒股”,是“投机”,是“割韭菜”。觉得那玩意儿风险太大了,普通人碰都不能碰。
我得跟你说,这个想法,对,但也不全对。
如果你天天盯着屏幕上那些红红绿绿的线,追涨杀跌,梦想着一夜暴富,那确实是赌博,十赌九输。
但这不是富人玩股权的方式。
他们玩的,是另一个游戏,一个叫做“做时间的朋友”的游戏。
你看哈,通货膨胀的本质是什么?是市面上的钱变多了,钱“毛”了。但你想过没有,这些多出来的钱,最终会流向哪里?
大概率,会流向那些最能赚钱,最有定价权的公司手里。
什么意思?
比如,生产一瓶可乐,原材料成本涨了,人工成本也涨了。那可乐公司会怎么办?它会自己亏钱卖吗?不可能。它会把价格从3块,涨到3块5。
你发现没有,通货膨胀的成本,最终被它“转嫁”给了我们这些消费者。而公司的利润,可能不但没减少,反而因为商品总价的提升,变得更多了。
再比如,我们现在谁都离不开微信吧?我们每天在微信上聊天、支付、看文章。我们花在微信上的时间,就是腾讯这家公司的“流量”。这些流量,可以通过广告,通过游戏,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
只要我们这个社会还在发展,只要人们还需要社交,需要娱乐,腾讯的生意,就会一直进行下去。
所以,富人想得特别明白。他们知道,把大量的现金放在手里,就是在眼睁睁地看着它贬值。最聰明的方式,就是把这些“纸”,换成“一小部分”这个社会最优秀、最能赚钱的公司的“所有权”。
这就是股权的本质。
你买了茅台的股票,你就不再只是一个喝茅台的人,你成了茅台的“小股东”。只要中国人的酒桌文化还在,只要茅台的品牌还在,这家公司赚的钱,就有你的一份。你睡觉的时候,它的酒还在卖,它的钱还在赚。
你买了苹果的股票,你就不再只是一个用iPhone的人,你成了苹果的“小股东”。全世界几十亿人,每次购买苹果的产品,每次在App Store里消费,都在为你“打工”。
你看,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
他们不是在“炒”一个价格代码,他们是在“投资”一个时代的趋势,是在“拥有”一个国家最核心的商业资产。
他们买入的,是那种你闭着眼睛都知道,十年、二十年后,它大概率还活得很好,而且会活得更好的公司。这种公司的CEO,可能换了一任又一任,但它的商业模式,它的品牌护城河,已经强大到可以自我生长了。
然后呢?然后他们就拿着,不动了。
他们用最笨,也是最聪明的方法,去对抗通胀,分享社会发展的红利。
我们总羡慕巴菲特是“股神”。但你知道他做得最牛的一件事是什么吗?是他从1988年开始买入可口可乐的股票,一直拿到今天,一股都没卖。三十多年,翻了多少倍,已经算不清了。
这背后,不是什么复杂的技巧,而是一种极其深刻的认知:相信优秀的企业,能穿越经济周期,能战胜通货膨胀,能持续地为股东创造价值。
当然,我知道你会说,普通人哪有那个眼光,去选出这样的公司?
没错,这是个专业活儿。所以,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最简单、最省心的方式,不是自己下场去挑个股,而是去买那些代表一个国家核心资产的指数基金。比如A股的沪深300,美股的标普500。
你买入它,就相当于一键打包,买入了中国或美国,那几百家最头部的公司。你不需要去研究复杂的财报,你只需要相信,这个国家的经济,长期是向上的。
这可能是我们普通人,唯一一张能坐上“财富快车”的廉价站台票。
记住,别把股权当彩票,把它当成你和这个时代,一起成长的“船票”。你买的不是一串代码,你买的是未来。
2聊完了股权,咱们聊一个更“硬”的资产。这个东西,我们中国人感情最深,也最有争议。
它就是,核心地-段的房产和土地。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一谈到房子,就觉得“完了,泡沫太大了”,“已经是历史高点了”。
这个判断,在某些方面是对的。对于那些人口在流出,没有产业支撑的三四线城市,甚至是一些大城市的远郊区,房子确实已经回归了它的“居住属性”,甚至可能变成“负资产”。
但是,请你注意我前面说的那个限定词——“核心地段”。
这四个字,才是这个资产真正的“价值密码”。
你想想,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什么东西的价值,是始终坚挺,并且不断上涨的?
