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2头猪到2000亿帝国:河南夫妻凭科技与良心改写中国养猪业版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4 01:38 1

摘要:三十多年前,一名大学生的选择震惊了身边所有人——辞掉城里人人羡慕的“铁饭碗”,转身扎进农村养猪。

三十多年前,一名大学生的选择震惊了身边所有人——辞掉城里人人羡慕的“铁饭碗”,转身扎进农村养猪。

父亲专程赶来苦劝,拍着大腿说“读了大学不盼着光宗耀祖,反倒回来跟猪打交道,丢不起这人”;

同窗好友也拉着他分析利弊,断言“农村养猪没奔头,你迟早得后悔”。

可秦英林只是攥紧了手里的专业课本,心里揣着比谁都清晰的目标,没半分动摇。

他始终没忘高中时的那场“劫难”:

父亲想靠养猪贴补家用,东借西凑买了20头猪仔,日夜守在简易猪圈里喂料、扫粪,眼瞅着猪仔要出栏,却突然爆发疫病。

没防疫知识、没救治办法,父亲只能眼睁睁看着猪仔一头头倒下,最后20头猪只活了1头,多年积蓄打了水漂。

父亲蹲在猪圈旁抹眼泪的模样,成了秦英林心里抹不去的烙印。

从那一刻起,“用学来的知识,改改养猪这苦行当”的念头,就深深扎在了他心里。

1992年春,26岁的秦英林刚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没多久,就拉着同样有“养猪梦”的妻子钱瑛回了河南南阳内乡县的老家。

要创业,第一步就是凑钱——两人翻遍了抽屉,把工作攒下的工资、结婚时的彩礼钱全拿出来,又挨家挨户找亲戚朋友借,好说歹说才凑够2.3万元。

揣着这摞皱巴巴的钱,秦英林没敢耽搁,当天就骑着自行车跑了几十里地,从邻县的良种场买回22头小猪仔,小心翼翼地用竹筐装着驮回家。

没有现成的猪场,夫妻俩就自己动手建。

那时候没有机械,搬砖靠手扛,运水泥靠肩挑,钱瑛一个城里长大的姑娘,手上磨出了血泡,裹上布条接着干;

秦英林则把大学学的畜牧专业知识全用上,反复琢磨怎么省成本、怎么让猪住得舒服。

普通农户建猪舍用木梁,既贵又容易招虫,他就改成砖拱结构,用砖搭建拱形屋顶,不用一根木梁,成本直接降了三成;

农户养猪怕猪热,只会在墙上开窗,风进不来多少,猪还总中暑,他就重新设计通风口。

在猪舍地面下埋通风道,让风从猪的脚边往上吹,既凉快又不直吹猪身。

后来事实证明,住这种猪舍的猪,一个月能比普通猪多增重十斤。

建猪场的那两个月,夫妻俩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白天忙着重活,晚上还要轮流守着小猪仔。

可即便这么上心,村里的议论声还是没断过:

路过猪场的村民,总忍不住停下脚步指指点点,“好好的大学生,放着城里的轻松活不干,回来跟猪屎打交道,真是白读了十几年书”;

还有长辈劝钱瑛,“你咋也跟着秦英林瞎折腾?这养猪要是赔了,你们俩后半辈子咋过?”

面对这些话,夫妻俩从不多辩解,只是埋头把猪舍建好、把猪仔喂好。

秦英林总跟钱瑛说:“咱用结果说话,等猪养好了,大家就不说了。”

终于,两个月后,22头小猪仔安稳住进了新猪舍,秦英林和钱瑛的养猪事业,才算真正开了头。

可他们没料到,创业路上的第一个坎,来得比想象中更快。

创业初期刚站稳脚跟,危机就突然降临。

1995年夏天,猪场的小猪仔莫名开始不对劲,不到半天就倒在圈里没了气。

短短3天,25头刚繁育的小猪仔就没了,秦英林看着圈里的死猪,急得团团转:

他翻遍了大学时的专业课本,把能想到的疫病都排查了一遍,却还是找不到病因;

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附近的兽医站,兽医来了也查不出问题,只说“这病没见过,没法治”。

钱瑛看着秦英林熬红的眼睛,一边抹眼泪一边劝他“别慌,咱找母校问问”。

这句话点醒了秦英林,他立刻给河南农业大学的老师打电话,把小猪仔的症状一五一十地说清楚,老师听后判断“可能是伪狂犬病,得赶紧找专家去看看”。

当天下午,母校的两位专家就坐火车赶了过来,一进猪场就蹲在圈里检查死猪,最后确诊确实是伪狂犬病。

可当时这种病的疫苗很稀缺,本地根本买不到,专家说“只能从外地空运,晚了剩下的猪也保不住”。

秦英林没犹豫,立刻凑钱联系空运,又守在县城的机场等了整整一夜。

拿到疫苗后,他顾不上休息,天没亮就把疫苗打进了每一头猪的体内。

直到看着剩下的猪仔慢慢恢复精神,秦英林才瘫坐在猪舍门口。

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的衣服早就被汗水和猪粪染得不成样子,手上还被疫苗针管划破了好几道小口子。

这件事让秦英林彻底醒悟:养猪光有热情、能吃苦不够,必须靠实打实的技术撑着。

从那以后,他更坚定了“靠科技养猪”的想法。

没事就抱着专业书啃,还经常给母校老师打电话请教,甚至把专家请到猪场来指导,一点点攒下了防疫、繁育的技术底子。

那些年,行业里的“捷径”不少。

90年代末,“瘦肉精”在养猪圈悄悄流行起来,不少养殖户偷偷用,说“用了之后猪的瘦肉多,每斤能多卖3毛钱”。

按当时牧原的规模算,一年下来能多赚60万——这可不是小数目,足够再建两个新猪场。

有员工偷偷跟秦英林建议“要不咱也试试,别人都用,咱不用就亏了”。

可秦英林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还专门开了员工会,拍着桌子说:

“瘦肉精或许能瞒过市场的检测仪器,但瞒不过咱自己的良心。咱养的猪要进人的肚子,说不定就是自家爹妈、孩子吃,要是用了这东西,咱跟黑心商人有啥区别?这钱,咱一分都不能赚!”

