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北京以首善标准服务保障15场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4 21:34 1

摘要:▲10月1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际交往中心专场。市委外办市政府外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务和数据局、朝阳区、北辰集团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

▲10月1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际交往中心专场。市委外办市政府外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务和数据局、朝阳区、北辰集团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隗斌主持。

北京市委外办市政府外办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冯剑:

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光荣使命,是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战略选择,也是北京落实“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履行“四个服务”基本职责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北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决履行大国首都责任,以首善标准成功服务保障了15场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累计接待国宾和重要外宾近2万人次,规划布局了78个设施项目,新设外资企业超过8000家,累计布局国际学校100余所,启用国际医疗试点机构18家,城市国际化环境显著改善,首都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上个月刚刚发布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5》,北京排名全球第6,连续3年在中国参评城市中保持第一。下面,从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十四五”时期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是元首外交服务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北京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承载地和元首外交的首要舞台。我们始终将服务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外交议程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在全国首创建立元首外交综合服务保障机制,持续健全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长效机制,按照“平会结合”原则推进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会务服务、礼宾接待、城市运行、环境保障、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水平,持续擦亮“北京服务”金字招牌。圆满完成北京冬奥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得到国内外与会嘉宾的高度赞誉。深入挖掘首都厚重文化底蕴和创新科技成果,建设“参访北京”外事接待资源体系,456个接待点位全方位、多角度向来访外宾展现新时代首都发展成就。

二是国际交往承载能力实现新突破。“十四五”时期,持续优化“一核、两轴、多板块”国际交往空间格局,加快推进重点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交往综合承载能力。出台《北京国际交往中心规划实施指引》,明确承载国际交往功能的重点街区289个、重点乡镇14个、重点优化设施66处、规划新建设施15处,推动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体系不断向基层延伸。天安门地区、中南海周边等传统国事活动重点区域专项整治稳步推进,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的国际交往功能实现提升,结合中轴线申遗保护,持续完善中轴线及其延长线国际交往功能,天坛、正阳门、先农坛等历史文化遗产外事活动场景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第一、二、三使馆区综合整治和第四使馆区规划建设扎实推进。高标准推进重大设施项目建设,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雁柏山庄、栖湖饭店、记者之家建成投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首都国际会展中心开门迎展,全市室内展览总面积较“十三五”时期翻了近一番。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文化设施外交外事活动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国际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北京“双枢纽”机场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国际门户开放引领功能进一步强化。

三是高水平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加速释放国际交往中心蕴含的经济能量,下大力气搭平台、畅渠道、聚资源,将对外资源渠道优势转化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着力打造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不断提升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北京文化论坛的国际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平台”活动4次发表视频致辞、7次致贺信,引发国内外热烈反响。积极探索具有国别特色的开放实践,支持北京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做大做强,累计引入外资及关联企业286家。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国际科技及产业交流活动成果丰硕。用好国家出入境政策红利,加快恢复国际跨境人员往来,2024年北京“双枢纽”机场国际及地区航点数量超过120个,北京口岸全年入出境外籍人员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25%,全年接待入境外籍游客321万人次,同比增长188%。制定出台国际组织落户便利化措施,全球服务贸易联盟、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构落户北京,设立全国首个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在京登记落户国际组织数量增至127家,较“十三五”末增长了32%。精心策划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北京之夜”等品牌国际性活动,每年组织重要外事活动超过300场,推动阿斯利康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德勤大学等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外资项目落地。在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271家,外资研发总部279家,外资企业总量超3.5万家。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达47家,连续13年居全球城市榜首。

四是拓展国际“朋友圈”取得新成效。积极巩固老朋友、广交新朋友,为服务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贡献首都力量。持续拓展对外交往渠道,提升对外交往质效,市区两级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增至287个,形成了遍布全球的国际“朋友圈”,北京市荣获2024年“国际友好城市杰出贡献奖”。在疫情期间,北京与这些好朋友、好伙伴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先后向27个国家55个城市和地区捐赠物资,同44个国家83个城市开展抗疫合作,共同筑牢抗击疫情的全球防线。精心打造“北京日”“北京周”等境外活动品牌,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架起了民心相通、交流互鉴的“连心桥”。支持人民团体、社会组织、高校、企业、媒体、智库等各类主体参与民间外交,进一步厚植中外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密切与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城市20”、宜可城等国际组织联系,参与会议议题设置和标准规则制定,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塑造力。支持在京近700家全国性行业商会协会开展对外交往,北京社会组织积极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金砖国家民间社会组织论坛、二十国集团民间社会会议等多边活动,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咨商地位的民间主体累计达26家。

五是城市国际化环境实现新提升。国际交往中心是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促进人员往来、要素流动、文明交流是其中的应有之义。近年来,积极筑巢引凤、开渠引水,优化城市国际化环境,让北京成为“近悦远来”的魅力之都。出台《北京城市国际化服务工作方案》,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推出优化支付服务便利化措施,编制《境外初次来京人员城市服务指南》《外国人入境及居留指南》《外国人游北京攻略》。设立“北京服务”机场服务点,为外籍人士提供20余项高频便利服务。发布“BEIJING PASS”实现交通出行、景区购票、商超购物“一卡通行”,开通地铁外卡全球“五大卡”拍卡过闸,推出银行卡和通信卡“两卡”融合产品,有效打通了支付、交通、通信等小微堵点。推动外籍人才“两证联办”全覆盖,外国人永居证在20余个领域实现便利化应用,率先实现外资企业开办“全程网办”,发布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首次实现职业资格中外双向互认。颁布《北京市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条例》,上线北京国际版门户网站和英文版微信公众号,编制北京市英文地图,全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准确率超过99%。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外籍人士在京经商、学习、旅游的便利性持续提升。

回顾“十四五”时期取得的成绩,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些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中央部门的指导支持,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全市全体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十五五”时期,我们将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持续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做出新的贡献。

记者提问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刚才讲了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过去5年的成绩。那么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下一阶段,特别是“十五五”期间还要在哪些方面要重点发力呢?

北京市委外办市政府外办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冯剑:

“十五五”时期是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聚焦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总体目标,坚持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两条主线,牢牢扭住功能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两大抓手,持续完善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体系,当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地方排头兵和服务国家国际交往的领头雁,为新时代首都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主要聚焦以下五方面。

一是更加注重服务国家国际交往。强化空间保障、服务提升和科技赋能,高标准做好高级别外交外事活动综合服务保障,更好满足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国际交往需要。

二是更加注重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深刻把握全球经济格局演变形势,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高水平“引进来”和高质量“走出去”相互促进,大力引聚跨国企业、国际组织、国际会展等高端要素,用好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进一步提升资源融通配置能力。

三是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优化提升“双枢纽”机场设施和服务,持续建设便利化涉外服务体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国际化城市环境,让中外居民共享城市国际化发展成果,切实增强广大市民和在京、访京国际友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是更加注重彰显大国首都国际风范。挖掘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前沿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友好城市渠道、民间外交主体等,立体化塑造城市形象,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全面提升北京城市魅力、国际吸引力和全球影响力。

五是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积极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将安全发展贯穿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全过程各环节,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