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东省临沭县境内,有一座苍马山,山势连绵,青翠欲滴。每当清晨,雾气缭绕山间,仿佛有仙人隐匿其中。清代《沂州志》记载:“苍山在州东八十里,上可望东海,前有窦王坟,后有秦王柱,中有石室,世传安期生、徐则升仙处。”就在这座神秘的山中,隐藏着一处千年古迹——窦王坟,
在山东省临沭县境内,有一座苍马山,山势连绵,青翠欲滴。每当清晨,雾气缭绕山间,仿佛有仙人隐匿其中。清代《沂州志》记载:“苍山在州东八十里,上可望东海,前有窦王坟,后有秦王柱,中有石室,世传安期生、徐则升仙处。”就在这座神秘的山中,隐藏着一处千年古迹——窦王坟,以及一段悲壮的历史传说。
一、五龙聚首
草山
隋唐交替之际,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今日临沭县与江苏省交界地带,五座古城池巍然矗立,分别是窦王城、利城、古城、土城、盐仓城。这五座城池互为犄角,如同五指握拳,守护着这片土地。
五城之中,以窦王城最为雄伟壮观。城墙高约三丈,均由青石砌成,城楼上旌旗招展,守城将士盔明甲亮。统领这座城池的,人称窦王。他并非皇亲贵胄,而是凭借仁义勇武,赢得众人拥戴,被尊称为王。
窦王年约四十,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一身戎装更显威武。他本是山东漳南人,因不满隋炀帝暴政,聚众起义,辗转来到此地建立基业。
这年春天,窦王在窦王城内召集四城首领议事。古城王李通、土城王张坚、盐仓城王赵胜、利城王尹周齐聚一堂。五人曾在巅歃血为盟,结为异姓兄弟,誓同生死。
“各位贤弟,如今天下大乱,盗匪四起,我等虽偏安一隅,也不可掉以轻心。”窦王声音洪亮,在议事厅内回荡。
“大哥说得是!我听说瓦岗寨的程咬金、罗成已率军东进,不日可能到达我等地界。”盐仓城王赵胜性格最为急躁,抢先说道。
“我五城虽各有守军,但若强敌来犯,单独应对恐难支撑。我有一计,可在五城之间设立烽火台,遇有紧急,放烟为号,互相接应。”窦王沉思片刻,道。
这一提议得到众人赞同。五位城主约定,一旦某城遇袭,立即点燃烽火,其余四城必须在一个时辰内率兵救援。
二、烽火试诚
马山
协议既定,窦王心中却有一丝不安。他深知四位兄弟性情各异,担心真到危急时刻,烽火之约能否兑现。
一日傍晚,窦王独自登上窦王城楼,远眺苍马山朦胧的山影。夕阳西下,将天边染成一片血红。
“大王似乎心有忧虑?”侍卫长李刚默默站在他身后,许久才开口。
“我与四位兄弟虽结金兰,但人心难测。我在想,那烽火为号的约定,真到关键时刻,能否奏效?”窦王叹道。
“大王,你们兄弟情深,他们会见火而来的。”李刚道。
“我还是担心啊!”窦王眼前一亮,但随即犹豫。
“大王,若无故点燃烽火,恐会劳师动众,引起兄弟们不满。”李刚道。
然而,疑虑如同种子,一旦种下,便会生根发芽。几天后,窦王终于按捺不住,决定测试烽火之约。
窦王命士兵在城楼最高处堆起干柴,他站在柴堆前,手中火把跃动着橙红的火焰,映照着他复杂的表情。
“大王,三思啊!若是测试,恐伤兄弟情义。”李刚最后一次劝谏。
窦王犹豫片刻,最终还是将火把投向了柴堆。干柴遇火即燃,噼啪作响,浓烟如黑龙般直冲云霄。
窦王站在城楼上,注视着四方。不到一炷香时间,东南方向尘土飞扬,一队骑兵疾驰而来,为首者正是古城王李通。他满头大汗,盔甲都未来得及穿戴整齐。
“大哥!出了什么事?”李通气喘吁吁地问,手中长枪紧握,显然已做好战斗准备。
“贤弟先歇息片刻,喝口茶再说。”窦王心中感动,强装笑脸。
正当此时,土城王张坚也率兵赶到,随后盐仓城王赵胜和利城王尹周相继而来。四位城主齐聚窦王城下,人人面带焦急之色。
当得知这只是一次测试时,四人面面相觑,气氛顿时尴尬起来。
“大哥!我盐仓城距此最远,一路快马加鞭,人困马乏,竟只为一场儿戏?”赵胜性子最直,当场发作。
“大哥,信不过我们兄弟吗?”尹周也皱眉道。
窦王再三解释,设宴款待,但四位城主心中都已结下疙瘩。
“大哥,兄弟之情,贵在信任。今日之事,望不再有第二次。”李通临走前,意味深长地说。
窦王望着四支队伍扬长而去的烟尘,心中五味杂陈。他证明了烽火有效,却不知道信任能否长存?