这份“死心眼”的坚持,很快就迎来了考验。

2000年,全国猪价突然大跌,一斤猪肉从几块钱降到了一块多,不少养殖户都慌了神。

更难的是,用了瘦肉精的猪因为“卖相好”,即便降价也有人买,可牧原的猪因为是“自然生长”,瘦肉率没那么高,堆在圈里根本卖不出去。

秦英林看着圈里的猪,又看了看跟着自己吃苦的员工,心里也难受,可他还是咬着牙摇了摇头:

“垮了咱再重新来,大不了再回到22头猪的时候,可坏良心的事,咱绝不能做。”

上天从不会辜负守底线的人。

2006年上海爆发瘦肉精中毒事件,消费者对猪肉安全彻底慌了神,纷纷找“靠谱的猪肉”。

这时候大家才想起,牧原的猪这么多年从来没出过问题。

就连对食品安全要求出了名严苛的日本市场,也主动通过外贸公司找上门来。

派人到牧原猪场考察了整整一个月,最后一次性订下1000吨猪肉——这是牧原的猪肉第一次走出国门,也让“牧原”这个名字,在养猪行业里彻底站稳了脚跟。

若说秦英林最过人的地方,莫过于他早早就看清“科技才是养猪业的未来”。

他常说:“牧原的科技创新,从来不是主动求变,而是被逼出来的求生路。”

1995年的疫情过后,他就铁了心搞技术研发。

如今牧原的猪舍已迭代20多版,最新款猪舍能过滤空气,把病菌牢牢挡在外面;

2018年非洲猪瘟来袭,无数猪场倒闭,牧原却砸下120亿攻关,研发出智能环控系统,硬生生扛住了疫情冲击。

现在走进牧原的猪场,活脱脱像进了科幻片:

每头猪的食量由电脑精准计算,机器人穿梭在猪圈里,实时监测猪的健康状况。

秦英林早就放话:“未来养猪的每个环节,都要让机器人来‘挑大梁’。”

企业越做越大,秦英林却从没丢了“农村娃”的根。

他在全国102个贫困县投入515亿,帮近4万户贫困户脱了贫;

疫情期间,不仅捐出2亿善款,还改造38台负压救护车送到医院,解了医疗物资的燃眉之急。

在牧原内部,秦英林常说“管理的本质是爱”。

他不搞论资排辈,只要员工有本事、肯担当,哪怕是年轻人也能独当一面;

他坚持给员工开高工资、搭成长平台,在他看来,“员工过得好,企业才能走得远”。

如今的牧原,规模与实力已迈入新的台阶。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4.63亿元,同比增长34.46%,归母净利润更是达到105.30亿元,同比激增1169.77%。

亮眼的业绩背后是持续强化的成本优势——7月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已降至11.8元/公斤,距离年底11元/公斤的目标更进一步。

规模上,仅2025年8月就销售商品猪700.1万头,累计销量已达5174.9万头,行业龙头地位愈发稳固。

在业务布局上,牧原正加速向全产业链与国际化迈进。

屠宰与肉食业务成为新增长引擎,2025年上半年屠宰生猪1141.5万头,同比增长111%,营收达193.5亿元,已在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设立70余个服务站。

海外拓展也稳步推进,2025年3月在越南设立分公司,5月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

董秘秦军明确表示,此举并非为融资,而是为提升全球市场可信度,为未来5-10年的国际化战略铺路,预计第四季度迎来上市窗口。

同时,公司还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签署品牌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强化品牌影响力。

秦英林本人则始终心系农业教育与人才培养。

2025年9月,他以杰出校友身份出席河南农业大学开学典礼,以“争当知识英雄”为题勉励新生,强调“未来农业是用智能化加持的高科技行业”。

并为“牧原奖学金”获奖代表颁奖——该奖学金由牧原出资1000万元设立,助力农大学子成长。

而在技术研发上,牧原从未松懈,目前拥有专职研发团队6486人,累计申请国家专利2276项。

还计划投入60亿构建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力求“找回儿时的猪肉香味”。

秦英林的儿子秦牧原,也开始接手公司的屠宰肉食业务,这家从22头猪起步的企业,正朝着更广阔的天地迈进。

回望秦英林夫妻的创业路,从来不是“草根逆袭”的偶然,而是“扎根行业、守正创新”的必然。

他们敢在“养猪土”的偏见里沉下心,能在“赚快钱”的诱惑前守底线,更肯在“靠经验”的传统里砸钱搞科技,证明了没有低端的行业,只有不愿深耕的人。

更难得的是,他们富而不骄、富而有仁,既带员工谋发展,又帮乡亲脱贫困。

如今布局香港上市与东南亚市场,更是想把“中国科技养猪”的良心模式推向世界,这份格局与坚守,比2000亿的规模更有价值。

来源:董生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