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雨水再多再大,停雨第二天我照样能下地耕种。这个发现让我十多年的种地生涯变得轻松不少。其实刚开始种地时,我也和大多数乡亲一样,总觉得雨后至少要等三五天才能下地干活。直到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彻底改变了这个想法。
雨水再多再大,停雨第二天我照样能下地耕种。这个发现让我十多年的种地生涯变得轻松不少。其实刚开始种地时,我也和大多数乡亲一样,总觉得雨后至少要等三五天才能下地干活。直到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彻底改变了这个想法。
那是个七月的午后,刚下过一场暴雨。我在地头遇到邻村的老张,他正准备下地播种。我当时还劝他:"地这么湿,种子下去不得烂掉?"老张却笑着说:"你试试就知道,我这块地明天就能种。"将信将疑的我,第二天特意去看了他的地,果然已经有人在整地了。这件事让我开始琢磨其中的门道。
土壤改良有诀窍
我们这块地原本是黏性很重的黄泥土。刚开始种地时,只要下一场中雨,至少要等四五天才能下地。后来我试着在土里掺入细沙和腐熟的农家肥。第一年效果不明显,坚持三年后,土壤明显变得疏松。现在即使下大雨,雨水也能快速渗透,不会在地表形成积水。
具体做法是:每年秋收后,每亩地撒2-3车细沙(约5立方米),再施入3-4吨腐熟的牲畜粪便。用旋耕机深耕20厘米,让改良材料与土壤充分混合。记住一定要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否则容易烧苗。
我在地块四周开挖了宽30厘米、深40厘米的排水沟。这些排水沟看似简单,实则很有讲究。沟底要保持一定坡度,让水能自然流向低洼处。雨季来临前,一定要清理沟内的杂草和淤泥。去年夏天连续降雨,多亏这些排水沟,我的地块基本没有积水。
经过长期观察,我发现雨后耕种的黄金时间是土壤含水量在60%-70%之间。这个湿度怎么判断?其实有个土办法:抓一把土,能捏成团,轻轻一碰就散开,这个时候正合适。太湿会板结,太干又费劲。
不同的作物对土壤湿度的要求也不同。比如青菜、白菜这类叶菜,对湿度要求较高,可以适当早种;而豆角、黄瓜这类果蔬,最好等土壤再干一些再种。我一般会分区种植,根据作物特性安排下地时间。
记得前年,我把这些方法教给同村的李大哥。他半信半疑地试了一年,现在也成了"雨后即种"的践行者。去年他种的两茬青菜,都比往年提前了一周上市,卖了个好价钱。
这些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种地不能光靠老传统,要多观察、多尝试。现在,我还学会了在雨前用秸秆覆盖作物行间,这样既能减轻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又能保墒。等雨停了,把秸秆拨到一边,地很快就能耕种了。
其实,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大田种植,就是家里的小菜园也一样管用。我媳妇在院角开辟的小菜地,就是按照这个方法打理的,随时都能种,天天有新鲜菜吃。
种地这件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关键是要读懂土地的语言,明白它的需求。就像老话说的:"地不负人",只要我们用心对待,土地总会给我们最好的回报。
来源:园园说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