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不对称感让我想起老式收音机,一边喇叭声音清亮,另一边带着杂音。
《一笑随歌》在八月档期里显得有点局促
赵露思那部《许我耀眼》正热播
另一边还有《沉默的荣耀》在分流观众
剧组把主创都拉到活动现场
四位主要演员站成一排
李沁穿了件粉色高定
那颜色淡得快要融进背景板
礼服价格不菲但设计很收敛
有人翻出她以前的采访
她说自己从不靠造型博版面
这次倒是印证了这句话
评论区都在说这件衣服太平常
能撑起来全靠她那张脸
这种评价听起来像夸奖又像调侃
可能两者都有
粉色调和她之前的造型差别很大
但穿在她身上又莫名合理
衣服和人的关系从来都不简单
有时候是互相成就
有时候是此消彼长
这次显然是后者占了上风
李沁站在台上,脸上有种不寻常的硬朗。
那件粉色衣服其实很普通。
但她的脸让这件衣服变了味道,多了点仙气。
镜头拍她的时候,你完全看不出她已经三十五了。
九零年出生的人现在都这个年纪了。
刘亦菲和杨幂比她大三岁。
迪丽热巴和古力娜扎比她小两岁。
这么比下来,她确实是状态最轻松的那个。
脸上一点都找不到累的痕迹。
那部戏里她演了个古代女将军
这个角色被她演出了某种气势
前几个月也冒出过几个女将军形象
但她的打斗场面不太一样
动作很流畅 没有那种刻意摆架子的感觉
她演出了女将军该有的样子
不是那种穿着盔甲的花瓶
陈哲远和李沁一起演戏这件事本身没什么特别
直到有人提起他们之间隔着七年的时光
镜头前这两个人站在一起的时候 时间差消失了
导演的偏爱明晃晃落在李沁身上
她每个镜头都像被精心调过光
陈哲远站在这样的光晕里 需要更用力才能被看见
他那张娃娃脸确实占了些便宜
饱满的唇形和质朴的面部轮廓组合成一种矛盾的气质
说稚气未脱也行 说暗藏锋芒也行
不对 应该说是种未完成的故事感
他在镜头前拼命想要证明什么的样子
让人想起学生时代那些较真的男生
明明已经尽力了 却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
李沁的存在让这种差距变得具体
就像考试时隔壁桌提前交卷的优等生
你还在草稿纸上演算 她已经开始检查第二遍了
这种压迫感是无声的
陈哲远在戏里的每个表情都绷着劲
那种试图冲破自身局限的挣扎
反而成了他最生动的表演
陈哲远那张脸,我一直以为是精雕细琢的产物。
直到看见他和李沁站在一起的画面。
左半边脸确实担得起模特称号,轮廓分明,线条流畅。
右半边就差点意思了,像是匆忙完工的草稿。
这种不对称感让我想起老式收音机,一边喇叭声音清亮,另一边带着杂音。
不对,应该这么说,就像精心调制的鸡尾酒,上层色泽完美,底下却沉淀着未融的糖粒。
李沁的存在让这种对比更加鲜明。
她的五官分布均匀得让人挑不出毛病。
陈哲远需要找到合适的角度和光线。
他的摄影师肯定很头疼。
总得不停调整机位。
某次发布会他侧身45度回答问题的视频在粉丝群里流传很广。
那个角度确实无可挑剔。
但镜头转到正面特写时,能看出两边颧骨微妙的落差。
这种不完美反而让人记住。
现在满屏幕都是标准化生产的帅哥,他这种带点缺陷的长相倒成了特色。
我记得有场戏他戴着棒球帽,帽檐阴影刚好遮住右眼。
那几分钟的表演意外地出彩。
或许演员本来就不需要完美对称。
演技足够好的时候,观众会忘记数他两边眉毛是否等高。
陈哲远站在李沁对面,中间隔着整个宣传台的距离。
他没敢直视对方,视线斜斜地落在空处。
这和剧里那个深情对视的经典场面完全对不上。
同行的陈鹤一和夏梦站在他身后。
这两个00后演员比李沁小了整整十岁。
不对,准确说是十岁和十一岁。
年轻演员在片场总会不自觉地观察前辈的每个动作。
陈哲远此刻的状态让我想起学生时代被老师点名答题的男生。
明明准备了标准答案,临场却突然忘词。
李沁倒是很自然地保持着微笑。
这种场面她经历得太多了。
两位年轻演员的拘谨反而衬托出她的从容。
年龄差在这里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
不是数字,是某种气场上的微妙差异。
陈鹤一在剧里演了个叫夏静石的角色
那张脸确实让人多看几眼
站在陈哲远旁边反而更显精致
轮廓线条都更分明些
这几年他接的本子都挺对路
度华年播得不错
五福临门也上了
戏份肉眼可见地往上涨
不对 应该说是制作方愿意给他加戏
观众也买账
这种局面挺难复制的
长得好看的人不少
能接到合适角色又是另一回事
他穿古装确实比现代装更抓人
可能古装造型更需要那种立体度
现在制作方都精着呢
谁有观众缘就给谁加戏
数据说话
陈鹤一算是赶上这波了
于正选了他进《五福临门》剧组
这事在圈内没掀起什么水花
于正提到他的长相 说有点像霍建华
这话听着耳熟 每个被于正看中的新人似乎都听过类似的评价
