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芯”事:“IC设计重镇”要造全链生态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19:23 1

摘要:9月30日,珠海越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越亚半导体”)深交所创业板IPO获受理。在同一天,珠海宝丰堂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丰堂”)首次递表港交所。

全球半导体市场正迎来一轮由AI驱动的强劲复苏。

9月30日,珠海越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越亚半导体”)深交所创业板IPO获受理。在同一天,珠海宝丰堂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丰堂”)首次递表港交所。

伴随全球AI浪潮叠加国产替代浪潮,今年8月,由“中国芯之父”邓中翰掌舵的广东中星微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星微技术”)也启动科创板上市进程。携其在AI芯片领域的最新突破,再度“闯关”资本市场。

这一波集中的上市行动,发生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从低谷中复苏,由AI驱动重返增长轨道的关键时刻。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预测,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超过11%,达到7009亿美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向来有着“IC设计重镇”之称的珠海,也迎来半导体产业的新转折点,围绕AI芯片,在半导体设备、先进封装和前沿芯片设计等关键产业链环节布局。​

珠海半导体企业迎来“上市潮”

此次珠海半导体企业上市潮中的三家企业——宝丰堂、越亚半导体和中星微技术,各自占据了产业链的不同关键位置,它们的IPO之路,清晰地勾勒出珠海半导体产业的多元发展方向。

等离子处理是芯片和PCB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工艺,长期以来由海外厂商主导。深耕等离子处理设备近二十年,宝丰堂成功跻身中国PCB等离子除胶渣设备市场前三名。其上市之路,是珠海在半导体上游设备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并走向全球的缩影。

根据其招股书,宝丰堂的业务已从PCB领域延伸至技术要求更高的半导体制造,产品覆盖干法去胶、干法刻蚀及先进封装等环节。财务数据显示,公司正处于高速成长期,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利润更是实现同比翻倍增长。尤为亮眼的是其海外市场的强劲扩张,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已接近50%,显示出其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如果说宝丰堂代表了珠海在产业上游的突破,那么越亚半导体则是在“中下游”先进封装领域的代表龙头。

在后摩尔定律时代,先进封装技术成为延续芯片性能提升的关键路径。越亚半导体是国内最早实现“无芯”(Coreless)封装载板量产的企业,其技术广泛应用于射频前端、高性能计算、电源管理等领域。其客户名单覆盖了众多国内外顶尖的芯片设计和封测大厂。

此次冲击创业板,越亚计划募集超过12亿元资金,主要投向“面向AI领域的高效能嵌埋封装模组扩产项目”。这一募投方向精准地契合了当前最火热的AI算力市场,也凸显了越亚在先进封装技术上的前瞻布局。​

另一冲刺IPO的珠海企业中星微技术,创造了AI芯片的独特赛道,颇富传奇色彩。此次中星微技术选择在科创板启动上市进程,被市场解读为一次“王者归来”。其创始人邓中翰是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曾带领中星微电子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芯片公司,创造了“星光一号”的辉煌。​

当年,邓中翰决定将新事业的重心从北京南迁时,目光落在芯片创业氛围浓厚的横琴。中星微技术CEO张韵东当初与邓中翰一起从硅谷回国,并创建公司。

邓中翰表示,“经过多次迭代,我们基于自研XPU架构的新一代AI芯片‘星光智能五号’,是首款能够单芯片同时运行通用语言大模型和视觉大模型的嵌入式AI芯片,可构建具有‘万物识别’能力和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本地化智能体。”

一场坚决的补链行动

珠海半导体企业的集体上市冲刺,可以视作是珠海从“设计一条腿”到“全链生态圈”的一次突围。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先看清珠海在中国半导体版图中的位置,以及它正在经历一场怎样的深刻变革。

长期以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形成了三大集聚地: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产业链最完整,2024年产值已破3000亿元;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依托顶尖科研实力,在设计和设备领域优势明显;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市场化程度最高,2023年营收已超2100亿元,设计业规模全国第一。​

