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香四溢产业兴——在临夏花椒主产区探寻当地花椒产业破局之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4 20:08 1

摘要:临夏州种植花椒历史久远,作为全国花椒主产区之一,积石山、临夏、东乡、永靖等四个县连片种植面积51.26万亩。多年来,花椒一直是沿刘家峡库区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积石山县银川镇椒农采摘花椒。(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摄

金秋时节,积石山县银川镇胡李村村民鲁永基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打理花椒树,拉枝、修剪,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今年花椒品质好、收购价高,估计能卖4万多元。”鲁永基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

临夏州种植花椒历史久远,作为全国花椒主产区之一,积石山、临夏、东乡、永靖等四个县连片种植面积51.26万亩。多年来,花椒一直是沿刘家峡库区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近年来,受到市场供需关系、产品质量标准不一、采收成本高等因素影响,花椒“销售难”问题突出,为花椒产业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

建设优质种植基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临夏花椒”品牌……去年以来,临夏州委、州政府出台若干措施,打出“组合拳”,推进花椒产业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智能化建设,推动花椒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一系列政策赋能下,今年,临夏州花椒产量1.28万吨,较2024年增长40.9%。

近日,记者走进临夏花椒主产区,探寻这项富民产业的破局之路。

由 “量” 到 “质” 跃升

金秋九月,临夏县莲花镇鲁家村的五女山上,花椒树遍布沟壑梁峁,椒香弥漫山野。

“你看这些花椒树叶厚枝壮,要比去年长势好许多。”望着眼前一片片翠绿的花椒树,临夏县五里坡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鲁孝周欣喜地说,“今年虽然受到霜冻影响,但产量没有下降。我们合作社的170亩花椒产量有3.12万斤,好品质的花椒一斤能卖到50元,比去年翻了一倍。”

鲁孝周种植花椒30多年,从刚开始在田埂荒山上零星种植,再到后来成立合作社开展规模化种植,他见证了临夏花椒产业的发展壮大。

“今年的花椒颗粒大,色泽艳,一点儿不愁卖。”采访中,椒农们对花椒品质称赞不绝。

鲁孝周介绍花椒树长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虎摄

这背后是临夏州构建的产业提升体系。去年以来,临夏州在花椒主产区建成5000亩州级花椒高标准生产基地2个、3000亩县级花椒高标准生产基地2个。今年,当地又投资7800万元实施3万亩花椒低效林提质增效和6000亩高标准出口型基地建设项目,推动花椒产业强基地建设。

“我们州县林草部门依托千名科技人员,在花椒主产区开展整形修剪、土壤改良、品种更新、病虫害防治,并为椒农提供技术培训,累计培训椒农1.1万人次。”临夏州林草局副局长曹孝文告诉记者,椒农逐渐树立起科学种植的意识,田间管理由粗放型转变为精细化,花椒实现由“量”到“质”的跃升。

与此同时,临夏州还引进重庆江津先锋花椒城有限公司及其专业技术团队,建设花椒良种繁育基地、花椒产业社会化服务中心、镇村两级管理站点,为花椒产业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服务保障。

记者在鲁家村实施的高标准出口型花椒基地看到,每棵花椒树上挂着一块块粘虫板,上面粘着蚜虫等害虫。鲁孝周说:“这只是看得见的一些变化,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还使用无人机播撒肥料和农药,利用生物肥提升土壤肥力,通过改种矮化品种花椒降低人工采摘成本。”

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

走进积石山县建平花椒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车间,工作人员操作着色选机和X光机。花椒经过烘干、去子、切芭、筛选等流程,被加工成初级产品,经过包装存储在冷库。

建平花椒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在当地政策的扶持下,经过数年发展,吸引了60多户椒农入社,成为临夏州从事花椒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头合作社。

临夏花椒以其色艳味麻深受市场认可。图片由临夏州林草局提供

去年,临夏州委、州政府落实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临夏县、积石山县花椒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一批标准化厂房、加工车间、花椒冷藏保鲜库。同时,购置色选机、烘干机、加工生产线,提升产品附加值。

就在此时,建平花椒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借助政策东风,升级了加工设备。“相较老设备,新设备筛选的效果和加工效率大幅提升。”合作社负责人李建平说。

“我们合作社不仅种植了500亩花椒,还收购周边群众的花椒,经过初级加工,再销往重庆、四川、山东等地。”李建平告诉记者,良好的品质是花椒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合作社向社员定期提供技术指导、农资化肥、改良品种等服务,从而确保花椒品质稳定。

合作社的蓬勃发展,不仅助推临夏花椒走向全国,更通过示范带动,引导椒农开展标准化种植,提高了花椒品质。

近年来,临夏州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促进产加销主体抱团发展;同时,落实优惠政策,引导种植大户、家庭林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服务商与椒农组建花椒股份专业合作社,提升产业化水平。

过去,由于生产环节的“小散弱”制约了花椒产业的发展,难以形成稳定的市场竞争力;如今,随着众多花椒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具备了冲击更广阔市场的“硬实力”。

建平花椒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升级的花椒加工设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虎摄

从“土特产”变“金名片”

临夏花椒以其麻味重、香气浓、出油率高而著称,深受客商认可,但酒香也怕巷子深。近年来,随着当地竭力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实现了从“土特产”到“金名片”的蝶变。

在临夏县莲花镇的诚惠花椒交易市场,一袋袋加工好的花椒整齐码放在仓库,袋子中心位置印着的“临夏花椒”格外醒目。

莲花镇是临夏州最大的花椒集散中心,每年花椒丰收季,各地客商聚集在这里收购当地花椒。交易市场负责人鲁利平介绍:“今年花椒还未采摘时,就接到了重庆、河南、四川等地新老客商的订单,现在已经卖出了60吨花椒。”

临夏州连续两年举办中国·临夏花椒产销对接大会,打响了临夏花椒的知名度。今年大会上,20多家企业认购花椒580万斤、金额达1.8亿元。

同时,临夏州有关部门积极申报“临夏花椒”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建自己的子品牌。曹孝文说:“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一系列品牌推广活动密集展开: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开通临夏花椒独立门户网站、将临夏花椒纳入全国花椒价格指数检测体系……临夏花椒的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升。”

临夏州举办中国·临夏花椒产销对接大会。(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虎摄

为多维度、深层次拓宽销售渠道,临夏州与四川、云南、重庆三地的花椒集散交易市场建立商贸流通机制,积石山县政府与重庆市花椒企业签约建设总投资2.5亿元的西北花椒集散中心,积石山县和临夏县的合作社与重庆、山东出口型企业合作打通出口通道,展现出了临夏花椒产业的无限潜力。

数据显示,今年,临夏花椒销售收入预计达8.7亿元;花椒产业综合产值达9.28亿元,较去年增长80.2%。

从山野沟峁的点点椒红,到香飘四海的“金字招牌”,临夏州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一棵棵花椒树真正成为强州富民的“摇钱树”。夏花椒的破局之路,是一条从生产端、加工端到市场端协同发力的全产业链升级之路,更是临夏州立足资源禀赋、做强特色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虎

来源:观澜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