三、兵临城下
冠山
不出半月,瓦岗军程咬金、罗成率领三万大军,已至百里之外,不日将兵临城下。
窦王闻报,虽早有准备,仍不免心惊。瓦岗军势如破竹,连克数城,绝非易与之辈。他立即下令全城戒备,同时命人准备点燃烽火。
“大王,见到烽火,四位城主会来吗?”李刚担忧地问。
“我相信我的兄弟。”窦王望着远方,目光坚定。
次日黎明,瓦岗军如黑云压城,将康王团围住。
“对面听着,天下大势已归李唐,何不早降?”程咬金一马当先,来到城下叫阵。
“程将军,我守土安民,无意与瓦岗为敌。若将军愿退兵,我愿献上粮草五千石,以表诚意。”窦王立于城头,朗声道。
“窦王仁义之名,我等早有耳闻。但天下纷争,非仁义可解。今日若不降,破城之日,恐难保全。”罗成拍马而出,银枪白马,英姿飒爽。
窦王心知谈判无望,只得下令死守。窦王城将士同仇敌忾,凭借坚固城墙,击退瓦岗军数次进攻。
战斗最激烈时,窦王命人点燃烽火。浓烟再次升起,比上次更加猛烈。他一边指挥守城,一边不时望向远方,期盼援军出现。
一个时辰过去,城外依旧只有瓦岗军的旌旗。
两个时辰过去,东南方向毫无动静。
窦王的心渐渐沉入谷底。守城将士伤亡惨重,城门在攻城车的撞击下摇摇欲坠。
“大王!守不住了!突围吧!”李刚满脸是血,冲到窦王面前。
“是我害了他们!若我不疑心兄弟,今日他们必来相救!”窦王望着浴血奋战的将士,长叹一声。
黄昏时分,窦王率领残兵败将,从南门突围。窦王城就此陷落。
四、仓皇奔逃
窦王带着千余残兵,向东南方向逃去。回首望去,窦王城上空浓烟滚滚,那是他苦心经营多年的基业,如今毁于一旦。
“大王,追兵已至!”后卫部队传来急报。
“丢弃辎重,轻装前进!”窦王咬牙道。
窦王心情沉重,他不仅担心追兵,更痛心四位结义兄弟无一前来救援。是他们也遭遇了攻击,还是因为那次烽火测试寒了心?
逃亡第三日,部队来到一座山前。山势平缓,林木茂密,似乎是个休整的好地方。
“此山何名?”窦王问当地向导。
“回大王,此山名唤磨山。”
窦王闻言,脸色顿变。豆入磨中,岂不粉身碎骨?此处不可停留,继续明令前进!