在这些巨头身边,珠海像一个“特长生”。它的传统优势非常突出,但也显得“偏科”。

根据2024年的数据,珠海集成电路产业主营收入为194.95亿元,其中设计业就占了135亿元,占比高达69.2%。这一规模使其稳居全国前十、广东省第二,仅次于深圳。这里诞生了杰理科技、全志科技、炬芯科技等一批在消费电子细分市场占据全球领先地位的“隐形冠军”。​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产业链的“头重脚轻”。2024年,珠海的生产制造和封测环节的销售收入分别仅有4.64亿元和1.48亿元,加起来不到总盘子的4%。这种结构性失衡,意味着本地设计的芯片,绝大部分要拿到外地去制造和封装,产业链的韧性和附加值都大打折扣。​

正是为了改变这种“一条腿走路”的局面,珠海近年来开启了一场坚决的“补链”行动。

图源:图虫

在先进封装方面,2024年底,天成先进半导体投资的12英寸晶圆级TSV立体集成生产线在珠海投产,一举填补了本地在高端晶圆级封测领域的空白。这与越亚半导体在封装基板上的领先地位形成互补,珠海在先进封装这个高价值环节的版图瞬间变得立体。​

而在补齐上游材料方面,2024年11月,总投资约100亿元的奕源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在珠海金湾区动工。该项目由奕斯伟集团主导,聚焦合成石英部件、碳化硅功率模组载板等关键半导体材料,直指产业链最上游的“卡脖子”环节。​

以此次上市的宝丰堂为代表,珠海在等离子设备、测试设备等领域也涌现出一批本土企业,开始从支撑PCB产业向更高端的半导体领域延伸。

尽管在逻辑芯片制造上与一线城市仍不在一个量级,但珠海正瞄准化合物半导体等特色工艺赛道,力图实现差异化突破。

如今,一个以高新区为核心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园”已经形成,聚集了全市近70%的半导体企业。从IC设计,到设备、材料,再到先进封装,珠海正从一个“设计公园”向一个功能完备的“产业生态圈”加速演进。​

向AI和汽车芯片领域进攻

All in AI,几乎成为半导体行业未来发展的共识。

越亚半导体的募投项目直指AI服务器,中星微技术手握AI大模型芯片的利器。从此次珠海芯片公司IPO的方向中就可以窥见:珠海将在AI与汽车电子两大共性需求牵引下,做出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放眼珠海半导体全产业链,PCB龙头景旺电子、崇达电路等纷纷在珠海投下重金,扩产直指AI服务器和高端汽车电子所需的高阶PCB板。这也意味着,珠海正在从过去利润相对微薄的消费类芯片,向高毛利、高增长的AI和汽车“核心芯”领域全面进攻。

据亿欧智库数据,我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发展空间巨大,预计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780亿元。业内人士向南方财经记者分析,珠海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最大的底牌,依然是其强大的IC设计能力。未来,应继续强化这一优势,利用其对下游制造、封测和材料的需求,作为吸引和拉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引力核”。

一座城市的上限,往往由生态确定。除了龙头,珠海的新锐企业也在“拉长坡”。

从上游设计服务与先进封装协同来看,珠海硅芯科技的2.5D/3D堆叠设计服务,为高带宽、低功耗的异构集成提供“方案级”能力,与天成先进的晶圆级3D封装工艺相衔接,形成“从设计到工艺”的闭环验证路径。​

沿着产业链AI终端应用继续观察,珠海莫界科技AR眼镜等新型终端的崛起,反向牵引音频SoC、传感、显示驱动、低功耗AI推理等本地芯片的协同创新。​

除了有杰理科技、全志科技、越亚半导体、运泰利自动化、极海微电子等龙头企业,近年来,珠海不少新锐IC公司涌现,如极海半导体、海奇半导体等在MCU、多媒体SoC方向持续上量,补充了珠海在通用控制与视觉算力上的“腰部力量”。

上述业内人士分析,在AI叙事引领半导体产业变革的新时代,珠海半导体产业发展之路,需聚焦AI和汽车电子两大确定性赛道,将自身在设计、封装或设备上的优势,深度嵌入到“芯片—算法—系统—应用”的价值链中。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