要是演技跟得上 过几年说不定真能当上男主
不对 应该说 得看运气
夏梦那边倒是更实在些
中戏出来的 二十三岁 长得像郭晓婷
皮肤白里透红 那种科班生特有的精气神
让人想起戏曲学校早晨练功房里的水汽
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很有意思
一个靠脸开路 一个学院打底
于正的剧组从来都是这样 明码标价各取所需
现在说这些还太早
影视圈最不缺的就是潜力股
每年北电中戏毕业季 满地都是二十出头的新人
最后能冒头的 两只手数得过来
霍建华那种级别的 十年也出不了一个
这话可能不太中听 但事实如此
夏梦的优势在于她不需要从零开始学表演
中戏四年把该踩的坑都踩过了
剧组最欢迎这种演员 省心
至于那个被说像霍建华的
他的路要难走得多
长相是敲门砖 也是绊脚石
太多人卡在这个阶段了
想想那些年我们见过的 小刘德华 小梁朝伟
现在都在哪呢
于正工作室的灯光总是特别亮
照得人皮肤发烫
新人在这种环境里容易紧张
说话声音会不自觉地提高半个调
这些细节没人会在意
但决定了他们能走多远
夏梦和李沁的缘分不止于《一笑随歌》。
《楚乔:冰湖重生》里出现过两个淳儿公主。
夏梦演过这个角色。
李沁也演过。
把两个版本放在一起看,李沁身上那种古典美就特别明显。那种美让人愿意多看几眼,带着某种说不清的吸引力。
于正对李沁有种特殊的执念。
他公开说过李沁是他心中的古典美人代表。
同列这个名单的还有白鹿和李一桐。
李沁曾经试镜过小龙女这个角色。
当时她的经纪人建议她放弃。
这个决定让于正至今耿耿于怀。
很多人指责李少红毁了红楼梦。
不对,应该说她执导的那版红楼梦。
但有意思的是她选出来的那些演员。
现在都成了各大经纪公司的门面。
杨洋当年就是从那出来的。
蒋梦婕也是。
时间证明了她挑演员的眼光。
至少在外形上是这样。
杨洋那张脸又出现在《凡人修仙者》里了
这和他在《我的人间烟火》里的形象差不了多少
那部剧里有人嫌他太油腻
可这回观众还是盯着屏幕挪不开眼
这事挺有意思的
他的长相确实很东方
五官和气质都贴着传统审美长
仙侠剧要的就是这个调调
不对,应该说古装剧都吃这套
他和李沁早年演过宝玉和宝钗
那时候就有人说他们不太对得上角色
但那股子古典味是藏不住的
他们的脸不需要太多修饰
灯光打上去自然就有效果
我记得有场戏他站在竹林里
镜头推过去的时候连粉底都看得清
可就是让人觉得就该长这样
现在想想可能这就是观众反复原谅他的原因
演技好坏放一边
这张脸确实没得挑
十八岁那年,李沁已经学了九年昆曲。
她十一岁就被选为第五代杜丽娘传人。
国家层面的定向培养,这种机会现在很少见了。
她身上有种特别的气质。
那种古典感不是演出来的,是长年累月沁在骨子里的。
你看她第一眼,就会想到戏台上的花旦。
不对,应该说,她就是花旦本旦。
那种中式美感很自然地从她身上散发出来。
我记得有次看她早年的练习视频,水袖甩出去的那个弧度,整整练了三个月。
现在想想,那种严格训练出来的仪态,确实和普通演员不一样。
她站在那儿,不用说话就有戏。
可能这就是传统戏曲培养出来的独特气场吧。
李沁站在镜头前,那张脸让人想起十五年前的画面。
她走路的样子很轻,脚底像是没沾地。
旁边站着蒋梦婕,皮肤白得像刚拆封的粉饼。
这两个人都带着古典美人的影子。
不是曹雪芹笔下那种非此即彼的美。
她们能演的角色比原著给的要宽。
美这件事,有时候就是很实在的。
十五年了。
那版红楼梦播出的零几年,现在听上去像个遥远的年代。
李沁今年三十五。
脸上看不出这个数字该有的痕迹。
皮肤绷得紧,眼睛里有光。
时间在她那里走得很慢。
不对,应该说时间在她脸上没留下什么脚印。
你盯着看久了会发现,连眼角的弧度都和当年差不多。
这种状态在圈里不算常见。
毕竟这行熬夜赶工是家常便饭。
但她就是没什么疲态。
可能有些人就是被岁月忘了。
李沁去录《花儿与少年》那会儿,没带化妆师。
她自己琢磨着化妆,随便抹几下就很好看。
那张小方脸特别耐看。
时间在她脸上好像走得慢些。
她有种老派的美,每个动作都跟别的女演员不太一样。
网上那些没修过的照片里,她身段确实好。
整个人往那一站,就是很顺眼。
也不能这么说,那可能不只是顺眼。
是那种你多看几眼就会记住的样子。
她化妆时总习惯先涂右边脸颊。
这个细节没什么人注意到。
但就是这种不经意的地方,让她显得不太像这个圈子里的人。
她站在人群里,你会先注意到她的站姿。
然后才是那张脸。
李沁在七夜雪里的雪地仙女形象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那种冷冽孤高的气质很特别
她在这个行业里待得够久
作品一部接一部
根本不需要靠外表来争取机会
演技和资历已经足够让她持续接到好剧本
来源:妙晴旭辉