部队人困马乏,但不敢违令,只得继续赶路。不久,来到一处小岭,四周荒芜,只有几棵枯树在风中摇曳。
一位樵夫正在砍柴,窦王派人询问地名。
“这里是淹豆岭。”樵夫答道。
窦王心中又是一惊。豆怕水淹,此地亦非吉兆。他强打精神,率领部队加速前行。
历经数十个陡坡,众人来到一处平台。这里地势较高,易守难攻,是个设防的好地方。
“此处何名?”窦王问。
“这是冠山南山膀,名叫喘气岭。因地势陡峭,行人至此无不气喘吁吁,故得此名。”随从答道。
窦王沉思:冠与罐同音,豆入罐中,岂有出头之日?他长叹一声,在平台巨石上以剑刻下“喘气岭”三字。传说他当时呼出的气息形成一团黑雾,附着在附近一块巨石上,至今该石仍呈黑色,被当地人称为“黑石砚”。
五、疑忌惊魂
苍山
夕阳如血,窦王率领着从窦王城突围的残兵,已是人困马乏。连日的奔逃让将士们盔甲残破,步履蹒跚,空气中弥漫着绝望。窦王回望来路,眼中布满血丝,对途经的地名变得神经质般敏感。
前方出现一座山岭,山势平缓,林木茂密,山风带来草木气息,引得将士们眼中流露出对休息的渴望。
“此山何名?”窦王勒马,升起一丝希望,哑声问。
“回大王,是草山。”亲兵答。
“草山……豆岂能与草为伍?草盛则豆衰,必被吞没。大不吉!”窦王眼中的光瞬间熄灭,喃喃道。
“大王,将士们已达极限!此山可藏身、有水源,乃天赐休整之地!岂能因一名之讳而弃之,寒了将士们的心?”侍卫长李刚急忙劝谏。
“不行!豆入草中,必遭吞噬!传令,继续前进!”窦王何尝不知疲惫?但恐惧已压倒理智,他仿佛看见满山荒草化作伏兵。
军令如山,怨声四起的队伍只得拖着沉重步伐,绕道而行。夜色渐浓,又见一山。此山形似奔马,山口险要,易守难攻。
“大王,前方是马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否据此御敌?”哨骑回报。
“马山?豆乃马食!入马山,岂非自投罗网?此乃死路一条!”窦王在马上猛地一晃,面如死灰,几乎坠马。
他完全忽略了此地险要的军事价值,地名迷信已彻底蒙蔽其心智。
“快走!豆入马口,万劫不复!向西,继续向西!”他不再听取任何劝谏,用尽气力嘶声命令。
部队最后一丝士气彻底瓦解。将士们满腹怨气,在困惑与埋怨中,跟随着被心魔吞噬的窦王,踉跄地逃奔。
六、牛口绝路
磨山
逃亡第七日,前方出现一座巍峨大山,山势险峻,云雾缭绕。
“大王,此乃苍山!”向导报告。
“苍山?豆入仓中,大吉之兆!天不亡我!”窦王闻言大喜。
全军精神为之一振,加快步伐向苍山进发。苍马山群峰连绵,林木葱茏,确实是个藏兵休整的好地方。
窦王率军进入一处山凹,东西两面是陡峭山崖,北边是高岭,形如口袋。正当他观察地形时,后方传来追兵的号角声。
“不好!中计了!”窦王惊呼。这地形看似安全,实则是绝地,一旦入口被堵,插翅难逃。
瓦岗军如潮水般涌来,将山凹围得水泄不通。窦王率军左冲右突,均被箭雨射回。
“此地何名?”乱军之中,窦王遇到一位樵夫,忙问。
“这是苍山的牛口峪。”樵夫答道。
“豆入牛口,势不得久!天欲亡我,非战之罪也!”窦王顿时面如死灰,喃喃自语。
他想起当年与四位兄弟结拜的誓言,想起窦王城的百姓,想起因他一时多疑而导致的今日之败,万念俱灰。
“大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护您突围!”李刚劝道。
“我一人之过,何苦连累众人?”窦王摇头苦笑,望着身边仅存的几百将士,道。
他转身面向东方,那是窦王城的方向,整衣肃容,拔剑自刎。据说他临终前长叹一声,呼出的气息沿马山坡向上升腾,形成一道黑痕,至今可见。
七、苍山遗恨
窦王自刎后,残余部队投降瓦岗军。程咬金和罗成感其忠义,下令厚葬窦王于苍山之中。
消息传到窦夫人耳中,她悲痛欲绝,但仍强忍悲伤,为窦王操办后事。她命三军披麻戴孝,在苍山青松翠柏间修建窦王墓。
而那四位城主,果真因窦王之前的测试而怀恨在心,见到烽火以为又是戏弄,故未发兵相救。待得知窦王城真的被围,为时已晚。瓦岗军随后各个击破,四城相继陷落。
当地百姓怀念窦王的仁义,在苍马山叠翠峪深处修建窦王庙,四时祭祀。传说庙中曾有窦王塑像,英武不凡,香火鼎盛时,方圆百里的百姓都来朝拜。
千年时光流转,窦王庙历经修葺与毁坏,如今只剩遗址。但窦王墓仍然矗立在苍山之中,青松环抱,似乎在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每年清明,仍有当地老人前往祭扫。他们说,在特定的日子,站在窦王坟前,依稀能听到风中传来的叹息声,那是窦王对兄弟情义的遗憾,也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而苍马山间的“喘气岭”“黑石砚”等地名,至今仍在当地人口中流传。窦王试烽火而失天下的故事,为这座山注入了不朽的灵魂,也成为告诫后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生动教材。
如今,当你漫步苍马山间,看青松翠柏,听山风低语,或许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重量。窦王的传说,已与这座山融为一体,成为琅琊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来源:觅世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