就是那些稀缺的土地资源。
一个城市,最中心的位置,是不会再增加的。北京的国贸,上海的陆家嘴,深圳的南山,它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是“稀缺”的。
而只要这个国家在发展,只要人们还向往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更多的工作机会,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口和资金,涌向这些最核心的城市,最核心的地段。
人越来越多,地却不会变多。那你说,附着在这片土地上的房子,它的价值,长期来看,会怎么样?
它可能短期会有波动,会受到政策的影响。但长期来看,它对标的,根本不是钢筋水泥的成本,而是这个城市的发展红利,和所有资源的“入场券”价格。
富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在全世界最核心的城市,买最好的房子?
他们真的是为了自己住吗?可能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原因。
更深层次的逻辑是,他们在用这种方式,“锚定”一个城市的顶级资源。
你在纽约曼哈顿有一套公寓,你锚定的,是华尔街的金融资源。你在加州帕罗奥图有一套房子,你锚定的,是硅谷的科技资源。你在北京西城区有一个小学区房,你锚定的,是全国最顶级的教育资源。
这些资源,本身就是抗通胀最强的“硬通货”。
通货膨胀,钱会变毛。但最好的学位,最好的医疗床位,永远是稀缺的,永远是有人愿意花大价钱来换的。
所以,核心地段的房产,它已经不完全是一个“居住产品”了,它更像是一种“金融产品”。它的价值,是由这个地段所能链接到的“资源稀缺性”来决定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看到,明明经济不景气,但某些城市的豪宅,价格却在不断地创出新高。
因为对于有钱人来说,当他们不知道该把钱放在哪里的时候,买入一个核心城市的、稀缺的、标志性的房产,几乎是一种“避险本能”。
他们不是在赌房价上涨,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为自己的财富,买一份对抗“不确定性”的保险。
当然,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现在想在顶级城市的核心地段买一套房子,门槛确实非常非常高了。
但理解这个逻辑,依然很重要。
它能帮助你在做你人生中最重要的这笔投资决策时,有一个更底层的判断标准。
如果你要在两个房子之间做选择,一个是在远郊,但面积很大,看起来很划算;另一个是在市中心,但面积小一些,总价也更高。
你应该怎么选?
如果你理解了“稀缺性”这个逻辑,你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因为那个远郊的大房子,未来可能会有无数个新的楼盘跟它竞争,它的“可替代性”太强了。
而那个市中心的小房子,它脚下的那片土地,是不可再生的。
记住,买房,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的是人口。而人口,永远会流向那些拥有最多、最好资源的“核心地段”。
3说完了股权和房产这两个“大块头”,我们来说一个更小众,也更“玄学”的资产。
那就是顶级的艺术品和收藏品。
比如,一幅毕加索的画,一块百达翡丽的古董表,或者一瓶82年的拉菲。
很多人会觉得,这不就是有钱人“吃饱了撑的”,搞出来的“击鼓传花”的游戏吗?一幅画,凭什么能卖几个亿?它有什么用?能吃还是能喝?
