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上海话讲!”长宁区图书馆多功能厅里,数百名观众异口同声的回应震得屋顶发麻。2月26日下午,70岁的王汝刚刚走上讲台,一句“想听上海话还是普通话”的发问,就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这场题为《海派滑稽前世今生》的讲座,不仅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挤满了踮脚聆听的观众,
“用上海话讲!”长宁区图书馆多功能厅里,数百名观众异口同声的回应震得屋顶发麻。2月26日下午,70岁的王汝刚刚走上讲台,一句“想听上海话还是普通话”的发问,就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这场题为《海派滑稽前世今生》的讲座,不仅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挤满了踮脚聆听的观众,老艺术家与上海观众的双向奔赴,在笑声里写满了城市文化的温度。
开场即高潮:一句上海话,拉满老上海回忆杀
下午两点的图书馆,比早高峰的地铁还要热闹。提前一小时赶来的张阿姨攥着《七十二家房客》的旧海报,特意穿了印有“大世界”字样的复古衬衫;年轻白领小李带着录音笔,说是要录给远在国外的爷爷听;还有祖孙三代同来的家庭,小朋友被长辈按着学喊“王老师好”,场面温馨又热闹。
当王汝刚身着深蓝色中山装亮相,全场掌声足足持续了半分钟。“阿拉滑稽戏,从来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一开口,熟悉的沪语腔调就让观众瞬间“入戏”。没有刻板的理论堆砌,他从杭州木鱼店少爷杜宝林讲起,说这位“小热昏”鼻祖如何用一人一嘴一张报说唱新闻,把市井百态变成笑料[__LINK_ICON]。讲到兴起时,他突然模仿起杜宝林的叫卖腔:“梨膏糖来——包治百病哦!”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台下笑得前仰后合,有老观众跟着念叨:“这味道,和小时候在城隍庙听的一模一样!”
互动环节更是精彩。有观众问“滑稽戏和独脚戏有啥区别”,王汝刚拿起桌上的水杯举例:“独脚戏是一人挑大梁,像这杯水,全靠自己撑着;滑稽戏是群戏,就像一桌子菜,要荤素搭配才好吃。”通俗的比喻配上夸张的手势,连小朋友都听得频频点头。
讲历史带“画面”:从泰斗往事到亲身经历,全是独家记忆
王汝刚的讲座像一部生动的海派滑稽“纪录片”,那些教科书上看不到的细节,在他口中变得鲜活立体。说起滑稽泰斗杨华生、张樵侬等人组建上海大公滑稽剧团的往事,他眼神里满是敬佩:“当年前辈们凑钱买戏服,冬天穿着单衣排戏,就为了让上海人能笑一笑。”讲到激动处,他还现场哼唱了几句《七十二家房客》的经典台词,醇厚的唱腔里藏着对前辈的敬意。
最打动人的是他的亲身经历。1980年代,王汝刚和搭档李九松在常熟接替杨华生、绿杨主演《假夫假妻》,临上场前他紧张得手心冒汗,杨华生拍着他的肩膀说:“记住,滑稽戏的根在台下,观众笑了,戏就成了。”这句话他记了四十年,如今讲给现场观众听,不少老戏迷红了眼眶:“当年就是看这出戏认识的王老师,一晃几十年了。”
他还透露了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2018年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与青艺滑稽剧团合并重组,成立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时,他特意把前辈们的戏服、剧本整理归档,“这些不是旧东西,是滑稽戏的魂”[__LINK_ICON]。从“老牌滑稽”王无能,到“潮流滑稽”刘春山,再到如今的年轻演员,一条清晰的传承脉络在笑声中徐徐展开。
谈传承见真章:“上海话不丢,滑稽戏就不会走”
笑声背后,更藏着老艺术家对传承的深思。讲到海派滑稽的现状,王汝刚收起了笑容:“以前上海各大游乐场、电台里,滑稽艺人最多时有100多档,现在能挑大梁的年轻人少了。”但他话锋一转,又露出了乐观的神色:“好在我们在做培训,和戏校合作办班,从基本功教起,总会有人接棒。”
上海话的传承是他最牵挂的事。“有次去学校演出,问小朋友‘噱头’是什么意思,没一个能答上来”,王汝刚的语气里带着遗憾,但很快又被希望取代,“所以我常说,多和家里老人讲上海话,多带孩子看滑稽戏,这不是怀旧,是守着我们的城市文化。”他现场教观众念沪语绕口令“红凤凰、粉凤凰”,大人小孩跟着念叨,错漏百出的发音引得全场大笑,笑声里藏着文化延续的力量。
讲座尾声,他展示了年轻演员的排练视频: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模仿姚慕双、周柏春的经典片段,虽然青涩却有模有样。“你们看,只要有人愿意学,滑稽戏就不会老”,王汝刚的话刚落,全场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离场仍意犹未尽:签名到手软,约定“剧场再见”
讲座结束后,观众们围在台前不肯散去。王汝刚耐心地为每个人签名,接过张阿姨珍藏的旧戏票时,他特意写下“难忘当年笑声”;给小朋友签名时,又画了个笑脸,叮嘱“多讲上海话哦”。有观众递上自己写的滑稽戏剧本,他认真翻看,还留下联系方式:“改好了我帮你看看。”
直到傍晚六点,最后一位观众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人在社交平台晒出合影,配文:“王老师的讲座比看滑稽戏还过瘾,既笑出了眼泪,又懂了上海话的珍贵”;还有人发起“寻找上海滑稽新观众”的话题,半天就收获上千条讨论。
走出图书馆时,王汝刚被晚风掀起了鬓角的白发。他回头望了望亮着灯的展厅,那里正陈列着滑稽戏的老道具。正如他在讲座里说的:“海派滑稽的前世在前辈的汗水里,今生在我们的笑声里,来世就在年轻人的热爱里。”这场长宁之约,不仅讲透了一门艺术的过往,更播下了传承的种子——毕竟,只要上海话的笑声还在,海派滑稽就永远不会落幕。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