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熊猫“让路”,卧龙居民吃上生态饭丨2025四川环保世纪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4 20:22 1

摘要:10月13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内,大熊猫“福宝”正在圈舍中酣睡,不远处,另一只大熊猫抱着翠绿的竹子大快朵颐,引得围观人群纷纷举起手机,定格这憨态可掬的瞬间。

川观新闻记者 张蒙 文/图

10月13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内,大熊猫“福宝”正在圈舍中酣睡,不远处,另一只大熊猫抱着翠绿的竹子大快朵颐,引得围观人群纷纷举起手机,定格这憨态可掬的瞬间。

10月13日至17日,2025四川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团走进四川雅安、眉山与阿坝州,围绕“共同守护熊猫家园”主题开展集中采访报道。首站抵达的,正是位于阿坝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与大熊猫国家公园邓生保护站。从这片充满生机的熊猫栖息地出发,探寻这里生态保护的故事。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

从“砍树人”到“护林人”,居民们主动守护绿水青山

“自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以来,卧龙片区最大的变化,就是老百姓的保护参与度越来越高。”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办公室副主任金群明坦言。

他进一步解释道,过去,当地居民靠山吃山,砍树烧柴是常态。而如今,村民们把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接待来自成都、重庆等周边城市的避暑游客,短短两个月,一户家庭就能有数万元的收入。

不仅如此,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们也身兼两职,上班时投身生态保护,休假回家便经营蜂蜜养殖,在守护自然的同时,找到了增收的新路径。

这样的改变,与二十年前截然不同。金群明回忆,过去村民煮饭、养猪都要上山砍伐树木当柴火,山林资源不断消耗;而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磁炉、电冰箱等现代电气化设备,不仅不再砍树,还会主动制止破坏行为。

为了让保护更长效,卧龙特区、保护区管理局推出“一户护一片林”政策,给每户家庭发放年度管护金,若责任区内出现猎套、人为破坏等情况,便会扣除管护金。

“环境好了,游客多了,生意火了,收入高了,老百姓真正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也更愿意投身保护了。”金群明说,这便是卧龙片区生态多样性提升的缩影,更是全民参与保护的生动写照。

据了解,卧龙拥有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有野生大熊猫149只,占四川片区近1/9,耿达中华大熊猫苑和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有常年人工圈养和野化大熊猫100余只,随着野外科研不断取得新成绩,正在向“大熊猫+雪豹”双旗舰物种保护区努力。

大熊猫福宝正在酣睡。

人退动物进,保护的最佳状态是“不打扰”

下一站,采访团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邓生保护站,原始森林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

“我们的生态体验基地主要让大家近距离接触自然,直观感受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后生态的变化。”该保护站副站长杨帆介绍,如今野生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多,关注生态保护的人也日益增加。“我们会和游客们沟通,也会分享保护工作,让更多人理解守护自然的意义。”

邓生沟生态体验基地。

邓生保护站辖区面积达7.7万余公顷,是大熊猫、雪豹、小熊猫、四川羚牛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站内设有自然教育宣教中心和三条野外体验路线,每年吸引不少学生和公众前来参与自然研学。

“这里是中国雪豹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但我工作这么久,也只见过4次大熊猫,从未亲眼见过雪豹。”杨帆说,雪豹作为猫科动物,生存能力极强,也十分警惕,这正体现了野生动物与人类“保持距离”的生存智慧。

在杨帆看来,保护野生动物的最佳状态,就是“人退动物进”,“尽量不干扰它们的生活,让它们在自然里惬意生存,这才是最好的守护。”

目前,邓生保护站对人员活动有着严格把控,核心管护区严禁进入,一般管护区可适度开放供全民体验。“但我们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监测技术的升级、生态修复的深化,这些都需要持续努力,让生态环境更好,让大熊猫的栖息地更完整。”杨帆说。

来源:川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