如果你只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去看,那它确实一文不值。
但这个世界上,很多最贵的东西,恰恰都是“无用”的。
它们的价值,不来自于“功能”,而来自于另外两个东西:“极度的稀缺性”和“人类的情感共识”。
先说“稀缺性”。
梵高一生就画了那么几百幅画,他已经去世了,不可能再画出新的了。这个供给量,是绝对“恒定”的,甚至是会因为意外损毁而减少的。
百达翡丽的某些限量款手表,全世界可能就那么几块。你想买,有钱都买不到,必须得在拍卖行里跟全世界的富豪去竞争。
这种“独一无二”,或者“极其有限”的属性,就决定了它天然具有对抗通胀的能力。
钱,是可以无限印的。但一幅《星空》,永远就只有那一幅。
再说“人类的情感共识”。
这个就有点“虚”了,但它才是最关键的。
为什么一幅画能成为“艺术品”?因为它凝聚了创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和才华,它在美学上,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人们看到它,会产生情感的共鸣。这种跨越文化,跨越时间的“共识”,是非常非常强大的。
当足够多的人,尤其是足够多有钱有话语权的人,都认为“这个东西是美的,是有价值的”,那它就真的“有价值”了。
它的价值,不再是一块画布和一些颜料的成本,而是全人类共同赋予它的“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
所以,顶级的艺术品和收藏品,它其实是一种“共识资产”。
它的价格,不取决于任何国家的央行,也不取决于任何公司的财报。它只取决于,相信它的人,还有多少。
而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对于“美”和“稀缺”的追求,是永恒的。
富人配置这类资产,除了财富传承和避税的考虑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理解,这是一种可以穿越国家、穿越政权、穿越货币体系的“硬通货”。
无论未来是美元霸权,还是人民币崛起,无论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幅毕加索的画,拿到任何一个国家,它都是被认可的。
它就像一种“文化芯片”,把人类的财富,以一种非常浓缩,非常便携的方式,储存了起来。
当然,这个领域的水非常非常深,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几乎没有参与的可能性。一不小心,就会买到赝品,或者买到一些根本没有“共识”的垃圾。
我把它讲出来,不是建议大家去买。
而是想通过它,让你理解一种更高维度的“价值思维”:
一个东西的价值,不一定来自于它的“实用性”,更可能来自于它的“稀缺性”和“共识强度”。
理解了这一点,你可能就会对接下来要说的第四样资产,有更深刻的认识。
4如果说前面三个,都还是比较“传统”的资产。那第四个,绝对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全新的,而且潜力无穷的资产。
它就是,数据和建立在数据之上的“个人品牌”。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数据怎么能算资产呢?它不就是一堆代码吗?
我跟你讲,在21世纪,数据,就是新的“石油”。
我们前面讲了,那些头部互联网公司为什么那么值钱?因为它们手里,掌握了我们数以亿计用户的“数据”。
你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搜索,每一次购买,每一次停留,都形成了你的“用户画像数据”。平台知道你喜欢什么,害怕什么,渴望什么。然后,它们就可以把这些数据,“卖”给广告商,进行精准的营销。
这是公司层面的“数据资产”。
但我想说的,是另一个层面——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数据资产”。
在今天,你写的每一篇文章,你拍的每一个视频,你发布的每一条有价值的观点,它们都不再是发出去就消失了。它们会沉淀在互联网上,变成你个人的“数字资产”。
这些“数字资产”,在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发酵,最终会为你塑造一个东西——“个人品牌”。
这个“个人品牌”,就是你在数字世界里的“身份”和“信任状”。
你想想,在过去,我们信任一个东西,靠的是什么?可能是央视打的广告,可能是某个大公司的背书。
但在未来,我们越来越信任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我们买东西,可能会去听李佳琦的推荐。我们学知识,可能会去看某个信赖的博主。
为什么?
因为这些人,通过持续不断地输出高质量的“数据内容”,在我们心里,建立起了“信任”。
而“信任”,就是这个时代最稀缺,也最值钱的“硬通-货”。
它比黄金还贵。
当一个人,拥有了足够多人的信任,他就拥有了强大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就可以被“资产化”。
比如,一个拥有100万垂直领域粉丝的博主,他可以接广告,可以卖自己的产品,可以做咨询服务。他的收入模式,会变得非常多元化。
最关键的是,这个“个人品牌资产”,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它不会像钱一样贬值。
恰恰相反,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你不断地创作和积累,变得越来越值钱。它有强大的“复利效应”。
你今天写的一篇文章,可能在未来五年,十年,还在持续地被人看到,还在为你带来新的关注者,新的机会。
而且,这个资产,是抗风险能力最强的。
你可能会失业,你的公司可能会倒闭,但你通过内容积累起来的“个人品牌”和粉丝的“信任”,是别人拿不走的。你可以带着这项资产,去到任何地方,东山再起。
所以,富人,或者说那些头脑最聪明的人,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早就在疯狂地布局自己的“个人品牌”了。你看那些企业家,马斯克、雷军,他们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发言?
他们是在打造自己的人设,是在积累自己的“影响力资产”。他们知道,这比单纯地打广告,要有效一万倍。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可能是这个时代,留给我们为数不多的,可以“白手起家”,去创造一项“指数级增长”资产的最好机会。
你不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你只需要投入你的时间和才华。
从今天开始,把你刷短视频,玩游戏的时间,分出一部分,用来“创造”属于你自己的“数字资产”。
去一个平台,比如知乎、小红书、B站,开始分享你最擅长,最热爱的东西。
哪怕一开始没人看,没关系。
你只要坚持下去,一年,两年,三年。当你的“数据资产”积累到一定程度,当你的“个人品牌”开始形成。
你会发现,你的人生,会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你不再只是被动地“出卖”自己的时间,你开始“拥有”一项越放越值钱的资产。
好了,我们终于来到最后一个,也是我认为,最最重要,最“底层”的一个资产。
前面我们说的所有东西,股权、房产、艺术品、个人品牌,它们都很重要。但是,驾驭这一切,发现这一切,并且守住这一切的,到底是什么?
是你自己的“认知”。
是你那颗,装在脖子上面的脑袋。
一个人的财富,永远不可能超越他的认知。
就算你靠运气,中了一张彩票,赚到了你认知范围以外的钱,这个社会,也有一百种方法,通过收割“认知税”的方式,把钱再收回去。
你为什么会把钱投到一看就是骗局的“P2P”里?因为你对金融风险的认知不够。你为什么会在牛市的顶点,借钱冲进股市?因为你对经济周期的认知不够。你为什么会花大量的钱,去买一些没用的消费品,而不是去投资我们前面说的那些资产?因为你对“资产”和“负债”的认知,是模糊的。
你亏掉的每一分钱,都是在为你认知上的“漏洞”,买单。
而反过来,你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某一个领域,认知变现的结果。
你之所以能买到一家好公司的股权,是因为你理解了它的商业模式。你之所以能选对一个城市的房产,是因为你理解了它的人口和产业趋势。你之所以能打造出个人品牌,是因为你理解了人性的需求和传播的规律。
所以,你看明白了吗?
这个世界上,最保值,最增值,回报率最高,而且永远不会贬值的资产,就是投资你自己的大脑。
因为钱,会因为通胀而贬值。公司,可能会因为竞争而倒闭。房子,可能会因为战乱而损毁。
但唯独,你学到的知识,你建立起来的思维模型,你对这个世界深刻的洞察,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从你身上夺走的。
它会跟-随你一辈子,在每一个关键的人生路口,帮你做出更正确的选择。
富人之所以能成为富人,最根本的,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少钱,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不断升级、不断迭代的“认知系统”。
他们会花大量的钱,大量的時間,去学习,去读书,去和比自己更牛的人交流。
他们买的不是书,不是课程。他们是在购买“更高维度的认知”,是在为自己的“大脑操作系统”,打上最新的“补丁”。
这笔投资,在短期内,看起来是没有任何“回报”的。
你花几百块买一本书,花几万块上一个课程,你不会立马就赚到钱。
但它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当下一个机会来临的时候,别人看到的是“风险”,是“看不懂”,而你,却能看到它背后的“逻辑”和“趋势”。
这一下,就拉开了人和人之间,最本质的差距。
所以,如果你真的为钱贬值而焦虑,我给你最最诚恳的一个建议就是:
从你的收入里,固定地拿出一部分,比如10%,雷打不动地,把它“投资”到你的认知提升上。
去买那些能让你“痛苦思考”的书,而不是让你“舒服娱乐”的书。去上那些能帮你建立“体系化知识”的课程,而不是那些只贩卖焦虑的“速成班”。去链接那些比你认知高一个层级的人,哪怕是付费,也要去跟他们吃一顿饭。
这笔投资,是全世界最划算的买卖。
它是在为你人生这条最长的“雪道”,积累最厚、最湿的“雪”。
好了,今天我们聊了五种真正能对抗贬值,越放越值钱的资产:头部公司的股权、核心地段的房产、顶级的艺术品、你自己的个人品牌,以及最终极的——你的认知。
它们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
但其实,它们背后指向的,是同一种思维方式: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与其天天盯着手机,为今天又跌了几个点而焦虑,不如抬起头,去思考一下,未来十年,二十年,什么东西,是这个社会真正稀缺的,是不会随着时间而磨损的。
把你的钱,你的时间,你的精力,这些最宝贵的资源,持续地,投入到那些“难,但正确”的事情上去。
时间,自然会成为你最好的朋友。
希望今天的视频,能成为你财富思维的一个“转折点”。
来源:财富情报局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